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今天看到了一部電影《本杰明·巴頓奇事》,這是一部關于時間的的電影。電影講述了本杰明奇妙的一生:一個人越來越年輕的經歷。
電影的開頭,是一個倒著走的時鐘,是一位父親企圖時間倒流,帶回自己在戰爭中死去的兒子。隨著電影的不斷播放,兒子本杰明真的以一種奇怪的姿態出場:一個糟老頭似的的嬰兒。沒錯,本杰明的一生,正是以時間倒流地姿態生長進行,隨著時間的流逝“越長越小”。
看了這電影許多人都忍不住留下感慨。
這不禁讓我想到現代人總是抱怨自己時間不夠,正如那首歌唱的:時間都去哪兒了,還沒好好感受年輕就老了。
時間是公平的,每個人都是24小時。
我們也不會像電影中的那樣,時間倒流。為什么人們總覺得時間不夠呢?其實歸根結底是因為時間管理出了問題。
莊子說:“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過隙,忽然而已。”
時間就是如此,既不會偏愛某人,一天多于24小時,也不會仇恨某人,讓他一天的時間少于24小時。
一個人如果管理不好自己的時間,就會徒增煩惱,導致生活工作的不暢。
縱觀世界,發現很多成功優秀的人都是時間管理的佼佼者。比如行政管理培訓專家和教育家戴維艾倫,比如暢銷書作家艾力......
其實關于時間管理大家已經不陌生了,在網絡上也已經不知道被說了多少回,比如深度工作,比如番茄工作法,還有幾乎人盡皆知的利用好用碎片化時間......可最后發現,不是被“利用好碎片化時間”弄得焦頭爛額,又是時間總是“被碎片化”,如此以往時間管理又泡湯了。
那關于時間管理真的就沒辦法了么?別急。
02
每個人都是一樣的,每天24小時,從不多一分,也不少一秒。但總有人在同樣的時間里做更多的事,更有效率,更加成功,這就是因為他們掌握了時間管理的技巧,進而提高了自己時間管理能力。
技巧一:時間四象限法
圖片來源于網絡
時間“四象限”法是美國的管理學家科維提出的一個時間管理的理論,把工作按照重要和緊急兩個不同的維度進行了劃分,基本上可以分為四個“象限”:
第一象限是既緊急又重要的工作,,執行后能帶來附加價值的,又或者實現某種目標。比如老板下達的限時任務。
第二象限是重要但不緊急的,比如和同事培養關系,人員培訓會等。
第三象限是緊急但不重要的,比如有人電話約談等,沒有產生價值的行為。
第四象限是既不緊急也不重要的,比如上網、閑談,回復郵件等等。
通過時間“四象限”法可以快速確定每個事件的“價值”,以確定自己應該怎么安排時間來工作。
因為如果不確定事情的重要及緊急程度,就很容易出現瞎忙的狀態,哪怕一整天也許都利用了碎片化時間,但最后結果可能會導致只是把很多無關緊要的小事,也就是那些既不重要又不緊急的事情給處理了,而真正緊急又重要的事情卻沒能完成。
這也是很多人明明利用了一切碎片化時間,但仍然無法取得成績的原因。
因此,在時間管理的時候,第一個技巧首先就是明確工作事件的性質,這件事到底是屬于哪一種事件。
技巧二:PROS記錄自己的時間
為什么要記錄時間?要充分管理利用時間,對時間的認識必不可少。在暢銷書《你一年的8760小時》中,作者艾力提到,時間記錄有利于自己更清晰地感知時間,知道自己的時間花在哪,更加注重時間的價值,也有利于自己更加清楚地了解自己,什么時間做什么事最合適。
通過記錄時間,讓自己對生命有更深地認識體會。艾力說:如果時間沒有記錄,就好像生活不曾發生過一樣。
在閱讀大量的時間管理書籍,加上自己的親身實踐后,艾力總結了一套獨特的時間管理法:34枚金幣時間管理法。
34枚金幣時間管理法主要是用來記錄一天的時間用途。把一天中除了睡覺的7小時,剩余的17個醒著的小時按半小時劃分,將時間分為34塊,就有了34塊金幣。
當然,你也可以有自己的時間管理法,比如每天睡覺8小時,那就是32金幣時間管理法,如果每天睡覺6小時,那就是36金幣時間管理法,可以自己靈活安排。
艾力把一天的時間分為5大類:
第一類是娛樂時間,就是高效的玩,無負罪感的玩,用藍色來標記。這是為了保證每天的娛樂,讓工作更高效。比如和家人,和男女朋友約會,同事同學聚會等的時間都算是娛樂時間。
第二類是休息時間,包括睡覺吃飯的時間,這些時間都被標成綠色。
第三類是高效工作時間,用黃色來表示。比如工作,閱讀等的時間。
第四類是強迫工作的時間,比如你今天開一個無聊的培訓會要4小時,這就是強迫工作時間。
第五類是浪費的時間,標記成紅色。你無聊上網,賴床的時間,無所事事的時間都算是浪費的時間。
來自《你一年的8760小時》
通過這樣的時間記錄方式,一目了然,很容易就知道一天當中自己的時間有多少是充分利用,有多少是被白白浪費的,做到心里有數。
也容易把握自己對時間的認知,比如每天早上9.00-11.00都在高效工作,那么這個時間段就是自己精力比較充沛的時間,在做計劃時可以把重要花時間的工作放在這個階段。
技巧三:GTD法則
GTD是GettingThingsDone的縮寫,是由著名時間管理人戴維·艾倫(DavidAllen)在《盡管去做-無壓工作的藝術》中提出的一套非常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
GTD通過將所有的這些事都羅列出來再進行分類,確定下一步的處理方法,將所有這些懸而未決之事都納入我們可控制的一個管理體系InBOX中。
具體是怎么辦呢?
