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動 2010-11-02 07:06:04 閱讀12 評論0 字號:大中小 訂閱
1. 書為心畫。 楊雄法言
2. 陰陽形式。 蔡邕九勢
3. 書者散也。 蔡邕筆論
4. 筆跡為界,流美于人。 鐘繇筆法
5. 字如人顏。 趙壹非草書
6. 無形之音,類比音樂。 張懷觀
7. 書者,法象也 。 張懷觀 六體書論
8. 得之自然,備為文理。 張懷觀
9. 一字見心,成為藝術。 張懷觀
10. 字有態度,心之輔也。 虞世南 筆髓論
11. 天地萬物,一寓于書。 韓愈 送高閑上人序
12. 用筆在心,心正由筆正。 柳公權
13. 見字如人。 歐陽修 集古錄
14. 手能馭筆,法在其中。 錢惟治
15. 書本無法,觀萬象而書。 黃庭堅
16. 書法即心也。 郝經
17. 字無常體。 杜本論書
18. 書者心跡也。 盛熙明法書考
19. 書法傳心也。 項穆 書法雅言
20. 書之為散\舒\意\如也,得意忘象。 項穆
21. 書畫同源書樂同源 。 湯顯祖
22. 心、手、筆,意在筆先.墨法平圓留重變。 宋曹 書法約言
23. 學書法于晉唐人,還須善于取自然界之跡象。 龔賢 乙輝編
24. 書寫之學,由一筆而到多變,包羅萬象。陳 綠蔭亭集
25. 寫字同活生生的人一樣,要有八備,筋骨血肉精神氣脈。
26. 世間萬物非草書。 翁方綱
27. 書勢自定時代 。 翁方綱
28. 相生相讓,既章法上的呼應\揖讓的規律,書畫都必須遵守的一項規律。 張式 畫譚
29. 書法藝術緣與人和自然,不可分割,一貫相通。 何紹基 東洲草堂文集
30. 書藝欲高,積學多才。 莫友之
31. 字之神情稱為陽,字之態勢稱為陰,樂為陽,禮為陰。 曾國藩
32. 書法能夠體現書家的才識,學養和志趣。 劉熙載 藝概.
33. 字與志氣的關系,有遠大的志向才能寫好字.學貴有恒,貴在堅持。 劉熙載 藝概
34. 書法起源于自然。 劉熙載
35. 畫字與寫字的區別在于通過物形抒寫我心。 周星蓮 臨池管見
36. 自心起,自筆端止,不好而好,不佳而佳.心,思想\品德\氣質,氣,呼息之氣,動力之傳輸節律.神,注意力。 周星蓮
37. 有形有意,才為書意。 康有為 廣藝舟雙楫
38. 書法借字之象形,寄寓書法家的性情,表現個性。 鄭孝胥
39. 書法屬于美術的一個分支.書為心畫。 張之屏書法真詮
40. 將寫字吹到神圣藝術的第一人,隨便就說寫字包含著許多美,但又沒有什么憑據。 此人梁啟超也
41. 法與理有區別,在于理為各人所共識的道理,法則為準則\規范,而會因為人的理解不同而發生變化 。 于右任 標準草書附錄
42. 將書法之字當作圖案來處理。 李叔同
43. 字有三美:意義美,聲音美,形態美,即字之音形義,形美是漢字之所以成為書法的最主要的條件。
44. 書法表現人類品質與時代精神的特殊藝術。 沈尹默
45. 書法高于繪畫。 鄧以蜇
46. 甲骨文有書法之筆法,章法,鐘鼎文疏密圓轉婉的變化,石鼓文以整齊端莊為致美。 鄧以蜇
47. 書法靠漢字為載體發揚光大,弘揚海外,比同其可以抒情達意,以至于迷或千年百代人,書法有音樂之美, 含金石之音。 徐悲鴻
48. 書法借毛筆,在結構和形式上追求個性展現萬物有靈,運動的美是理解中國書法的鍵。 林語堂
49. 中西藝術的借鑒才更有利于更大的發展空間。 劉咸火斤
50. 中國書法是節奏化的自然,反映生命的藝術。 宗白華
51. 中國音樂的衰與書法的勝,是因為線條之美,人格的表現。 宗白華
