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永新:新教育的五大觀點和六大行動
2011年1月16日
在人類的教育史上,在教育需要大的變革的時代,總會誕生適應這個時代的新的教育。那么,每個時代,都應該有它自己的新教育,每個新教育也有它自己的特點。新教育的觀點認為,目前整個教育太強調了生本主義,太強調以學生為本,而忽視了以教師為本,教師在整個教育過程是一種燃燒自己,照亮別人的角色。如果是這樣的教育的話,它是以犧牲教師為代價來發展學生,那不是一個好的教育。教師如果不能在教育過程中享受快樂,教師同時不能照亮自己,教師如果同時不能發展自己,這樣的教育是不可能的。“新教育實驗”的核心理念是“為了一切的人,為了人的一切”。真正的教育不僅僅是為了孩子,也不僅僅是為了老師,同時它還為父母,為整個社會。所有的人應該在教育中得到教育的恩澤,同時為了人的一切。教育實際上是一個理想的事業,教育是為了讓人有一個更加美好的明天而做的;教育是讓每一個人能不斷地超越自我,戰勝自我而做的。
“新教育實驗”的幾個基本觀點。
第一個觀點:無限地相信學生和老師的潛力。相信還不夠,要無限的相信。我們每一個人,每一位老師,每一個孩子,身上都有巨大的潛能,這個潛能是我們所無法預料,無法相信的。現實生活中有很多被我們老師,被我們家長,甚至是醫生,判為“死刑”的孩子(根本沒法教了)。在一個非常好的老師,或非常好的母親,或非常好的學校中,他能夠成長起來,成功了。有很多這樣的故事,這些故事的背后說明什么?說明人的潛力是相當大的,你只有相信這種潛力,你才能真正地去激活它、去調動它。
第二個觀點:教給學生一生有用的東西。竇桂梅老師講“人為生命而奠基”,的確是這樣。教育不是教給學生一時有用的東西。是為了某年某月的某一天,整個高中三年就是為了高考的這一天,整個初中就是為了中考的這一天,這使得整個教育的功利性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人們內心根本很少為孩子的一生去考慮。因此,我們提出:教孩子六年,心里一定要想著他六十年。我們不能錯把始點當終點,高考恰恰只是人生的一個起點。教育要真正為孩子一生打好底蘊,這樣的孩子才能有發展的后勁,才能有發展的潛力。
第三個觀點:重視精神狀態,創造成功體驗。我們希望,我們的教育能夠引導學生有一個非常積極的人生態度。米盧在中國足球隊的帽子上就寫著這樣一句話:“態度決定一切”。米盧的快樂之球,讓中國快樂了一陣子,沒有繼續快樂下去,為 什 么 ?因為他們只知道了快樂,沒有知道真正的“態度決定一切 ”。人和魂差什么?差口氣,人死的時候就是看看有沒有氣了。那么活人之間差什么?差一點精神。這個人有精神,那個人沒有精神,這個人朝氣蓬勃的,那個人萎靡不振,這個人一天到晚使不完的勁,那個人一天到晚疲疲沓沓。所以積極的精神狀態會使人判若兩人。
第四個觀點:強調個性的發展,注重特色的教育。“特色就是卓越。”一個學校也好,一個校長也好,一個老師也好,甚至一個學生也好,一定要有自己的特色。世界上最好的學校是最有特色的學校。所以現在我們最反對評什么現代化學校、星級學校,都是瞎折騰。真正好的學校是在老百姓的心里,根本不用評。真正需要鑒定的是教育診斷。我們的學校到底在哪些方面還有問題,通過評價以后,能使學校更上一個新臺階。那么,特色的張揚,在整個教育中是非常重要的。而我們現在恰恰是要統一的大綱,統一的標準,統一的評價,去把本來具有無限發展可能的人,變成了一個統一的標準件。教育是什么?教育就是讓人成為他自己,不要成為別人。讓每一位老師,每一個孩子真正地成為他自己。
第五個觀點:讓師生和人類的崇高精神對話。教育的一個非常非常重要的功能,是讓人、讓社會走向崇高,遠離庸俗。但是目前,我們的教育恰恰是自己在遠離崇高。不讓孩子或者說很少讓孩子和人類的崇高精神去對話,孩子很少從過去偉大的人物、偉大的經典那里去獲得營養。得到的是支離破碎的知識,沒有得到精神,得到的是應試本領,整個教育在遠離崇高。
