條文:304、305
304、少陰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惡寒者,當灸之,附子湯主之。
305、少陰病,身體痛,手足寒,骨節痛,脈沉者,附子湯主之。
【解說】
本證為陽虛寒濕內侵,以身體骨節疼痛、肢冷背寒、脈沉為特征。附子湯參附合用,以峻補元陽之虛;術附合用,以去寒濕之邪;加芍藥以監附子之悍。共奏溫經扶陽,除濕止痛之功。
背惡寒乃少陰陽氣虛衰之險兆,臨床當急用灸法以救陽氣,隨后用湯,方不誤事。
----摘自陳明老師主編的《傷寒名醫驗案精選》
304、少陰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惡寒者,當灸之,附子湯主之。
附子湯方
附子二枚,破八片,去皮 茯苓三兩 人參二兩 白術四兩 芍藥三兩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305、少陰病,身體痛,手足寒,骨節痛,脈沉者,附子湯主之。
這二條論述少陰寒化的附子湯證的證治。
少陰陽虛有寒區別于陰虛有熱。“少陰病,得之一二日”,時間不長。“其背惡寒”較為嚴重,區別于白虎加人參湯證的“背微惡寒”,白虎加人參湯證是熱傷氣,氣陰兩傷,口中干燥而渴。背為陽之府,附子湯治陽虛惡寒,口中不干燥。
我們對少陰病應采取積極治療的態度,所以宜灸之,附子湯主之。為什么要灸之?因為少陰病很嚴重,要馬上用灸法補陽氣,避免陽氣致衰敗局面。然后,再用附子湯治療。這是一證二方,且少陰病背惡寒表明陽氣已虛,要用灸法立即補陽消陰,也給了用附子湯治療的時間。
此條是仲景告訴我們:少陰病在背惡寒時,陽氣已虛,要見微知著。醫生要采取積極態度治療少陰病。參考注家,有說灸膈關穴以祛陰寒之邪,炙五壯,有說還要灸關元以扶陽氣。方用附子湯,熟附子、茯苓、人參、白術、芍藥。炮附子劑量用二枚。后世有參附湯,為附子湯的變化方。附子湯以人參、附子為主,熟附子補陽以消陰翳(熟附子偏補,而生附子則補中有發),人參補氣扶后天之本,以壯元氣之衰。陽虛陰盛則動水生濕,方中加上茯苓、白術以運化水濕且健脾。桂枝去桂加上茯苓、白術以利水邪,通達太陽陽氣。葉天士說:“扶陽不在溫,而在利小便”。附子、人參補先天之氣,加茯苓、白術利水濕,加芍藥以制附子之過,防附子傷陰流弊。此方以扶正為主。
第305條為附子湯第二證。太陽和少陰之辨證差別由此條可見。若身體痛,骨節痛,見發熱脈浮緊者,為麻黃湯證。現在加上手足寒,脈沉,反映少陰陽氣虛,陰寒盛,陰寒凝滯,陽氣不能充達于身體四肢,則身體骨節痛,手足寒。此證與太陽麻黃湯證有虛實之別、表里之分,所以此證要用附子湯補陽,補正氣之虛衰以祛寒邪之凝滯。《傷寒論》中講到幾個身體疼痛,桂枝湯證、麻黃湯證皆可出現身疼痛,解表發汗即可;有汗后身疼痛,脈沉遲,用桂枝新加湯;此條屬少陰陽虛有寒,寒邪凝滯,手足涼而脈沉,用附子湯;若此條有“反發熱”,則用麻黃細辛附子湯或麻黃附子甘草湯。