52. 書法的任務是要如書者之理解,章法規律之運用。 宗白華
53. 線條的形式是中國書法誕生的標志。 宗白華
54. 節奏化的自然是書法藝術的表達所在。 宗白華
55. 書法具有很廣的群眾基礎,其他的藝術規律也適應于書法。 朱光潛 中國古代美簡介
56. 書法應該成為藝術是因為它可以表現性格和情趣。 朱光潛 子非魚,安知魚之樂
57. 中國人都要學習書法,是因為它包含了一種民族精神。 豐子愷 略談書法
58. 書法和音樂成為至高藝術,是因為他們離不開眼和耳。 豐子愷 藝術的園地
59. 中國書法的發展,因為歷代的書家對字體的不斷加工和美化。沈子善 中國的書法和印章
60. 藝術是具有國民性的和時代精神的東西。 沙孟海 近三百年書學
61. 人類借藝術表達情感,藝術漸漸脫離實用而單純為美的情感。 林風眠
62. 將書法當作一種娛樂。 蔣彝 中國書法
63. 始作為士,終為圣人。 陳子莊
64. 書可含情,睹跡見人。 張懷觀
65. 許多愛好消失了,但是還是愛好書法。 區陽修
66. 筆墨侍候,心血來潮,此時恨書,學得不精。呵呵。 歐陽修
67. 對于書法,越玩越有興致,勁頭越高,其他的愛好,因器具所限,漸漸消失了。 蘇軾
68. 尺牘敘情,碑版述事。 朱長文 續書斷
69. 字體多變,善學為榮,見字如面。 朱長文
70. 書法學習須用心,臨帖才能得真金。師古以后無俗韻,精筆佳紙傳迅音。趙構 翰墨志
71. 書法可以醫疾,可以充饑。 陸游
72. 草書千姿百態,實為樂也。 趙秉文 草書集韻
73. 以書法流芳百世,經此養生玩世。 鄭杓
74. 書琴棋,三級跳,書最高。 孫廣
75. 古時書法是記載信息的載體。 項穆 書法雅言
76. 書法不但可以欣賞,更可以傳承文明。 項穆
77. 書法不可以馬虎。須認真對待。 黃佑田
78. 變化氣質,陶冶性情。 伊秉綬
79. 作書法可以修心養性,增加性情,利于學養。 周星蓮
80. 筆畫有情,喻為健藥。 毛慶臻
81. 書寫為六藝之一,不可不學。 蘇忄享元
82. 看人家的作品高興的不得了。 張之屏
83. 書法表達民族美感。 宗白華
84. 中國人以書法表現自然景象。 宗白華
85. 書法是公認藝術之一,可以為繪畫增美。 潘天壽
86. 交朋友須在四藝中有所好。 林散之
87. 有個愛好,老有所樂。 吳玉如
88. 學習書法幫助人增加修養,對學問有長進。 陸維釗
89. 秦書有八體。 許慎
90. 看小鳥飛,造出隸書之動勢。 成公綏
91. 大篆小篆(草書)隸書。 衛恒 四體書勢
92. 草書演變,力推伯英。 衛恒
93. 易卦影響書法藝術形式。 虞和
94. 篆書到隸書之演變為省寫。 江式
95. 草書如飛,百體千形。 蕭衍
96. 草書得名于草創,隸書得名于獄隸。 庾肩吾
97. 文為字之父,字題帛成書。 張懷觀
98. 寫楷筆終字了,寫草行盡勢存。 張懷觀
99. 張芝皇象長章草,羲之今草勝王洽。 歐陽詢
100. 周禮述六書之源流,程邈隸,邯鄲楷。 徐浩 論書
101. 學書要善于變化他人之體為已用。 釋亞棲
102. 東漢末隸書最盛,魏晉楷書為尚。 蔡襄
103. 黃伯思出口狂言:陽冰不行,長史不行,擇木不行,說他人源由,無古人為淵源,而不知自己之所短。 東觀余論
104. 飛與白的區別:飛動之勢,細處絲發。 黃伯思
105. 筆鋒圓聚當以墨濃黑多。寫小篆要保持中鋒,要善于變化。陳木酉灬
106. 草書同步于筆札。 張式
107. 章草之名,一為漢帝制,二為章奏用。 郝經
108. 書為六藝之一,生產發展,書藝演變。 郝經
109. 圓轉取篆,波挑取八分,向背取飛白,簡便取章草,各有體制。 姜kui
