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云明 原載《河北大學學報》1998年第1期
經濟體制改革以來,我國的社會道德狀況發生了巨大變化,為了適應這種變化,倫理學學者做了各種努力,然而令人遺憾的是倫理學的發展仍跟不上社會道德變化的速度,倫理學不能夠給社會道德建設提供足夠的指導,社會現實要求倫理學必須在一系列關鍵的理論問題上取得突破,道德的本質問題正是這些重要問題中的一個。
一
道德的本質問題是倫理學的核心問題,自八十年代后期以來一直是倫理學界關注的熱門話題。學者們的觀點眾說紛紜,其中有兩種觀點最具代表性,一種觀點被人們稱之為社會本質論倫理學,另外一種觀點則被稱之為主體論倫理學,其它的關于道德本質的觀點其本上是圍繞這兩種觀點展開的。下面讓我們探討一下這兩種觀點在理論和現實方面的得與失。
(一)社會本質論倫理學關于道德本質的認識
“文革”結束后,我國許多哲學工作者把自己的研究方向具體到倫理學方面,這導致了倫理學研究中有了過多的哲學影響,以歷史唯物主義代替具體的倫理學研究,在道德本質問題上有所體現。社會本質論倫理學一開始就認為道德的本質是被社會經濟關系決定的一種社會意識。在數年的討論中,社會本質論論者也意識到自己觀點的缺陷,對自己的觀點進行了豐富,認為道德本質的揭示應該有一個由淺入深的過程,道德有一般本質,即道德作為社會意識形態的根本屬性;道德還有它的特殊本質,即道德區別于其它社會意識的性質,道德是特殊的規范調節方式。道德具有三個基本點,其一,道德是一種非制度化規范,它與政治規范、法律規范這些國家或政治團體制定的制度化的規范不同;其二,道德規范不使用強制性手段來貫徹,主要借助于傳統習慣、社會輿論和內心信念來實現;其三,道德規范是一種內化規范,道德必須內化為良心才能夠真正發揮社會作用。道德作為把握世界的方式其特殊性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其一,道德不是被動地反映世界,而是從人的需要出發,從特定的價值出發來改造世界;其二,道德的目的不是再現世界而是對世界進行價值評價;其三,道德把握世界不是讓人盲目聽從外界權威,屈從于現實中的邪惡勢力,而是增強人的主體意識和選擇能力,動員全部身心力量克服惡行、培養善行,既提高自身的道德境界,又實現社會的道德理想。
社會本質論倫理學自從建國后就在我國倫理學界占據主流,“文革”以后,也是社會本質論倫理學結束了“文革”十年中把倫理學作為資產階級學科的歷史,同時在反思“文革”失誤,撥亂反正,強化道德建設方面做出了突出貢獻。社會本質論倫理學強調道德是一種社會意識,是上層建筑的一部分,突出了道德的政治性,把道德追求和政治熱情在實踐中結合在一起,這在建國初期的社會主義建設中起到了很大的積極作用。社會本質論倫理學突出了道德的規范性,強化了道德在社會生活中的調節作用和約束作用,這致使一些超高水平的道德規范也能夠在現實社會中得以貫徹,這對于建國初期中國人民渡過經濟、政治、文化各方面的困難歲月都有積極影響。
社會本質論倫理學堅持以歷史唯物主義為指導來研究倫理學是應該肯定的,經過豐富以后的觀點,也在相當大的程度上闡發了道德的本質屬性,但是作為對道德本質的全面的準確的表述尚有不盡人意之處。其一,它沒有揭示出道德主體內在的價值特殊性和精神理想的特殊性,同時也沒有很好地闡明道德的特殊本質的兩個方面的相互關系,使人感到道德的本質不是一個有機整體。其二,它也對社會主義社會道德建設的超階段性負有一定責任。
(二)主體論倫理學關于道德本質的認識
主體論倫理學是八十年代中期以后一批年青的倫理學學者針對社會本質論倫理學提出的關于道德本質的新見解。主體論倫理學主張從本質上說道德是人自我肯定、自我實現和自我發展的一種特殊方式。具體來說,其一,從道德的歷史發展來看,是人的需要孕育了道德,并且推動道德的不斷進步和發展。道德起源于主體的需要,而不是社會經濟關系或客觀的社會物質生活條件;其二,道德是人類社會進步過程中發展起來的一種把握世界的方式。人對世界的把握是人對世界的各種本質、力量和特征的實在的占有,是人的本質的豐富和發展。道德不是規范的總和,道德體現著人的追求。道德對于人不僅僅是約束,更重要的是激勵。道德不是社會對付個人的工具,而是在個人和社會之間造成一種適當的關系,它使社會求得和諧和進步,保證個人獲得肯定和發展自己的條件;其三,人的道德的主體性相應表現為兩個方面,一方面,人是道德的接受者,但人會把接受過程變為主動探索認識自己、社會、人與人之間、個人與社會之間應有關系的過程,人不是消極地被道德規范左右,而是主動地選擇道德規范,理解和內化道德規范;另一方面,人是道德的創造者和體現者。在社會生活中,人們接受道德規范的約束,但也要勇敢地突破陳腐的傳統和規范,為新道德的確定開辟道路,用新的道德理想引導人的精神建設。
