文/陶樂斯,暢銷書作家,深受讀者喜愛,被譽為“職場交際達人”。 本文由銷售管理編輯首發。
人物
觀點
職場
案例
營銷
有些人,在別人給自己辦成了事之后,會做出親熱的樣子,拍拍別人的肩膀,微笑著說:“改天一起吃飯……”但你知道嗎?這種表面上的親熱,往往會給人一種空頭支票的感覺。
貝迪在朋友的幫助下拿下一筆業務,談話結束后,他對朋友和客戶說:“我們改天一起吃飯!”
過了幾天,客戶來找貝迪談合作的具體事宜,順便也把那個朋友一起叫來了。
餐桌上,貝迪與客戶侃侃而談,朋友幾次給貝迪使眼色讓他去付賬,都被他忽視了。不得已,朋友只好自掏腰包把賬付了。
送客戶離開的路上,貝迪開心地說:“改天咱們還在一起吃飯。”他絲毫沒有看出,說完這句話后,客戶和朋友都露出不屑的神情。
一段時間后,貝迪找到客戶準備續簽時,被客戶拒絕了,客戶說:“很抱歉,貝迪,我無法再和你繼續合作下去。這樣吧,改天我請你吃飯……”
“改天一起吃飯。”這話誰都說過,但是不是改天大家真的一起吃飯了呢?不是吧?很多人將這句話當成一句場面話,說過就拋之腦后了。 事實上,只有少數人實現了這句話。
如果你根本就不打算兌現自己的諾言,“改天一起吃飯”這句場面話以后還是別再說了。
有人會用一句經典的話提問:“為什么呢?”
原因就是,古往今來,中國人有很多事是在飯桌上辦成的,很多人是在飯桌上結交的。“飯桌文化”可以占據中國歷史的半壁江山。你能說飯桌不重要么?中國人的“飯”吃得可不簡單、不容易。
有心理學家認為,“改天一起吃飯”其實跟“吃了嗎”一樣,是中國人的習慣,碰到該感謝但又不知道該怎么表示時,說一句“改天請吃飯”可以使雙方都找到一種心理上的平衡感。
但是,隨著傳統文明和世界文化的融合越來越緊密,誠實守信成為人們生活中的一大準則。而“改天一起吃飯”這句話也從場面話悄然轉變成一種承諾。
當你說出這句話時,你已經許給別人一句承諾。
俗話說“一諾千金”,實現諾言很重要,要不怎么會有“君子一言,駟馬難追”這個成語的出現呢?可想而知,人們對承諾有多重視。
網上曾有一個“最不靠譜的謊言”排名,包括餐廳說“菜馬上就好”,領導說“我就說兩句”,朋友說“真的沒錢借給你”,老婆說“我就是隨便逛逛,什么都不買”……而其中,“改天請你吃飯”榮登榜首,被認為是最不靠譜的話。
如果你說出這句話.在很短時間里便實現了,那么不僅會出乎別人的意料,更會讓他們心中覺得你這個人是個細心、守信、可以結交的人—一他連這種場面話都不愿意失信于我們,其他事就更不用說了。嗯,這人是個朋友!
如果你沒有將“改天一起吃飯”變成現實,會有怎樣的事情發生呢?
貝迪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出于習慣他說了這句話,但卻沒有實現。本來客戶認為這頓飯是貝迪請的,覺得他很重視自己,但是后來客戶知道這次酒席實際上是貝迪的朋友請的,對貝迪的好感頓時化為烏有。在飯后貝迪不僅沒能察覺客戶對他的失望,還又重復了“改天一起吃飯”這個空頭承諾,這不得不讓客戶重新審視他。客戶會認為這個人不在乎自己這單生意,并且,連這樣簡單的承諾都不能實現,他肯定在其他方面也會敷衍自己。
想改掉這個毛病很簡單,那就是你要記住,要不想請人吃飯,就別說這句話;說了,一定該請就請,并且要在近期找時間落實了。
就像我們在之前說的那樣,做人一定要有契約精神。你許下的諾言,絕不能輕易改變。同樣,若是你沒有打算兌現諾言,那么就不要輕易許諾,免得給人留下不靠譜、不守信的印象。這是做人最基本的禮貌,也反映了一個人的職業素質。
*本文摘自《拼職場決不能說的100句話》一書,此書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