因此,根據上述觀點,我們整個的新教育應當開始六大行動:
第一個行動叫營造書香校園。為什么要做書香校園?“一個人的精神發育史實質上就是一個人的閱讀史,而一個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這個民族的閱讀水平。”(朱永新政協提案語)我們每個人都知道,軀體的發育,基因、遺傳起了很大的作用,然后是食物。但是精神的發育靠什么呢?恐怕只能靠讀書。我們的精神發育的進程,就是伴隨著讀書的進程在前行的。所以要求參加新教育實驗的學校:所有的小學生、中學生、老師,在六年內必須閱讀完100本書,不讀完,不畢業。讀書使人有底蘊,讀書使人有品味。特級教師李鎮西現在出了十多本書,編篡成了《李鎮西教育文叢》,獲得過冰心文學大獎,中國圖書獎,全國五個一工程獎。一個普通中學老師,他的智商不比我們高多少,他靠什么?靠讀書。陶行知所有的書他都讀了,而且不是讀了一遍。蘇霍姆林斯基的所有書他也都讀了,而且也不是讀了一遍。現在在新教育的實驗學校里,書香校園的計劃進行得非常非常好,很多很多的孩子都捧起書本開始癡迷了,不像過去僅僅看課本。
全世界的讀書狀況,中國人很可憐。據統計,中國人平均每年讀五本書,還包括教科書。而西方的發達國家平均每人每年在40本以上,最多的民族以色列猶太人平均讀55本書。以色列那地方是什么?是沙漠,比我國西部還要西部的沙漠。他竟然能在沙漠上建成了綠洲,成為世界上著名的農業技術出口國家,成為滴灌技術的出口國,成為蔬菜水果出口國,成為許多電腦產品的出口國家。以色列猶太人有多少世界有影響的人物,從馬克思到愛因斯坦、門德爾松,我們可舉出一大批世界名人。世界富豪中的猶太人更多。它背后的東西是什么?就是讀書。猶太人生下來有一個著名的儀式,就是讓孩子們用手去摸書,這個書是涂了蜂蜜的,讓孩子們知道書是甜的。猶太人絕對不允許你把書放在腳邊,對書的態度近乎于宗教。一份英文的耶路撒冷報,在以色列發行100萬份,而以色列的人口只有500多萬人。這是一份英文報紙。他現在用的希伯來語是一個已經失傳了一千多年的語言。我們知道,一些語言一旦失去,就永遠失去了,不可能再復活了,但是猶太人把它復活了,變成了他們的國家語言。所以,通過建設書香校園,去建設書香社區,從而打造書香社會。一個不讀書的民族,是沒有希望的。
第二個行動:師生共寫日記。在新教育實驗學校規定:老師跟孩子們一起寫日記,一起寫隨筆。看起來很簡單,其實道理不在寫,而在生活。師生們為了寫得精彩,就必須活得精彩。他就必須去想、去思考、去觀察、去讀書。一開始寫的很多人,都會面臨一個寫的高原,一開始有東西寫,做了多年教師,積累了許多東西。寫著寫著,寫不下去了。不一定每天都做大文章。每一天寫的東西就是一顆珍珠,這顆珍珠可能并不是很圓滑,很光亮,但是你把這一顆珍珠串起來,就是一串美麗的項鏈。你單看可能不以為然,但是,集中起來看,就會發現,它很精彩。在寫的過程中在成長。
在一個實驗學校里,有一個非常感人的故事。一個叫“海子”(網名)的教師,為他的一個叫蘇旦學生專門記日記。他觀察他,記了幾個月,他出了一本書,叫《孩子,我看著你長大》,由海子出版社出版。真是令人感動。一個老師如此用心地去觀察一個孩子,為他寫了那么多的日記,跟孩子、孩子的家長做了那么多的溝通,這本書一定會影響這個孩子的一生的。因此,我們認為,教師,特別是中小學教師,不要讓他寫什么論文,所謂的“論文”不都是抄的嗎?讓他寫日記,記錄自己的喜怒哀樂,記錄自己每天發生的故事。學生也是一樣,象江陰環南路中心小學,參加寫作實驗,大概才一年多的時間,已出了十多本學生日記選,非常的精彩。那個校長說,過去語文教師讓孩子們寫作文,大家都頭疼。現在不僅僅是語文老師開心了,而且數學老師、英語老師、其它科老師都開心了,因為他們在寫作過程中,不僅寫的東西很流暢,而且還創造了數學日記、英語日記,創造了很多學科的日記,同時更重要地,孩子們學會反思了,更加自覺了。