110. 以筆老為貴,各體有各體的姿態。 姜kui
111. 晉書韻勝,唐以筋骨,六朝豐神。 柯九思
112. 古文籀隸同源而殊流,用鋒變化形成差異。 劉有定
113. 直筆、側筆為中鋒、側鋒。 劉有定
114. 隸書也屬于真書的范圍,工整即為楷則。 張紳
115. 蔡邕—》(崔子玉、韋誕、蔡文姬)——》鐘繇——》庾征——》衛夫人——》王羲之。
116. 學篆籀,利于行草書淳古,使轉勁逸。 豐坊
117. 學書須學古人。 楊慎
118. 擘窠大字要寫得點畫粗厚。 楊慎
119. 學草書難在字法,須知省代,簡繁之變,則不難。 謝肇制
120. 草書分為章草、今草、行草、行楷。
121. 各種書體自有其盛行的時代。誰優誰劣,只能以各人所長而論。 李贄
122. 中書體產生的原因是什么,以楷書代奉西省,殿試,諸君仿效,乃變僵化。 孫能傳
123. 書之為媚,既有韻。 黃道周
124. 書法變革在宋代發揮到了極至。 汪可玉
125. 篆隸為源,真行演變,學書知源,師古變通。 湯臨初
126. 行書為楷書之快捷。 宋曹
127. 轉自篆,折自隸,后人學,多結合。 梁獻
128. 初唐字瘦,中唐字肥。 梁獻
129. 八分與隸書的區別在于早晚和風格的不同。 孫承澤
130. 章草為隸書草寫。 孫承澤
131. 草稿書為草書。 錢泳
132. 飛白之法歐陽詢善于運用。 陳奕喜
133. 楷書來自于八分。 鄭板橋
134. 館閣體屬于書匠之作。 洪亮吉
135. 帖揮灑,碑方嚴。 阮元
136. 由隸到楷生行,在漢末魏晉之際,行草分南北。 阮元
137. 紙帛之字為帖,立石書丹為碑。 梁章巨
138. 中鋒用久滅,側鋒占主流。 華琳
139. 古文…大篆…隸書。 龔自珍
140. 魏晉以后有各種書體,然后才有書學。 龔自珍
141. 草書的連帶使轉可以看到,楷書也有,只是看不到。 姚配中
142. 唐楷出于八分,規矩很多,宋人以行草參楷。 何紹基
143. 歐顏二人書包容篆隸分。 何紹基
144. 由整到分,由分到整,概括了書體演變的規律,篆隸為分,真草為合。 姚孟起
145. 秦碑力勁,漢碑氣厚。 劉熙載
146. 隸篆的相區別,形不同,相同之處在于迂回之美。 劉熙載
147. 行書是真草的一種中界。 劉熙載
148. 時代書風流行,決定書體變化。 葉昌熾
149. 今而參古質變,古而參今生姿。 沈曾植
150. 每經歷一個時期,書法體勢就會有一次變化。 康有為
151. 秦篆以斯篆為宗,大篆以石鼓為宗。 康有為
152. 鐘鼎籀文字形隨物變,秦篆長方,隸書形扁。 康有為
153. 漢代書體各體俱齊。 康有為
154. 唐之前書:密茂舒厚和澀曲縱;唐之后書:疏凋迫薄爭滑直斂。 康有為
155. 南帖北碑。 李瑞清
156. 北碑方,南帖圓。 梁啟超
157. 學完漢碑,才會寫楷。 李徐
158. 書法二字見于后漢書儒林傳 。 李健
159. 中國字是象形的,是逐漸演變的。 魯迅
160. 字之形態動勢與自然相契合。 沈尹默
161. 字變簡單,而筆法變繁。 沈尹默
162. 六朝人書法引導以后各朝代 。 王蘊章
163. 鐘鼎文的功能有二,一是為書史,二為裝飾。 郭沫若
164. 約定俗成象形文字.各種書體同時并存。 胡小石
165. 二王帖可以在流沙墜簡中找到痕跡。 胡小石
166. 二王之前人書不留名,因書體不被人重.書法應解鳥方光之限。 簡經綸
167. 勞動人民創造文字。 沈子善
168. 每種字體都有書法特點,與美的表現,文字具有藝術性。 沈子善
