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
------
晚秋的蘆葦叢隨風搖曳著,遠遠望去,飄逸的蘆絮像精靈的雪花,漫天遍野,飄飄揚揚,一片朦朧,白露霜凝依依,蒼蒼茫茫,一位美麗的佳人,自兩千五百多年前的《詩經》中裊裊地向我們走來,那古老的愛情神話依然是那么地鮮活,生動。每當我讀起這首《詩經·蒹葭》篇,就仿佛看到了這幅古老而又清新的景色,看到了這幅充滿著詩意的畫面。
蘆葦,古人稱之為蒹葭。它生長于池沼、河岸、河溪邊的多水地區,蘆葉、蘆花、蘆莖、蘆根、蘆筍均可入藥。它性寒、味甘,功能清胃火,除肺熱;有健胃、鎮嘔、利尿之功效。
春天,在河邊的淺灘上,一個個鮮嫩的蘆筍芽頭頂著沙土悄然鉆出地面,給大地帶來勃勃的生機。秋天,在秋風中,是蘆葦蕩景色最美的時候,大片盛開的蘆花在晚霞里整齊地搖曳著,頭上的穗子閃閃發光,起伏跌宕,通紅如血;夜晚,蘆花在月光下飄忽涌動,潔白如霜。面對此情此景,怎能不令人砰然心動呢。這樣的景致,也不知引起過古往今來的人們多少美妙的遐想?
然而,在古人的詩句中,蘆葦更多的似乎是表現那些凄楚蕭瑟的景象,讓人聯想起人生的漂泊和歲月的無情。如劉禹錫的《西塞山懷古》:“從今四海為家日,故壘蕭蕭蘆荻秋”,白居易的:“可知風雨孤舟夜,蘆葦叢中作此詩”,賈島的:“蘆葦聲兼雨,芰荷香繞燈”,韋應物的:“人歸山郭暗,雁下蘆洲白”,許渾的:“橫塘一別已千里,蘆葦蕭蕭風雨多”,等等。在這些詩里,蘆葦是一個重要的意象,而且大多表現那種凄美與悲涼。和蘆葦作伴的,是秋風秋雨,是長夜孤舟。我想,這多少是和他們的人生境遇有關吧,他們的一生大多坎坷流離,居無定所,這些古代的文人們又多愁善感,面對著這蕭瑟的蘆花,他們觸景生情,感慨萬千,于是寫下了這些真摯的人生感受。
那一年的秋天,正值蘆花飄飛之時,我來到了黃河口濕地,我不知自己是來看蘆花的,還是來緬懷的。望著大片大片的蘆葦蕩,看那蓬蓬勃勃、潔白清秀的蘆花,在秋風里隨風飄揚翩然曼舞著,我的思緒也隨之飛揚起來,不知不覺的,一首純美的歌聲就在我的心中悠然升起:
綠草蒼蒼,白霧茫茫,有位佳人,在水一方 ----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