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晏列傳
選自《史記》卷六二(中華書局1982年版)。
司馬遷
管仲夷吾〔管仲夷吾〕管仲,字夷吾,春秋初期齊國政治家。者,潁上〔潁上〕地名,今屬安徽潁上。人也。少時常與鮑叔牙〔鮑叔牙〕春秋初期齊國大夫,以知人著稱。叔,指在兄弟中排行第三。牙為其名。游,鮑叔知其賢。管仲貧困,常欺〔欺〕欺負,欺詐,這里是侵占利益的意思。鮑叔,鮑叔終〔終〕始終。善遇〔善遇〕善待。之,不以為言〔不以為言〕不加以指責。為言,說話,這里是指責,抱怨。。已而鮑叔事齊公子小白〔齊公子小白〕即后來的齊桓公,姓姜,名小白,齊襄公之弟,公元前685—前643年在位。,管仲事公子糾〔公子糾〕齊襄公之弟,齊桓公之兄。齊襄公死,公子糾與公子小白爭位,失敗被殺。。及小白立,為桓公,公子糾死,管仲囚〔囚〕在這里用表被動意思,被囚禁。焉。鮑叔遂進〔進〕舉薦,推薦。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齊,齊桓公以霸〔以霸〕以之霸,這里省略了代詞“之”。霸,稱霸。,九合〔合〕會合。諸侯,一匡〔匡〕正。天下,管仲之謀也。
管仲曰:“吾始困時,嘗與鮑叔賈〔賈〕買,這里是做買賣的意思。,分財利多自與〔多自與〕多給自己。,鮑叔不以我為貪,知我貧也。吾嘗為鮑叔謀事而更窮困〔窮困〕處境窘困。,鮑叔不以我為愚,知時有利不利也。吾嘗三仕三見〔見〕被。逐于君,鮑叔不以我為不肖〔不肖〕不賢。,知我不遭時也。吾嘗三戰三走〔走〕逃跑。,鮑叔不以我怯〔怯〕畏懼,膽小。,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糾敗,召忽〔召忽〕齊人,與管仲同輔公子糾,糾敗被殺,召忽亦隨之自殺。死之,吾幽囚受辱,鮑叔不以我為無恥,知我不羞〔羞〕在這里作動詞使用,以……為羞。小節而恥功名不顯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
鮑叔既進管仲,以身下〔下〕用作動詞,居……之下。之。子孫世祿于齊,有封邑者十馀世,常為名大夫。天下不多〔多〕贊美,稱頌。管仲之賢而多鮑叔能知人也。
管仲既任政相齊〔任政相齊〕在齊國任政做相。,以區區〔區區〕很有限,(數量)少。之齊在海濱,通貨〔通貨〕流通貨物。積財,富國強兵,與俗同好惡。故其稱曰:“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上服度〔度〕法度。則六親〔六親〕歷來有多種說法,一般認為是指父、母、兄、弟、妻、子。固。四維〔四維〕指禮、義、廉、恥。不張,國乃滅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下令如流水之原〕這里比喻所下達的政令非常順應民心,就像流水在原野上自然流淌一樣。,令順民心。”故論卑〔卑〕低下。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否〕反對。,因而去之。