169. 章草興于西漢,是隸書的變體,為真書的開山祖。 沈子善
170. 甲骨文書風短刀切,折筆,密疏分布.鐘鼎文如滿天星斗,精神四射,石鼓文以下端莊整齊。 鄧以蜇
171. 隸篆多于石碑,禁碑之后,行草書盛行。 鄧以蜇
172. 書法與文學的發展有平行現象。 郭沫若
173. 春秋末期文字具有裝飾性.各種書體豐富的藝術性可以讓人們欣賞。 郭沫若
174. 文字起源于圖畫,隨著發展,朝簡化符號方面進行.中國書畫使用工具相同,藝術是相通的。 俞劍華
175. 隸衰真興,后行草書起。 劉咸沂
176. 文字朝簡化方向發展。 馬宗霍
177. 秦書八體:大小刻蟲,摹署殳隸。 馬宗霍
178. 晉人書勝在三個方面:書體形成可以兼通,各種書體相模仿.雅俗共賞。 馬守霍
179. 晉之后南派長于啟牘,北派長于碑榜,南北兩派在隋時合流。 馬宗霍
180. 魏晉到南北朝以后以真行草為大宗,唐代各體皆有名家。 馬宗霍
181. 宋代初書家,不注法度,而轉晉意,為宋書尚意的先鋒。 馬宗霍
182. 元代趙吳興雖主書壇,但相比較王羲之\顏魯公來說,還是相差很多的。 馬宗霍
183. 明代尚帖學,所以均長于行草。 馬宗霍
184. 清代書法帖學碑學更替,是由于考古人的加入。 馬宗霍
185. 因漢字具有形象意境,書法更讓人產生聯想。 宗白華
186. 一筆書意當以氣勢連續,隔行貫注。 潘天壽
187. 篆書盛行1200年,隸書盛行500年,正書1800年。 鄧散木
188. 隸書是書法和文字發展的一大變化階段。 潘伯鷹
189. 八分是隸書的一種。 王據常
190. 真草隸篆的蛻變不是單線的,而是交織的。 沙孟海
191. 館閣體烏方光,越呆板越好。 沙孟海
192. 漢簡可以見到隸書真面目。 來楚生
193. 隸書中出章草、正楷。 高二適
194. 唐五代章草失傳。 高二適
195. 新字體、甲骨文、古文、大篆、小篆,新書體的出現是在原有的書體中衍生出來的。蔣彝
196. 寫書法融入自然物象。 鐘繇
197. 學書法不能急于求成,時時留心,處處專心,就有成就。 李世民
198. 不能過高地估計自己的作品,要繼續前進,就要不斷地學習。 孫過庭
199. 學書非短期之勞,堅持幾 十年才有收獲。 徐浩
200. 加倍練功,多練習才會有收益。 皇甫是
201. 羲之學書所成,是其精力所到。 曾恐
202. 練書靠積累。 蘇軾
203. 癡迷于書法。 米芾
204. 學書要專心,不能見異思遷。 米芾
205. 五十年來沒有什么事情妨礙我學書。 趙構
206. 癡顛于書畫方可達志。 陳善
207. 熟練生巧,出神入化
208. 明白書法的道理,學習書法才能有收獲。 釋傅光
209. 學書中天資與學力均占重要的地位,善于理解。 虞集
210. 花大功夫,學才有成。 解縉
211. 學書思想不能兩個水平,難與易是相對的,貴在尋找自己的出路。 項穆
212. 學字要善于理解,天資重要,離不開學習。 焦宏
213. 學字須用心方能見古人。 王鐸
214. 學書須有志,耗盡心血能成書。 宋曹
215. 身邊不離名人法帖,這樣時間長了才有對古人的質問,只恨不能見到古人,就是這樣,也不能自己空自信,要努力。 宋曹
216. 臨帖一日,創作一日,一直堅持到老,這是王鐸的書法生活之路。 倪秈
217. 今昔對比學書有利于進步。 翁振翼
218. 熟讀古人帖,胸中有一二,再積累臨寫。 王澍
219. 學書不求速效,要苦數十年。 鄭板橋
220. 古人全身心投入書法,故成名,后人中凡不用功的都稱書法為小技。 王宗炎
221. 斷斷續續 不能學書,臨摹中有理解才有寫出真東西。 梁獻