主體論倫理學從“人與道德”的真實關系入手,尋找道德的主體性,而不是從“經濟與道德”的關系入手確立道德的客觀的社會基礎,這是主體論倫理學和社會本質論倫理學在道德本質問題上的根本區別。主體論倫理學給倫理學研究開拓了一片新天地,它啟示倫理學學者去創造更有利于個人實現的社會環境,為社會成員提供更多元的價值選擇的可能性,為人的豐富和發展給予了更多的論證,從本質上使人們認識到道德不僅是社會現象而且也是個人現象,道德不僅約束人更豐富發展人。從實踐方面說主體論倫理學確認道德是人自我肯定、自我實現和自我發展的特殊形式,就確立了個人對自我需要、自我欲望滿足的道德合理性,肯定人的自我需要的道德合理性是市場經濟社會發展的必要前提。由此可見,主體論倫理學的產生有其理論的必然性也有其歷史必然性。它是倫理學適應商品經濟發展的必然產物。
主體論倫理學也有其片面性。道德是個人現象也是社會現象,道德是主體自我實現的方式,也是人類調節行為和關系的特殊方式,它的運作場所、對象和功能、形成的條件都是社會性的。主體論倫理學強調道德源自于人的需要,但人對道德的需要主要是人對和諧的社會生活秩序的需要。在歷史發展過程中,道德確實愈來愈肯定人的存在、人的價值,但就特定的歷史階段來看,道德確實更多地表現為對個人的約束和限制,甚至于發展到扼殺個人的程度。在道德中,約束人往往表現為現實,而肯定人則只表現為應該,一種理想狀態。社會是人存在的唯一方式,為了維護社會這種存在的方式個人不得不約束自己。主體論倫理學對道德應有的社會性、規范性、約束性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不能不說是它理論上的重大失誤。另外主體論倫理學把道德對世界的把握理解為人對世界的本質、力量、特征的完全占有,這是一種典型的人類中心主義。在西方,人類中心主義對經濟繁榮產生了積極的推動作用,但也導致了一系列社會問題,人對自然掠奪式經營造成了能源危機、環境危機以及人對物質生活欲望的過度膨脹。最后,主體論倫理學在社會實踐的具體運用中也會產生一些問題,在道德生活中過分強調個人的價值,強調道德對自我的肯定,則會降低道德對個人的約束作用,確實有滑向利己主義的危險,對社會關系的和諧穩定產生消極的影響。
二
社會本質論倫理學和主體論倫理學不論從理論上來說還是從實踐上來說都有利弊,結合兩種觀點,相互取長補短可以使我們對道德的本質有更全面、更準確的把握。
(一)實踐是分析道德本質的出發點
馬克思主義的唯物主義是實踐的唯物主義,實踐是馬克思主義分析社會問題的出發點,舊唯物主義之所以不能正確分析社會問題正是因為他們不能從社會實踐的角度來認識社會?!吧鐣钤诒举|上是實踐的,凡是理論導致神秘主義方面去的神秘的東西,都能在人的實踐活動中以及對這個實踐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決?!盵1]實踐是分析道德本質唯一正確的出發點。
實踐是人類把握世界的客觀活動,所謂把握世界就是認識世界、改造世界、控制世界最終實現人自身。馬克思說過人把握世界也就是說人的實踐活動主要有四種方式:科學的、藝術的、宗教的和實踐精神的。他說:“整體,當它在頭腦中作為思想整體而出現時,是思維著的頭腦的產物,這個頭腦用它所專有的方式把握世界,而這種方式是不同于對世界的藝術的、宗教的、實踐精神的把握的?!盵2]所謂對世界的實踐精神的把握就是道德的把握。人通過科學、藝術、道德和宗教從不同的角度把握世界、實現自身。科學把握世界是在真理和謬誤的對立面中運動,給人類帶來真理,人們利用真理改造世界、控制世界,使人成為世界的主人。道德以評價命令的方式把握世界,在善惡的對立中運動,一方面通過評價的方式為人們確立應當尋求的善的理想,為人性的豐富發展肯定多元的價值追求;另一方面通過評價命令判定正義與非正義、善與惡,使人們趨善避惡,維護良好的社會秩序,為人的自我肯定、自我實現創造良好的社會條件。藝術把握世界是對世界的形象認識和改造,它在美和丑的矛盾對立中運動,給人類帶來美感,在審美過程中,人獲得象征性的自我實現。宗教借助于信仰把握世界,在信仰中,人通過幻想領悟生命神圣的價值。
