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世紀前后,亞洲、歐洲分別崛起了兩個強悍的帝國:東漢帝國和羅馬帝國。兩大帝國的人口規模、國土面積、行政效力,都非常相似。可以說,它們一東一西,構成了那個時代文明世界的兩極。 而由此,引發一個猜測:如果兩個文明發生了碰撞,那么誰將更勝一籌,代表更先進的文明?
圖片來源于維基百科(西漢帝國)
圖片來源于維基百科(羅馬帝國)
這是一個很有趣的猜想,因為人類古代歷史的進程,基本都是文明的碾壓與征服,幾乎從來沒有過這樣齊頭并進的形式。
在歷史上,東漢帝國與羅馬帝國,并沒有直接的短兵相接,但是兩個規模相當的帝國,卻有類似的煩惱:異族的入侵。
一東一西兩大帝國,幾乎都面對了同一個敵人:匈奴(人)。那么兩大文明是如何解決自己的問題的呢:
兩漢:“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
近年來,我們都知道這樣一句豪言“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而留下這句狠話的是西漢末年的猛人陳湯。
得益于西漢一百多年的積累,加上歷年的征伐,漢帝國早已打出了赫赫神威,而昔日強橫的匈奴,在漢家鐵騎的攻擊之下,節節敗退,早已不復昔日榮光,更分裂為漠南漠北兩部,漠南臣服、漠北頑抗。
而到了東漢帝國,漢文明更加升級,不但擁有了漢弩、環首刀這些新式武器,而且打造出了重裝重甲的鋼鐵洪流。
圖片來源于網絡
此時,漢帝國的武士已經可以輕松吊帶匈奴騎兵,甚至有“一漢打五胡”之說。漢家士兵追亡逐北,而匈奴人則要在草原上艱難謀生。
正面對決,匈奴人只有挨打的份。覬覦中原?只能是夢想。
而“十三將士歸玉門”的故事,足以說明漢與匈奴之間的差距:
公元75年,北匈奴單于派兩萬精兵,攻打僅數百人駐守的西域都護府,而此地由東漢戰神耿弁的孫子——耿恭守護。雖然兵力相差懸殊,但是兩萬匈奴精兵卻久攻不下:都護府巋然不動,漢家旗幟烈烈不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