222. 學書人分三等,天資、功名、近取。 錢泳
223. 各種握筆法貴在學有所得,不要空擺架子。 朱履貞
224. 書畫之事不是強求所成。 何紹基
225. 書法沒有遺傳,要學好,靠自己的努力。 葉廷官
226. 學習不可急于求成,要知道循序漸進的道理。 曾國潘
227. 書畫之道靠自己用心研求,規矩得來,巧靠自己悟出。 松年
228. 把字寫端正不可怪模樣,要平中得奇。 張謇
229. 學書法不可受太多的規矩的束縛。 張之屏
230. 勤奮臨帖,苦苦追求。 于右任
231. 成為書家不是件偶然的事,要下苦功,水到渠成。 鄧散木
232. 有天資有時間有見識學書容易。 林散之
233. 學書法不可強求,愛好\恒心\吃苦。 潘伯鷹
234. 因中激進,高峰造極。 潘伯鷹
235. 學習要勤奮。 高二適
236. 學書先攻專一方向,再多涉及。 麥華三
237. 初寫大字。 衛鑠
238. 筆陣圖又稱為七勢,述七種筆畫的寫法。
239. 學書不是查遍數,需要有實質性的突破。 王羲之
240. 借自然萬物豐富書法內容與形式。 李陽冰
241. 學書先楷后行草。 張敬玄
242. 學得筆法后各家相通。 歐陽修
243. 用筆識勢裹束,口傳手授也不一定能知書法之理。
244. 先楷后行。 蔡襄
245. 楷體法度完備,宜先學會,再行草書。 蘇軾
246. 蘭亭中字也不都是盡善盡美。 黃庭堅
247. 學書在法,而其妙在人。 晁補之
248. 前人多能正書,而后草書 趙構
249. 學書看真作有利于看清筆形。 范成大
250. 先楷后草,對比關系。 黃希先
251. 學唐不如學晉。 趙孟堅
252. 由篆隸知筆意,再及楷書。 郝經
253. 讀帖要知轉益多師。 趙孟府
254. 學書有二,一是筆法,二是字形。 趙孟府
255. 沉著與變化 是學書之要略。 解縉 春雨雜述
256. 知通筆法后要多讀法帖。 豐坊
257. 結構用筆結字。 項穆
258. 學書法一要天份,二要功夫。 項穆
259. 骨力\形勢相輔相成。 費贏
260. 兼收并蓄,集大于一堂。 屠隆
261. 從真跡到古帖,是由死句到活句的過程,碑版為死句,古帖為活句。 董其昌
262. 突破一家,然后博眾。 趙宦光
263. 先篆隸后真草,可以除俗蜂腰鶴膝之病。 趙宦光
264. 學書自晉人起。 范允臨
265. 臨古人帖,形似之外,還須明白其用筆之意。 李流芳
266. 學書三段功,專一,廣大,脫化。 倪蘇門
267. 由生入熟,然后再生.不隨世俗,新意時出。 湯臨初
268. 勝不驕,敗不餒.貴堅持。 馮班
269. 結字看石碑,用筆觀真跡。 馮班
270. 由真書到草書,由籀篆到草書,知其運筆圓轉方可學通。 汪可玉
271. 讀熟帖,背帖,思考創作,回頭再讀,書藝大進。 宋曹
272. 臨摹皆備,法度源緣。 陳奕喜
273. 專精一家,然后兼收并蓄。 王樹
274. 楷法與草轉,先工楷后入草。 蔣衡
275. 觀墨跡知濃淡,看石刻知用筆之妙。 鄭板板
276. 臨帖要身臨其境。 蔣驥
277. 規矩與變化,辯證相關。 王宗炎
278. 學書不傍時人,得古人神骨為最。 梁獻
279. 不學俗書,學后不俗。 梁獻
280. 學書多讀念,找到精要處。 梁獻
281. 學書法要學其精髓,不要學瑕。 戈守智
282. 永字八法概括了書法的基本筆法。 戈守智
283. 學書不拘泥于一碑一帖。 錢永
284. 靜心讀書,和神心領神會。 梁同書
285. 方寸小楷不宜早練,在習熟大字后再寫小楷。 蔣和
286. 筆法與結字是書學之先。 王昶