這些道理要搞清楚了,什么是表,什么是里,什么是寒,什么是熱,什么是虛,什么是實,什么屬于陰,什么屬于陽,這樣概念就明確了。這是附子湯的兩條,一個是以陽虛的背惡寒為主,一個以手足寒,脈反沉,渾身疼痛為主;一個是用它治陽虛的惡寒,一個用它治陰寒盛的渾身疼痛,從這兩個角度來說明附子湯的治療作用和治療范圍。
--------摘自《劉渡舟傷寒論講稿》
條文304、305,胡希恕老先生講解的音頻缺失
304、少陰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惡寒者,當灸之,附子湯主之。
305、少陰病,身體痛,手足寒,骨節痛,脈沉者,附子湯主之。
現在我們梳理一下這個附子湯證,就比較清晰一點了。首先我們看病機是少陰陽虛,突出了寒濕凝滯,寒濕凝滯在哪里呢?凝滯在少陰經,可以把本證看作少陰經證,可以這樣看,是少陰經證。但有沒有少陰的臟虛呀?有,陽虛,有陽虛的情況存在,所以這是它的主要病機特點。癥狀咱們可以這樣歸納:一個是兩個疼痛的癥狀:身體痛、骨節痛。痛則不通,通則不痛,這就是陽虛寒凝,經脈不利,少陰經脈不通了,就會出現這種疼痛的現象。還有兩個寒:手足寒、背惡寒。這是腎陽虛衰,陽位失煦,剛才我們說了背部和四肢是陽氣的位置,所以一旦陽氣有虛,這兩個部位就會表現出怕冷這樣一些現象。脈沉和口中和是排除法,為了區別方證,起到了鑒別診斷的作用。脈沉主病里,排除了身體痛、骨節痛是太陽表實的可能,就是排除了麻黃湯證的身痛。口中和表示體內無熱,排除了陽明津氣兩傷的背微惡寒。所以說這兩個癥狀,一個是它的表現,同時又起到了鑒別的這樣一個作用。那么對這樣一個少陰經證,治法就要溫經扶陽,主要是溫通經脈了。因為寒濕邪氣主要是在少陰的經脈之中,所以要溫經扶陽,散寒除濕,灸藥并用。方用附子湯。
我們看附子湯的組成跟真武湯是不是有點像呀?等于是真武湯去掉生姜,加上人參。人參在這里就是補元氣了,因為沒有明顯的嘔吐、水飲的癥狀,把生姜去掉了。附子在這里溫經扶陽,茯苓、白術還是除濕健脾,白芍在這里和營止痛。
我們現在用附子湯用得多的地方,比如說一些寒性的關節炎、身體疼痛、關節疼痛;還有就是產后風濕外感,全身骨節疼痛也可以用附子湯,當然可以加上一些養血的藥物,像當歸、雞血藤。還有根據疼痛的部位,可以加上一些引經的藥物,比如說下肢疼痛,加牛膝;上肢、兩胳膊疼,加姜黃、桂枝比較好,桂枝走上肢,以枝治肢嘛,還可以加上桑枝這些藥物,這都是走上肢的。牛膝有兩種,川牛膝、懷牛膝,兩個有什么區別呀?川牛膝通經活血的往下走,還可以把陽氣引下去,引火歸元;懷牛膝是補肝腎的。還可以用木瓜,在通經絡的同時有滋陰的作用。這些藥物我們都可以據證加人。總而言之,附子湯是治療寒性疼痛非常好的一個方子,特別是疼痛時間長了,時間長往往有正氣虛的一面,特別是脾腎陽虛、寒濕凝滯疼痛,附子湯就更適合了。