其為政也,善因禍而為福,轉敗而為功。貴輕重〔貴輕重〕重視價格的高低。,慎權衡〔慎權衡〕謹慎理財。權衡,本指秤砣秤桿,此指理財。。桓公實怒少姬〔少姬〕齊桓公夫人,蔡公之女。少姬觸怒齊桓公,齊桓公將其遣回蔡國,蔡公將其另嫁他人,桓公怒,興兵伐蔡。,南襲蔡,管仲因而伐楚,責包茅不入貢于周室〔包茅不入貢于周室〕據《左傳·僖公四年》載,齊國伐楚,管仲答楚使者曰:“爾貢包茅不入,王祭不共,無以縮酒,寡人是征;昭王南征之不復,寡人是問。”包茅,一種祭祀時用來濾酒的植物,是楚國的貢物。。桓公實北征山戎〔桓公實北征山戎〕指公元前663年山戎侵燕,桓公伐山戎救燕之事。山戎,我國古代北方的少數民族。,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召公〕召公姓姬,名奭,周文王庶子,周初有名政治家,燕國始祖。之政。于柯之會〔柯〕地名,齊與魯曾會盟于此。,桓公欲背曹沫〔曹沫〕魯國勇士,據《史記·刺客列傳》記載,齊與魯戰,魯三戰皆敗,被迫與齊在柯地會盟,割地與齊,曹沫伺機用匕首挾持齊桓公,迫使齊退還魯國的土地。之約,管仲因而信之〔管仲因而信之〕管仲借此勸齊桓公恪守其與曹沫的約定,使齊桓公贏得了聲譽。信,信用、誠信。,諸侯由是歸齊〔諸侯由是歸齊〕諸侯因此歸附齊國。。故曰:“知與之為取,政之寶也〔知與之為取,政之寶也〕懂得給予就是獲得,這是為政的法寶,語出《管子·牧民篇》。。”
管仲富擬于公室〔公室〕諸侯王室之家。,有三歸、反坫〔三歸、反坫〕三歸,古代女子出嫁曰歸,這里是形容管仲妻妾眾多。反坫,古代筑于堂兩楹間的土臺,專供諸侯飲酒時放置獻酒后的空杯,只有諸侯才能用反坫,管仲是大夫,不應享有。,齊人不以為侈〔侈〕奢侈。。管仲卒,齊國遵〔遵〕沿。其政,常強于諸侯。后百余年而有晏子焉。
晏平仲嬰〔晏平仲嬰〕名嬰,字仲,謚平。者,萊之夷維人〔萊之夷維人〕萊,國名,今屬山東。夷維,地名,在今山東高密。也。事齊靈公、莊公、景公,以節儉力行重于齊。既相齊,食不重肉〔食不重肉〕所食肉菜不到兩種。,妾不衣帛。其在朝,君語及之,即危言〔危言〕直言。;語不及之,即危行〔危行〕小心謹慎行動。。國有道,即順命;無道,即衡命〔衡命〕權衡斟酌命令行事。。以此三世顯名于諸侯。
越石父〔越石父(fǔ)〕齊國的賢人。父,老年男子的尊稱。賢,在縲紲〔縲紲(léixiè)〕捆綁囚犯所使用的大繩子,這里指拘押,囚禁。中。晏子出,遭〔遭〕遇見。之涂,解左驂〔左驂〕三匹馬駕車時轅左邊的馬稱為左驂。贖之,載歸。弗謝,入閨〔閨〕內室。。久之,越石父請絕〔絕〕絕交,這里指離開、告辭。。晏子戄然〔戄(jué)然〕驚異的樣子。,攝衣冠謝〔攝衣冠謝〕整理衣冠道歉。曰:“嬰雖不仁,免子于厄〔厄(è)〕困境,災難。,何子求絕之速也?”石父曰:“不然。吾聞君子詘〔詘(qū)〕冤枉,枉曲。于不知己而信于知己者。方吾在縲紲中,彼不知我也。夫子既已感寤〔感寤〕了解,明白。而贖我,是知己;知己而無禮,固不如在縲紲之中。”晏子于是延〔延〕請。入為上客。
晏子為齊相,出,其御〔御〕趕車,這里用作名詞,指趕車的人。之妻從門間而窺其夫。其夫為相御,擁大蓋〔大蓋〕大傘。,策〔策〕鞭打,鞭策。駟馬,意氣揚揚,甚自得也。既而〔既而〕不久。歸,其妻請去。夫問其故。妻曰:“晏子長不滿六尺,身相齊國,名顯諸侯。今者妾觀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今子長八尺,乃為人仆〔仆〕這里用作狀語,像仆人那樣。御,然子之意自以為足,妾是以求去也。”其后夫自抑損〔抑損〕壓抑克制。。晏子怪而問之,御以實對。晏子薦以為大夫。