287. 精讀法帖些時日,再臨之。 陳希祖
288. 學書六要:氣質\天資\得法\臨摹\用功\識鑒
289. 學書的方法很多,錐畫沙,畫地畫石。 朱履貞
290. 一幅字可掛起來看,可近看。 梁章矩
291. 推薦習楷從歐字入。 梁章矩
292. 學書須注意基本的細微的技法,逆鋒回鋒等技術。 包世臣
293. 今人沒有古人氣質,所以書學有虧。 胡元常
294. 橫平豎直 為規范。 何紹基
295. 從間架上用心,胸中有字,手下有字。 曾國藩
296. 工與不與是質的變化。 劉熙載
297. 學書知書派變化,各體法度然后學時要傳于變通。 朱和羹
298. 楷書練腕力,行楷到草書,古人作草書,筆筆送到,以緩為佳。 松年
299. 不可局限于歐顏一體,天下碑版繁多,都有可取之處, 康有為
300. 執筆要對,結構平正,體方向背,再及章法分行布白,從名家中得提頓方圓之法。 康有為
301. 學書從本始篆起。 李瑞清
302. 學篆書由印文入。 張之屏
303. 少年學書宜放。 羅純融
304. 以模仿為過渡,再到創作。 梁啟超
305. 學篆書求秦以上。 蕭退庵
306. 熱愛生活,處處留意,無不有益于書畫,從木工泥水工得啟發。 李徐
307. 學顏 四通八達則可適。 姚華
308. 工作之余閑暇時日,省其他的愛好每日寫書法一二小時,久而愈精。 羅復堪
309. 由篆書到楷。 李叔同
310. 天分與工夫,屬內勁與內秀的關系。 陳獨秀
311. 由一到百。 張宗祥
312. 寫字須有耐性,規矩書寫。 沈尹默
313. 楷隸篆,先學后學不重要。 沈尹默
314. 書法須從實踐中來。 陳中凡
315. 寫壁練強功。 馬叔倫
316. 學古者要有所突破。 胡小石
317. 學書三步,用筆結體布白。 胡小石
318. 開始學習書法要正規,路子走的要正。 潘天壽
319. 學書之道在執筆,在中鋒。 林散之
320. 想象力的高低,神經反映靈否。 陸維釗
321. 換來換去是初學書法之大忌。 潘伯鷹
322. 窮源竟流 要看出這一碑帖體勢從哪里來,作者用怎樣的方法學習古人.竟流,要尋找這一碑帖經予后來的影響如何。 沙孟海
323. 閱讀碑帖為重要。 蕭嫻
324. 先習漢隸,再到晉楷。 高二適
325. 章草變化入古。 高二適
326. 分析與綜合書法并不難。 麥華三
327. 學書其骨力而不為其形勢。 李世民
328. 看得細寫得才精。 孫過庭
329. 雙勾臨摹出字形,學書法的一條路子。 黃庭堅
330. 得古人筆法,由真知向背,由草知書法。 黃庭堅
331. 墨跡上石字變味。 米芾
332. 臨,旁參書寫,左右.摹,上下書寫,上下.響拓,借光書字。 黃伯思
333. 臨得古人筆意,懂得古人位置。 姜魁
334. 氣象,章法。
335. 注意用筆方法,章法,得各帖仔細研讀。 陳繹曾
336. 布白方正,開合貫通.屈伸溫雅。 項穆
337. 臨遠摹近,學書之。 豐坊
338. 刻本存之字梗概。 豐坊
339. 臨書要得書意,摹書要得書體。 王世貞
340. 初刻畫深而字肥,多拓后字瘦。 王肯堂
341. 臨帖忌緊逼。 陳繼儒
342. 要學就學前人之長,為何專學前人之短。 趙宦光
343. 書可臨或摹,畫可臨不可摹。 李日華
344. 正隸與行草兼學,行草以擴充。 陳奕喜
345. 筆鋒與刀痕異也。 陳奕喜
346. 由遠及近,各體須臨。 楊賓
347. 從圣教入手,蘭亭有入口。 王樹
348. 顏書淡古之韻為神。 王樹
349. 學顏難于駘宕,難于自然。 王樹
350. 身臨其境學書,體會書法。 蔣驥
351. 墨跡優于石刻 。蔣驥