學完附子湯證,注意幾個鑒別。一個是背惡寒的問題,要和169條白虎加人參湯證的背惡寒區別。兩證同樣都有背惡寒,但前者是出現在熱、渴、汗、煩四大熱癥之中,其背惡寒出汗過多導致的一種暫時現象,比如夏天出汗多的時候,陡然站到空調或者風扇下面,也有怕冷的感覺。而附子湯證的背惡寒是真正的陽氣不足,所以是里虛寒的基礎上與“口中和”俱見,而白虎湯證是口舌干燥了,“口不仁”了。所以這些是很好區別的。還有一個我們值得鑒別的,就是這個疼痛。講到這里,我要問問大家,我們學過的主證是身痛的方證有幾個了?麻黃湯證剛才我們說了,還有沒有?柴胡桂枝湯肢節煩疼,還有沒有?還有一個叫什么呀?我們簡稱新加湯,什么叫新加湯?念全了叫什么呀?桂枝加芍藥生姜各一兩人參三兩新加湯。主要是這兒個方證鑒別呀,惡寒,身痛,骨痛,當然在柴胡桂枝湯里面也有,我們就把它并到那個桂枝湯里面去了,那這里有桂枝新加湯證,所以我們主要是這三個方子(相鑒別)。麻黃湯證它的疼痛是風寒凝滯太陽經脈,所以身痛與脈浮、發熱、惡寒、無汗并見,病人有風寒表證,其發病的過程一問就知道了,原來不疼,這兩天才痛,感冒了,可能這個病人一方面關節疼痛,一方面打著噴嚏,流著鼻涕,你一看就知道這是一個外感引起來的身痛,用麻黃湯治療;桂枝新加湯證,第62條,怎么樣那個疼痛?“發汗后,身疼痛,脈沉遲者”,你看與附子湯證同樣有身疼痛,有脈沉,這個很容易模糊呀,但是新加湯證是營血不足、經脈失養引起來的,寒象沒有那么明顯,而且同時有脈遲,舌頭可能是淡的;而附子湯證是在陽虛的基礎上,又寒濕凝滯經脈,所以它有明顯的寒象,脈象當然沉,另外它沒有熱象,有明顯的寒象,手足寒,像背惡寒等等這些,這個我們可以據證來進行判斷了。
大家看附子湯如果再加桂枝,相當于什么呢?就相當于新加湯與附子湯這兩個方子合在一起了,對不對?兩者都有人參、芍藥,如果兩方合在一起使用,可以用于既有陽氣虛,又有陰血不足,陰陽兩虛、寒濕凝滯的身體疼痛。那麻黃湯可不可以與附子湯合在一起呀?比如說身痛的病機復雜,本來病人有腎陽不足,身體就經常疼痛,又加上這兩天患外感,又感受風寒了,疼痛就更加重了,既有外寒又有內寒,這時候附子湯與麻黃湯聯合起來使用就會更好,當然它的前提一定是什么呢?不出汗,是不是?如果汗出就不用麻黃(湯)了,用什么呀?桂枝和芍藥,把桂枝新加湯拿上去,是這個意思。所以這就是身痛的幾個方證。
-------摘自陳明老師的《傷寒論講堂實錄》
附子湯的運用
一、脾腎虛寒
俞長榮醫案:陳某,男,30歲。初受外感,咳嗽,愈后但覺精神萎靡,食欲不振,微怕冷,偶感四肢腰背痛。自認為病后元氣未復,未即就醫治療。拖延十余日,天天如是,甚感不適,始來就診、脈象沉細,面色蒼白,舌滑無苔。此乃脾腎虛寒,中陽衰餒,治當溫補中宮,振奮陽氣,附子湯主之。處方:
炮附子9克,白術12克,橫紋潞9克,杭芍(酒炒)6克,茯苓9克,水煎服。
服1劑后,諸癥略有瘥減,次日復診,囑按原方續服2劑。過數日,于途中遇見,病者愉快告云:前后服藥3劑,諸癥悉愈,現已下田耕種。
[《傷寒論匯要分析》1964:148~149]
按語:
脈證所現,里虛寒證無疑,與少陰有關,斷以附子湯取效。
二、胸痹(高血壓心臟?。?/strong>