實踐本身使人以各種不同的方式去把握世界。列寧強調實踐是“作為真理的標準,也作為事物同人所需要它的那一點的聯系的實際確定者?!盵3]也就是說列寧認為實踐既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也是事物價值屬性的標志。人類實踐對世界的把握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對世界的事實把握、客觀的把握、科學的把握;另一種是對世界的價值把握,藝術的、道德的、宗教的把握??茖W把握世界從客觀出發,為人類提供客觀的不依賴人的愿望、期待和理想的知識,它和人們對客觀世界的態度無關,在這里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藝術、道德、宗教是對世界進行價值性把握,人從主觀世界出發,人在人的利益、渴望、期待以及與客觀世界的聯系中把握世界,在這里實踐是事物同人所需要它的那一點聯系的確定者。事實認識和價值認識之間的區別也不是絕對的,在事實認識中實踐作為價值性的標志同在價值性認識中實踐作為真理的標準一樣有意義。道德是對世界價值的把握,實踐是善的衡量者,實踐作為檢驗真理的標準也有意義,但居于次要位置,所以道德生活要求誠實,但誠實要以善意為前提,善意的謊言在道德上不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
(二)道德既是人自我實現的方式也是社會關系的調節手段
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列寧說:“實踐=內在要求和外部現實性(2)。”[4]人類把握世界的實踐活動從不同的角度解決人的內在的主觀要求和外部現實性的矛盾。主觀與客觀、主體與客體的矛盾在科學、道德、藝術和宗教這些把握世界的不同方式中有不同的表現。在道德把握世界的方式中,人的主觀要求和客觀現實性的矛盾集中表現為個人欲望的滿足與他人和社會間的沖突。道德作為實踐精神對世界進行價值性把握,就是要處理道德主體的主觀要求的滿足與客觀社會現實之間的價值關系,調節自我發展、自我實現與社會客觀環境的關系,使道德主體人的個性日益豐富、完善、發展,同時使社會普遍性整合日益深化。從社會發展的總趨勢來說個人進步和社會發展是諧調一致的,只有社會發展了,個人才能獲得更多自由,才能在更高層次上實現自我,同時也只有社會絕大多數成員的個性豐富發展才會導致社會的真正進步。但就社會的具體階段而言,個人要求的膨脹往往會導致社會的混亂,為了社會秩序的和諧穩定又不得不約束個人的欲望和要求,限制個性的自由和解放。道德正是人類為了尋求自我發展在個人欲望的滿足與社會和諧之間確立一種平衡機制。道德既肯定個人的自我發展,也肯定社會的和諧穩定,道德既肯定二者的一致,這是道德追求的總的方向、根本的目的和最終的理想,道德也肯定二者之間的矛盾,這是道德必須面對、必須處理的現實,在現實社會中調合個人和社會的矛盾是道德的主要任務,這種調合大多是以限制個人的自由、解放,節制個人的欲望和要求來實現的,道德既是人自我實現的方式,也是調節社會關系的手段,諧調社會關系的目的在于給人創造良好的自我實現的環境,可是這種調節又總是以約束個人為手段。道德的主體性和規范性的關系是道德自身手段和目的之間的關系。社會本質論倫理學和主體論倫理學都只強調了道德自身固有的兩個方面中的一個方面,社會本質論倫理學強調了道德的社會性、約束性、規范性、主體論倫理學強調了道德的主體性、個人性、理想性。
道德作為社會關系的調節機制主要表現為具有約束性的行為規范體系和有等級次序的價值觀念體系。這些行為規范具有命令性,它通過傳統習慣、社會輿論、內心信念來發揮作用,其中內心信念也就是人的良心發揮著最關鍵的作用,所有的行為規范和價值原則若不內化為良心就只是一種空洞的形式的存在,社會輿論也必須被良心接受才能夠發揮作用,假若一個人沒有良心乃至于沒有相關方面的道德信念,社會輿論在這方面就不會影響他。
道德作為人自我實現自我完善的方式主要表現為有誘導性的理想體系。實現自我完善自我是主體固有的屬性,通過努力人們使現實日益趨向于理想,這理想既包括長遠理想、短期理想,也包括社會理想、個人理想,通過向理想的趨近人獲得自我的實現和完善。
道德是人自我實現的方式,也是社會關系的調節方式,道德的基本問題就是個人和社會的關系問題,道德要諧調個人和社會之間的相互關系,所以道德把握世界的基本內容是:人的價值、人在世界上的地位、人生的意義、人生的理想、人生的目的、個人對他人和社會的態度、個人對他人和社會應承擔的責任和義務。