352. 筆畫之法心知肚明,作品才會有大氣。 王宗炎
353. 由唐入晉立骨。 梁獻
354. 各種隸體均須參照。 梁獻
355. 刻舟求劍莫學書,古人法帖非摹出.今人學書求形似,晉唐以降無人書。 梁同書
356. 日日多寫一年書成。 梁同書
357. 一家為 主,諸家旁通。 沈宗騫
358. 泰山篆為學篆之始祖。 錢永
359. 看帖得于心,臨帖得于書。 董啟
360. 晉唐書跡不可復得,學摹刻要取其精神。 李兆洛
361. 學書有根本,真書魏晉,行書圣教。 朱履貞
362. 歐字險,北海遒,顏字勃,米芾奇,河南深,蘇軾扁。 朱履貞
363. 思想,方法,構建。 朱履貞
364. 每日堅持寫就沒有難寫的字。 朱履貞
365. 書無一月工,學書費精神。 梁章矩
366. 習篆畫棋盤與棋子,助于理解運筆縱橫之法。 梁章矩
367. 以油紙臨摹,字放大收小自如再讀帖。 包世臣
368. 從平實之中學會,雖有難處,但需要堅持。 何紹基
369. 取法乎上,隸從篆出,隸帶篆意,楷從隸出,楷帶隸意。 陳介祺
370. 8歲左右寫二寸,顏楷。 魏錫曾
371. 臨書易進,摹書易忘。 朱和羹
372. 專攻一家臨摹,而后集眾長為已有。 朱和羹
373. 背臨難于對臨。 松年
374. 臨書得其筆意,摹書得其間架.字中有字,字外有字,從虛處見精神。 周星蓮
375. 心得其妙,筆始得神。 姚孟起
376. 唐碑楷晉帖行。 沈曾植
377. 臨摹數百過。 康有為
378. 臨書要長肥加倍,因古人磨拓石損。 康有為
379. 讀帖后臨摹或雙勾蠟本。 陶邵學
380. 碑學造像,分出鏡銘磚瓦,鼎鐘盤器,各有所得。 李瑞清
381. 學習書法的過程,要注意臨摹,入門以后要多讀帖,創作中亦要多參考名帖.臨帖要將前人的法帖個性特性和時代精神融合一氣。 沈尹默
382. 找真跡尋影本,膠片本,優于石刻本。 馬叔倫
383. 臨書,似與不似,實為沒有悟性和悟性高低之分。 胡小石
384. 隸師秦漢,楷法晉唐。 錢涯
385. 學古碑帖要取其精神,不求形似,但求高古。 潘天壽
386. 臨古人法帖,明白其用筆狀態,先極似再得神。 吳玉如
387. 初臨帖能夠慢臨,后才可快.懸肘得精神。 吳玉如
388. 摹,分為描紅和寫影格.臨帖分為對臨和背臨。 鄧鐵
389. 臨古不為其所囿。 鄧鐵
390. 先使筆有力,繼則退火氣。
391. 范本越清晰越好。 陸維釗
392. 摹,臨,背三都循序漸進。 陸維釗
393. 勾摹臨三套工夫,有效辦法。 潘伯鷹
394. 臨帖為全似,多遍后有自運,一日有一日這境界。 沙孟海
395. 初學隸書要注意拙中寓巧。 來楚生
396. 由臨摹而入,神妙之境。 高二適
397. 臨摹忌搔首弄姿,故意取媚。 傅雷
398. 楷書二寸一,行草書三寸一,以一身之力而送之。 衛鑠
399. 意在筆先。 衛鑠
400. 不同書體執筆的距離不同.真一行二草三。 虞世南
401.字型變化順暢,力道氣度適中,富有很強的感染力,讓人耳目一新,產生心靈震撼。 侯世濤
402.用藝術的形式書寫記載下來,供人們學習、警世、玩味和欣賞。 侯世濤
403.書法藝術給人們傳送的不僅僅是美觀方面的欣賞,同時,也是一種健康信息的傳遞。 侯世濤
404.書法作品有奇花孤傲、獨樹一幟;也有暗藏羞色,異香襲人;還有芬芳朦朧,云中透月;更有長河落日、大漠孤煙、 力拔古今、氣貫宇宙.。 侯世濤
--------------追加收藏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