唐祖宣醫案:唐某某,男,51歲,1980年6月24日入院治療。平素伏案少動,經常熬夜,長期失眠。血壓持續在190~170/120~100毫米汞柱之間。1979年冬季以來,常陣發心前區刺痛。1980年5月20日,因勞累過度,情志不舒,驟發胸背劇痛,大汗淋漓,面色蒼白,四肢厥冷,手足青紫,處于昏迷狀態。急送某院診以心肌梗塞,經吸氧,輸液等搶救措施,3日后脫險。但仍神志模糊,稍一勞累,心絞痛即發作,于1980年6月24日,入我院住院用中藥治療。先后用活血化瘀、祛濕化痰、育陰潛陽等法治之,癥狀時輕時重。6月26日突發心絞痛,證見:面色青黃,劇痛難忍,背冷惡寒,汗出不止,四肢發涼,指端青紫,舌淡苔白多津,脈沉細。證屬陰寒內盛,胸陽不振,尤以背惡寒癥狀突出,思仲景“少陰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惡寒者……附子湯主之,”以附子湯加味。處方:
紅參、炮附子各10克,白術、川芎各15克,白芍、茯苓、薤白各30克,急煎頻服。
服藥須臾,汗止,精神好轉,疼痛減輕。2劑后背冷減輕,疼痛消失。以上方繼服40劑,心絞痛未再發作,背冷消失,血壓穩定在150~140/100~90毫米汞柱之間,能上班工作,
[中醫雜志1981,(11):39]
按語:
胸痹以背惡寒為甚,可見胸陽不振,陰寒內盛之重,恰與附子湯證相合。臨床上,若舌有瘀斑者加紅花、丹參、赤芍;四肢發涼加桂枝;氣虛加黃芪,重用參附;痰盛重用茯苓,并加薤白、半夏。
三、心悸
章繼才醫案:高某某,女,48歲,1980年5月診。心悸、心胸不舒數月,經中西藥治療罔效。今見心悸、心胸憋悶,自汗出、動則甚,易疲乏,時寒時熱,顏面青紫,唇舌紫黯,苔薄白,脈沉細而弦,肢微冷。治以溫陽補氣為法,用:
附片20克(先煮)、黃芪30克,黨參15克,白術15克,茯苓15克,白芍10克,桂枝6克,丹參20克,牡蠣20克,水煎服。
2劑后癥狀大減,6劑心胸舒暢,汗出止,寒熱除。宗前方為丸鞏固療效。三月后訪,諸證已愈。
[四川中醫1984,(1):17]
按語:
陽氣虛弱,心下空虛,內動而悸。對少陰虛寒,心陽不振,血脈無主,神無所依而心悸者,可用附子湯溫陽補氣以主心神。
四、脫疽(血栓閉塞性脈管炎)
唐祖宣醫案:賽某某,男,78歲,1981年2月12日入院。久有氣喘,咳嗽,心悸。半月前突覺雙下肢發涼,麻木,疼痛,入夜加重,劇痛難眠。3天后,雙腳變為紫黑色,以活血化瘀中藥及西藥脈通等,癥狀仍不能控制,病情急劇惡化,左腳大趾潰破,流清稀膿液,劇痛難忍。經介紹入我院治療。證見;面色青黑,表情痛苦,劇痛難忍,入夜加重,心悸氣喘,下肢冰冷,色呈暗黑,雙足背、脛后、腘動脈搏動均消失,股動脈搏動減弱。左足大趾傷口腐爛,流清稀膿液。舌淡苔白多津,脈沉遲無力,脈率60次/分。證屬脫疽,為寒凝氣滯,絡脈不通所致。治宜溫陽益氣,活血通絡。處方:
炮附片、黨參、茯苓、黃芪各30克,白芍、桂枝各15克、白術18克,細辛10克。
服藥3劑,疼痛減輕,夜能入睡3~5個小時。上方加當歸30克,再服20劑后,傷口縮小,雙腳黑色漸退。繼服32劑,傷口愈合,靜止痛消失,動脈搏動已能觸及。
[中醫雜志1981,11:39]
按語:
本案脫疽乃因陽虛寒濕內侵,經脈不通所致,用附子湯以溫陽逐寒祛濕,謹慎調理,庶病可愈。據唐氏經驗:臨床常以本方加減治療外周血管疾病,如血栓閉塞性脈管炎、動脈栓塞、雷諾氏病及凍瘡見手足寒和脈沉之證者。雷諾氏病加水蛭、蜈蚣、全蝎;栓塞性病變加水蛭、桃仁、紅花;年老體弱酌加當歸、黃芪;肢寒甚加細辛、桂枝。
五、痿證
李培生醫案:李某某,男,52歲,初診日期1962年7月。下肢緩縱不隨,不能起床,已有年余,久服四妙、虎潛之類方藥無效。今上肢又漸露軟弱無力之象,小便有時失禁而不能自止,大便二三日一行而無所苦,舌淡,脈虛,擬溫補腎陽,強壯筋骨,通行經絡之法。處方用:
附子湯加酥炙虎骨、制龜板、鹿角霜、大云、炒杜仲、蒸牛膝、桑寄生,并加大活絡丹吞服。
服藥三月,小便失禁已止,肢體稍感有力,但仍臥床不起。續與前方,每服并吞龍馬自來丹分許(油炸馬錢子、地龍),并囑其配合針灸、按摩治療。至次年七月來診,已能扶杖而行。
[湖北中醫雜志1980,(5):23]
按語:
肝主筋,腎主骨,陽氣虛衰而不能溫煦,陰液虧乏而不能濡養,陰陽俱虛,筋骨失榮,可導致肢體弛縱不收之痿證。由附子湯加強壯筋骨,通行經絡之品,可以治療本證。
六、定時臂痛
張長慶醫案:張某,女,39歲,13年前曾患產后大出血,經治血止,半年后,右上肢肩下腕上整個部位有痛感,逐漸加重,每于夜半子丑之時痛甚難忍。眾醫皆謂陰虛而用滋陰養血通絡法久治罔效,1985年10月25日邀余診治。現癥:夜半子丑痛甚,難以睡眠,平時汗出濕衣,手足心熱,惡心,舌體淡胖苔白厚膩,脈沉緩無力。證屬腎陽虛衰,寒濕內生,流往經絡,阻遏氣血,不通則痛。治以溫陽益氣,除濕活血。方用《傷寒論》附子湯原方:
制附子30克(另包先煎30分鐘),茯苓18克,黨參20克,焦白術12克,赤芍12克。
水煎服。1劑而痛減,連服30劑后諸癥均,隨訪至今未發。
[國醫論壇1988,(6):23]
按語:
本案辨證眼目是臂痛子丑時加重,乃腎陽虛衰、寒濕凝滯之候,用附子湯溫陽益氣,除濕通絡,陽復絡通則痛止。
七、癥瘕(子宮肌瘤)
茍鼎立醫案:張某,女38歲,1987年3月6日因腹痛急診入院。入院后診斷為:①不完全流產;②子宮肌瘤。治療3天服中藥清熱理氣、活血化瘀之劑而頭暈嘔吐,惡寒身重,藥食拒進,要求會診?;颊?個月前因地上冰滑跌挫損傷,腰腿疼痛,臥床2月。月經過期未至,小腹疼痛,逐漸加重,過期至35天,陰道流血,色淡量少,頭暈惡心,納差食減,至50天,劇痛不已,前來住院?;颊呙嫔喟?,惡寒倦臥,四肢冰冷,昏暈惡心,時吐清水,藥食難入,小便清長,大便稀薄,舌青淡,苔薄白,脈沉澀。小腹有拳頭大一塊物,疼痛拒按,推之不移四診合參,辨為陽虛寒凝、氣滯血瘀而閉經,經閉日久,釀成癥瘕。急投附子湯加當歸助陽溫經、散寒止痛。處方:
附子6g,人參6g,茯苓9g,白術12g,白芍9g,當歸9g,囑急火煎,分2次溫服。
翌日復診,自述服藥后全身逐漸溫暖,頭暈惡心亦減,腹痛微減,惟小腹塊物尚無明顯變化。晨進稀粥一碗。脈沉弱,舌淡紅,皆陽氣回轉佳象,囑原方照服2劑。3診時,疼痛和塊物豁然消失,飲食正常,痊愈出院。