第三個行動:聆聽窗外聲音。我們要求參加新教育實驗的學校,六年期間,最好孩子和老師一起聽100場校外報告。當時,我們跟第一個實驗學校的校長說:昆山,這么好的地方,那么多的外商,去把他們的總經理、人力資源經理、優秀的技術人員請到學校來,講講他們的企業,怎么從一個小作坊,成長為世界500強的;講一講自己怎樣從一個學徒工,成長為總經理、CEO的。這些東西,一個好的報告,可以改變一個孩子一生的命運。現在,很多的孩子,日復一日,月復一月,年復一年,聽的都是教師課堂里的東西。他沒有新鮮感,沒有任何的期盼。象比爾蓋茨這樣的人如果走進學校,他能夠帶動多少創業者?大學一年級沒有畢業就創業了。現在我們教孩子就是等著考個好學校,然后找個好工作,從來沒有教孩子怎么去創業,怎么創造一個也能給別人就業的崗位。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學校里面很無奈。因此,你就打開窗戶吧,讓外面精彩世界的陽光,照進我們的校園。很多學校說,人家總經理那么忙,請得到嗎?我說愚蠢的總經理才不進校園。為什么?因為所有的企業家都要打品牌,在孩子們小時候是最好的打廣告的時候,孩子們一旦形成對商標的忠誠(心理學中有專門研究),我們一開始用什么牙膏兒童時用慣了,一輩子就用這個東西。有一個學校,聽我的話,去請總經理,并沒有抱什么希望,沒想到,總經理聽到非常高興,叫辦公室馬上安排。辦公室打電話,說:“我們總經理非常開心。他說,到你們這么好的學校來講座,是我們公司的榮幸。總經理說,我們空著手來總不好吧。帶20臺電腦行不行?”你看,外面的世界多精彩。我們學校的這種教育資源實在太多了。
第四個行動:熟練應用雙語。大家都以為我是搞雙語教育,其實我不是雙語教育的意思。我是指首先要用好母語,要讓一個個孩子能言善辯。所以,我們要求在實驗學校的所有孩子,小學生階段最好每人每一個月至少用10分鐘的時間,在全班,全年級或者全校做他的講演和報告。現在有好些學校已經開始做了,非常非常好,為什么?他為了精彩,就必須研究得精彩。就像寫一樣,他為了寫得精彩,就必須活得精彩。現在,他為了說得精彩,就要研究。否則,你說了就沒人聽。就要說新鮮事,說大家都不知道的事。那么,他就要去看書、上網、研究。原先,昆山的第二中學有一個漂亮的禮堂,可以容納1000人,但一個月卻用不到一、兩次,太可惜了。我說你們每天都要發動,讓孩子們申請,到這里講。想一想,一個孩子在這個禮堂里講,要吸引人來,沒有三招兩式,沒有一點新鮮的玩意兒,自由參加,能吸引人聽他講嗎?如果從一年級就開始訓練,訓練到高中畢業的孩子,我們不能說他是演講家,至少可以說,他講起來話來,能口若懸河,能夠打動人心。這樣的人,社會太需要了,這樣的人今后不是商界領袖,就是學界領袖,不是學界領袖,就是政界領袖。他有一種領導的才能。現在的教育是不讓孩子講話的教育,是培養新一代集體失語癥的這么一種教育。孩子有機會講話嗎?回到家中做作業,很少跟父母親溝通,到學校也沒有機會講話。除了上課,被動聽課,孩子們之間很少有游戲。應該讓孩子們說起來。當然,低于初中以上的孩子,我們鼓勵孩子講外語。最近,在我們網站有一篇非常有意義的文章,叫“英語是我們教育中的一顆毒瘤”。這篇文章很值得關注。他認為我們13億人口,是全世界學英語人最多的國家。同時,也是效率最低的國家。值得不值得?花那么多的精力,考職稱要外語,考研究生要外語,世界上 沒有哪個國家像我們一樣對英語那么苛刻的。人家都是本國的語言就夠了。為什么強調中國要學外語?講的也不是一點道理都沒有。他提出,國家建一個大型的外語研究院。把最好的外語人才放在這邊,然后世界上有什么好東西,我馬上同步把它翻譯出來,其他的一看中文翻譯本就行了嘛。現在沒有很好的翻譯人才,大家都學,大家都學得不好,好的外語人才都到國外去了。然后,翻譯出來的東西都是看不懂的。象中國輕工業出版社,翻譯了很多非常好的一批書,但是翻譯的太不準,很多翻譯得都錯了。那么,為什么不專門養一大批人,專門做翻譯的事情?我們就可以輕松點,不要學外語了,那多好。但是我說,現在還沒有做到呀,也不是一天兩天可以做,一年兩年可以做的。現在畢竟是全球英語霸權的社會,世界的科技文獻有80%是用英語發布的,你不學怎么辦?特別對一些優秀的孩子來說,我想這也是目前一道跨不過的坎兒。但是不是讓所有的孩子都去學,都學好了,那是另外一回事。在我們實驗學校,特別是參加初中和高中的學校,在強化英語教育上,我們還是希望能夠鼓勵孩子們說。