作為人自我實現的方式和社會關系的調節方式,道德的本質在人類歷史的不同階段有不同的表現。在原始社會,道德基本上是調節社會關系的手段,道德主要是行為規范,借助于傳統習慣和宗教信仰諧調社會關系。原始人尚未形成明確的自我意識,個性完全湮沒于社會整體之中。人類進入文明社會以后,私有制的產生促使人的自我意識確立,個人和社會的沖突現實化,道德作為自我完善的方式開始獲得意義,但當時這只對少部分的自由人而言是這樣的,奴隸自然談不上有自我的存在價值。從奴隸社會到資本主義社會,勞動者的自我存在價值逐步得到肯定。從人類發展的總趨勢來看,道德作為人自我實現、自我完善的意義在逐漸增加,道德對人的約束和限制尤其是純粹外在的約束限制越來越少,但這也只是一種趨勢。在歷史上,道德更是社會關系的調節方式,為了社會的和諧要限制人的自我實現和完善,盡管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為社會和個人的矛盾的解決建立了新局面,道德作為調節社會關系的機制的意義仍占據主導地位,所以在現實生活中,一個道德的人絕不是隨心所欲的人而是一個自我約束的人。只有到共產主義社會,個人和社會的矛盾才會真正解決,道德作為人自我實現自我完善的方式才會在道德本質中占主導地位。
(三)道德把握世界是通過評價命令的方式實現的
道德不同于科學、藝術和宗教,它不是用理論思維,也不是用形象思維、信仰的方式把握世界,而是用善惡評價的方式把握世界。通過善惡評價,一方面確立善的理想的價值體系引導人,另一方面確立行為的方針道路,形成有等級次序的準則、戒律的規范體系來約束人。所以道德把有利于人自我實現和完善的因素與有利于社會和諧穩定的因素都評價為善,而把以個人傷害社會和以社會整體扼殺個人同時評價為惡。封建道德是偽道德,因為它倡導的是以整體扼殺個人的“假集體主義”。總之,肯定自我、實現自我是善的,但必須以不傷害他人和社會為前提,否則就滑向了惡的極端利己主義。
道德以評價命令的方式把握世界是對世界的價值性把握,而非事實性把握,它的目的不在于客觀地反映世界,而是為人們確定善惡之間的界限,要探索個人完善和社會發展的途徑。所以恩格斯說:“道義上的憤怒,無論多么入情入理,經濟科學總不能把它看做證據,而只能看作象征?!盵5]道德對世界的把握確實不同于科學對世界的把握, 道德對世界的把握與科學認識相比缺乏嚴謹性、論證性、準確性。道德具有與科學不同的理解社會環境的手段,人類的道德經驗是獨一無二的歷史實驗室,道德通過評價的方式體現著人自我實現的最富有前景最合乎人性的方向和途徑,通過道德要求、道德理想的具體方式預測社會發展的前景,道德對未來社會發展的輪廓的預測是社會歷史轉變的第一信號,社會歷史的根本變革總是以倫理道德的革命為先導。在西方,文藝復興是資產階級革命的序幕,在中國“五四”新文運動揭開了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新篇章。道德把握世界不象科學對世界的把握具有理性的說服力,但更具有感情的感染力、震攝力、感召力,不象科學對世界的把握具有準確性、嚴謹性,但更具有超前性和敏銳性。所以恩格斯又說:如果社會輿論把現實中某一現象、某一經濟事實評價為不公正,那么就說明這個事實已經過時了。[6]
總之,道德是人類把握世界、自我實現的特殊方式,道德對世界的把握是通過評價命令實現的。通過評價一方面形成理想體系引導人,另一方面形成規范體系約束人,所以道德既是人自我實現、自我完善的方式,也是調節社會關系的手段。道德是人為了實現自己在自我需要、欲望和社會客觀現實之間確立的一種平衡機制。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16頁。
[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卷,第39頁。
[3]《列寧選集》第4卷,第453頁。
[4]《列寧全集》第38卷,第229頁。
[5]《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第189頁。
[6]參看《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第209頁。
(原載《河北大學學報》1998年第1期。錄入編輯:紅珊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