[甘肅中醫1992,(3):29]
按語:
常年勞累,陽氣日耗,復因跌挫損傷腰腎,陽虛不運,月經停閉,氣滯血瘀,久成癥瘕。本案以陽虛為本,血瘀為標,故不用活血化瘀,而用助陽抑陰之附子湯,以達溫經散寒而振胞宮之功。
八、陰癢
孫長德醫案:宋某,女,35歲,1982年5月10日診。陰癢已半年余,醫治無效,今來我院就診,初擬利濕解毒之藥不效,細察其癥見陰癢而痛,夜間尤甚,局部可見腐爛,而流清液,少腹冷感,舌苔白滑,脈沉遲。當屬陽虛陰寒證。治當溫陽祛寒化濕。方選附子湯加味:
附子12克,黨參、白芍各10克,茯苓20克,白術、炒蒼術、黃芪各15克。連服3劑。外用苦參30克,蛇床子30克,煎水沖洗,腐爛處以六神丸為散外敷,每日2次。
藥后痛癢大減,守方減附子為6克,又服2劑,外用藥同前,藥盡病愈。
[新中醫1987,(12):40]
按語:
濕為陰邪,易傷陽氣,陽虛不運寒濕,濕滯為毒,則腐爛痛癢。用附子湯溫陽逐寒,加蒼術燥濕、黃芪以托毒外出,并加外洗,局部用藥,以縮短病程。
九、白帶
孫長德醫案:趙某,女,32歲,1982年3月2日診。白帶量多二年余,經多方醫治未效?,F癥白帶量多而清稀,味腥,淋滴不斷,伴腰酸,腹痛而涼,小便清長,月經二月未潮,舌淡、苔白滑,脈沉遲。證屬腎陽不足,陽虛內寒。治以溫經通陽,固濕止帶為主。方投附子湯加味:
附子12克,白術、黨參、補骨脂各15克,茯苓20克,白芍10克,肉桂(焗)6克。
連服2劑后,白帶大減,守上方加吳茱萸6克,又服2劑,月經來潮,量中、色黯。經凈后守上方去吳茱萸,加鹿角霜30克,又連服2劑,白帶止,后以白帶丸善后。
[新中醫1987,(12):40]
按語:
白帶日久,損傷腎氣,腎陽不足,陰寒內盛,則帶下清??;血為寒凝,運行不暢,則月經愆期。故以附子湯溫經逐寒,加肉桂、補骨脂等以助腎陽,暖下焦。
十、陰挺(子宮脫垂)
權依經醫案:朱某某,女,32歲,1980年3月10日初診?;颊咦愿行「瓜聣嫞讕Ф?,質稀薄,無臭味,已一年余?;顒雍蟛∏橥又兀橛行「贡鶝觯?,疲乏無力。西醫診斷為子宮脫垂Ⅲ度,宮頸糜爛Ⅱ度。舌體胖質淡白,苔薄白,脈沉遲。辨證為脾腎陽虛。方用附子湯治療:
附片6克,白術12克,白芍9克,茯苓9克,黨參6克。開水煎分二次服。3劑。
二診:患者服上藥后,自感白帶減少,下墜感輕,小腹冰涼有所好轉。舌脈同上。仍用上方,繼服3劑。
三診:患者又服3劑后,自感病情更為好轉,白帶已轉正常,小腹轉溫,腰酸、乏力亦明顯好轉,惟活動后有小腹下墜之感。脈轉為和緩有力。繼用上方,再服3劑,
四診:患者服上方共9劑后,諸癥消失,已能參加輕微勞動,小腹不再感覺下墜,舌脈亦轉為正常。故令其停藥觀察,至今病未復發。
[《古方新用》1981:70]
按語:
少陰陽衰,無力系胞;太陰寒濕下注,則胞莖糜爛。用附子湯溫少陰之陽而逐太陰寒濕,數投而愈。
----摘自陳明老師主編的《傷寒名醫驗案精選》
校對 │ 樸楊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