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書法
你的第一印象是什么呢?
是從小上的書法必修課?
是新年前夕寫的春聯?
還是舊市區(qū)店家門口的招牌?
中國的書法藝術源遠流長
寫得不好不打緊
但你至少要了解它的來龍去脈
甲骨文發(fā)明以來
中國書法的字體經歷了
由篆書到隸書、草書
到楷書、行書的發(fā)展階段
每個階段的眾多書法家和書法作品
構成了中國書法的深厚傳統(tǒng)
目前發(fā)現的漢字最早的成熟形態(tài)是甲骨文,但是一般認為甲骨文并不算是書法。
因為甲骨文刻畫在龜甲或是獸骨上的象形文字,這當然不是現在意義上的紙和筆。現代有的書家有把甲骨文引入當代書法,想法不錯,但做法值得商榷。
金文是商、西周和春秋戰(zhàn)國時期
銅器上銘文字體的總稱
周朝末期,在石制物體上
銘刻文字開始出現
這些文字被后人稱為石刻文字
石刻文字表現出了
某些和金文不同的特點
但是金文和石刻文字
都被歸入“大篆”的范圍
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后
推行的統(tǒng)一文字:小篆
小篆字體優(yōu)美、筆畫復雜、形式奇古和可隨意添加曲折,一直被很多書家青睞。不過小篆原來是寫在竹簡上或刻于金石之上,用于金石印章是適合的,用毛筆寫在宣紙上味道會同原來有很大不同,一不小心就韻味全無。
小篆一直在中國
流行到西漢末年
之后逐漸被隸書所取代
雖然在紙發(fā)明以前,有碑碣出現,但就實際看,日常書寫,碑碣畢竟是極少數的,而且書寫載體和最后刻寫也是會發(fā)生變化。碑碣的出現,是書法產生的雛形,出現了幅的展示和構圖的體現。
除了主流的字體隸書之外
漢朝還新出現了草書
以及原始的楷書和行書
草書始于漢初,是在書寫隸書的時候以更簡化的筆畫、更快的速度書寫出來的一種字體,是書法藝術走向個人風格階段的開端。漢章帝很喜歡草書,因而這時的草書也稱為“章草”。這時主要也是書寫在竹簡上的,后來書寫在紙上的章草實際上已經有了很大變化。
到東漢和帝元興元年(公元105年),蔡倫在總結前人制造絲織晶的經驗的基礎上,發(fā)明了用樹皮、破魚網、破布、麻頭等作原料,制造成了適合書寫的植物纖維紙。這時紙才逐步成為書寫上最為廣泛使用的載體,直到今天。漢末,張芝變革“章草”為“今草”,體勢舒展,行云流水。
紙的發(fā)明期是“書法”成為一門真正藝術的斷代期。因為書法講究神韻、章法和印章,此三者只有在紙上才可以獲得統(tǒng)一和發(fā)揮到極致。
楷書產生于漢末,定型于魏晉,這是在紙發(fā)明之后不久。當時的技術條件還很落后,紙的技術完善也不會如今天一樣日新月異的發(fā)展,所以需要有一段時間。這正是楷書形成和定型時期。
行書最晚
不過也產生于漢末
是楷書形成過程中產生的
行書是介于楷書和草書之間的一種字體。它彌補了楷書書寫速度慢和草書不易辨認的不足。代表作是東晉書法家王羲之《蘭亭序》。
就實際來看,行書最為古人偏愛,這主要是書寫便捷明晰。至王羲之后,在書法上更多展現的也還是行書,這主要是因為容易辨認和富有變化。畢竟書法寫的是字,不是抽象畫。至于“行楷”和“行草”,應該說是行書的不同趨勢而已。
學習書法,最重要的就是“法古”,即向古人學習書法,只有不斷臨寫古人留下的書帖,才能真正練好書法。南宋的姜夔在自己的書法論著《續(xù)書譜》里寫到“皆須是古人名筆,置之幾案,懸之座右,朝夕諦觀,思其用筆之理,然后可以摹臨”。
古代的書法家,基本都經歷過向古人書帖學習的過程,比如我們熟悉的草書大家懷素,剛開始學書法“不師古”,始終摸不到書法的竅門,后來有機會看到王羲之、王獻之父子倆的作品,又欣賞學習《曹娥碑》等名碑書法,進步一日千里,最終成為一代大家。
所以,想要學好書法,就一定要去看,去臨古人的書法。不過由于相隔的時間太長,我們今天已經很難看到古代書法家的手跡了,看碑帖就成了向他們學習的唯一途徑。
今天為你獻上一份書法大禮
《筆墨千年》系列
本系列精選歷代名碑名帖40余種,第一輯十種已經出版
在這套碑帖里,你可以看到中國歷史上藝術價值最高的書法杰作,這些作品橫跨千年的時光,對于書法愛好者來說,是一座不能錯過的寶藏。
本套碑帖內文精心設計,含全彩1.2米超長拉頁設計,用心為讀者呈現更震撼的視覺盛宴,感受更多豐富細節(jié)。
王羲之蘭亭序:
歐陽詢九成宮醴泉銘:
顏真卿多寶塔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