第五個行動:建設數碼社區。在我們的實驗學校,我們要求,盡可能建設一個數碼校園、數碼社區。在這里面,主要強調兩件事。第一件事情,我們希望所有的學生,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內,去獲得他想獲得的任何信息。在信息社會,有強烈的信息調查和信息搜尋能力是相當重要的。比如說,今天我們開世界文化遺產會,那么就要求學生搜集世界文化遺產園林,就是要求學生把世界上所有文化遺產的園林找出來,然后每個園林的特點,它們之間有什么關系?能夠把它做出來,如果給你一小時,能不能做出來?這是一個很重要的能力,這個能力就是研究能力的一個很重要的方面。其實解決的方法很多,但是,我們很多老師不會用,很多學生不會用。第二件事是制作個人主頁。在我們的學校里面最好所有的學生和老師,都在校園網上有一個家。我們很多網友都把“教育在線”說成自己的家。的確如此,我們有幾個家,一個是自己真實的家,一個是虛擬世界的網絡之家,我每天都要回家看看,這個家很重要。如果我們每個孩子在校園里都有一個家,他把所有的心得、創造、日記都放在這里,他通過這與其他孩子、老師之間進行聯系、溝通,老師把對他的看法、評價也通過這個來給他進行反饋,甚至學生的檔案都可以建立在這個家的基礎之上。在這個過程中,他打字學會了,電腦的所有技術都會了。
最后一個行動是:創設特色學校。應試教育下的學校沒有特色,因為我們是90%的失敗者,陪著10%的孩子在讀書。實際上,世上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個性,每一個孩子都應該很優秀。所以,我們的特色,就是卓越。我們的實驗學校應該努力地在行動中創造自己的品牌,構建自己的校園文化,形成自己的學校拳頭和優勢。仔細觀察一下,但凡優秀的老師,哪一個沒有個人鮮明的特色?哪個人沒提出自己獨特的口號或者說綱領?所以每到一個學校,我要問的往往就是特色。所以,在我們的新教育實驗學校里,很多校長都在很精心地構造特色。比如我前面提到的一些學校,它在做什么?它說我們不僅要打造“書香校園”,我們還要建設“墨香校園”(指寫字)。它讓每一個孩子寫一手漂亮的字,讓所有的老師寫一手漂亮的字。我去看他們的字,就說,父母給了你們人生第一幅面孔,你們給自己作了人生第二幅面孔。第一幅面孔你無法改變,第二幅面孔你可以變化,一手好字說不定會改變你的命運。也有人說了,你不能為特色而特色,這個孩子不喜歡寫字為什么不能讓他畫畫呢?當然可以,沒說不讓他畫畫呀,但是這個學校大部分人字寫得這么好,那就是個特色啊。當然我們不是為特色而特色,特色在自然中形成。我們這代人很大的遺憾是沒有自己的一下子——才藝。一個人一輩子有一兩個好的才藝,終身受益無窮,它是個人的一個精神的財富,也是個人魅力的非常重要的來源。我們現在不大講個人魅力了,其實個人魅力很重要,你看國外的總統競選,無論是克林頓、布什、普京,如果沒有個人魅力能當選嗎?我們的孩子學前時,大家是熱情高漲,送孩子學這個學那個,為什么?都希望成名成家,都抱著一種幻想。當發現孩子不可能成名成家了,就不讓他再去學了。學才藝只是為成名成家嗎?它應該是生活的一個組成部分。
附:朱永新感慨于新教育實驗而作的一首詩
教育是一首詩
詩的名字叫青春
在躁動般的靈魂里
有一個年輕的夢
教育是一首詩
詩的名字叫激情
在春風化雨的課堂里
有一臉永恒的笑
教育是一首詩
詩的名字叫熱愛
在每一個孩子的瞳孔里
有一顆母親的心
教育是一首詩
詩的名字叫創作
在探索求知的心靈里
有一面個性的旗
教育是一首詩
詩的名字叫智慧
在填滿問題的試卷里
有一雙發現的臉
教育是一首詩
詩的名字叫未來
在很長文明的長河里
有一條破浪的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