太史公曰:吾讀管氏《牧民》《山高》《乘馬》《輕重》《九府》〔《牧民》《山高》《乘馬》《輕重》《九府》〕均是《管子》篇名。,及《晏子春秋》〔《晏子春秋》〕記載晏子言行的一部書,分內、外篇,其作者歷來多有爭論。,詳哉其言之也。既見其著書,欲觀其行事,故次〔次〕編次,編定。其傳。至其書,世多有之,是以不論,論其軼事〔軼事〕散失的不見于正式記載的事情。。
管仲,世所謂賢臣,然孔子小〔小〕輕視,看不起。之。豈以為周道衰微,桓公既賢,而不勉之至王〔王〕王道。春秋戰國時有王、霸之爭,前者指以德義仁政取天下,后者指以武力征伐取天下。儒家尚王貶霸,故孔子輕視管仲,認為他不能使桓公成為帝王。,乃稱霸哉?語曰“將順其美,匡救其惡,故上下能相親也〔將順其美,匡救其惡,故上下能相親也〕這句話出自《孝經·事君》,意思是順行君主的善道,補救其過錯,所以君臣相處才能和睦融洽。”。豈管仲之謂乎?
方晏子伏莊公尸哭之,成禮然后去〔方晏子伏莊公尸哭之,成禮然后去〕齊大夫崔杼殺了齊莊公,晏嬰伏莊公尸哭,盡君臣之禮,然后離去。,豈所謂“見義不為無勇〔見義不為無勇〕見義不為不能叫做勇,語出《論語·為政》。此謂晏嬰能不畏權威而哭其君為見義勇為。”者邪?至其諫說,犯君之顏,此所謂“進思盡忠,退思補過〔進思盡忠,退思補過〕這句話也出自《孝經·事君》,意思是在朝堂上想著竭忠事君,退朝在家也想著糾正(君主的)過失。”者哉!假令晏子而在,余雖為之執鞭,所忻慕〔忻(xīn)慕〕渴慕,向往。忻,高興、喜悅。焉。
欣賞指要
《管晏列傳》是春秋時期齊國政治家管仲和晏嬰的合傳。司馬遷描寫這兩位春秋中后期齊國國相,能抓住其特點,并選取典型細節加以生動地表現,如寫管仲,著重寫其同鮑叔牙的交往,以及任政相齊、助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的謀略,寫晏嬰則通過對重用越石父和御者的典型事例的詳細敘述來突出其“賢”。
本文詳略得當,重點突出,比如對管、鮑之間的真摯友誼及晏子任用御者緣起的敘述極為詳細,而對管仲生活的奢侈等不太重要的方面則一筆帶過。傳記之末“太史公曰”以后的簡短議論與評價更是深化了對管、鮑二人的認識,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
有關資料
晏子使楚,以晏子短,楚人為小門于大門之側,而延晏子。晏子不入,曰:“使狗國者從狗門入,今臣使楚,不當從此門入。”儐者〔儐(bīn)者〕接引賓客的人。更道,從大門入。見楚王,王曰:“齊無人邪,使子為使?”晏子對曰:“臨淄三百閭〔閭(lǚ)〕古代的一種居民組織單位。《周禮·地官·大司徒》:“五家為比……五比為閭。”,張袂成陰,揮汗成雨,比肩繼踵〔比肩繼踵(zhǒng)〕肩膀挨著肩膀,腳跟接著腳跟,形容人非常多。踵,腳跟。而在,何為無人!”王曰:“然則子何為使乎?”晏子對曰:“齊命使,各有所主。其賢者使使賢王,不肖〔不肖〕不賢。肖,賢。者使使不肖王。嬰最不肖,故直使楚矣!”
(《晏子春秋》卷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