GTD的具體做法可以分成收集、整理、組織、回顧與行動五個步驟:
收集:
在GTD中的第一步就是收集。
將所有收集到的項目事件全部放入一個InBOX中,我把這個InBOX稱為信息中轉站。時間管理也是事件管理,因此,首先要把要做的事情全部收集下來,可以是寫在便利貼上,可以是記錄在手機備忘錄上,也可以是用軟件專門管理。比如印象筆記,比如石墨文檔,比如幕布等等。總之就是要把所有要辦的事情全部收集記錄下來。
曾經做過一項研究,相比于那些用腦子記憶的人,將事情目標記錄下來完成的幾率要高。
因此,強調收集是非常有必要的。
整理:
前面我們說了,要將所有的事情都記錄下來放入InBOX中,但光是收集還不行,要充分利用時間,收集要辦的事情遠遠不夠。
將事情收集好了,還要進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整理,來清空InBOX。因為InBOX畢竟只是一個信息中轉站。我們需要INBOX來協助我們完成事情,而不是讓事情一直掛著不解決。
戴維·艾倫曾提出一個“二分鐘法則”:如果任何一件可以在二分鐘內完成的事情,那么就必須得現在馬上完成。
在清空InBOX的時候,將這些事情進行區分整理,如果能符合“二分鐘法則”,那就立刻去完成。如果不能,將其進一步分為供參考的,待處理,或者是垃圾幾類。
比如說和同事聊天溝通感情,這就是屬于供參考事件。而和同事討論工作進度,就屬于待處理事件,如果是看電視逛街之類的,就可以把其歸入垃圾項,耗費精力可以不辦的事情,接著歸入下一步行動進行組織。
組織:
組織主要是對行動事件的組織,一般來說可分為三種:
下一步行動清單,等待清單和未來/某天清單。
下一步清單是指具體的下一步工作,以地點為界限,在規定的地點只做規定的事,這就比如在電腦前只能處理公司事務。這也是下一步清單和TO DO LIST 待處理清單最大的不同。如果一個項目涉及到多步驟的工作,那么需要將其細化成具體的工作。
等待清單主要是用來記錄那些可以外包給別人的工作,比如自己不擅長排版,可以將排版這項工作交給專業人員來做。
未來/某天清單是記錄延遲處理的事務,如未來行動計劃。
回顧:
回顧也是GTD中的一個重要步驟,頻率至少每周一次,因為通過回顧可以及時地檢查自己的組織清單并進行更新,這樣可以確保GTD系統的運作,而且并且在回顧的時候可以對未來一周的計劃進行安排。
行動:
將處理事項經過組織回顧檢查,就可以開按照執行清單行動了,這個時候前面的時間4象限法,以及自己的時間記錄表找出自己合適的時間段,以便根據精力充沛程度做做不同的事,可以事半功倍。
比如老板交給你一份工作,要你下周一之前把半年總結的會議記錄交給老板。
根據時間4象限法,這件事是既重要又緊急的事情,而根據你的時間記錄,你每天高效工作的時間為早上9.00-11.30這個時間,那么在GTD 安排的時候,寫會議記錄這件事就被收集到INBOX 里面;
經過整理,這件事不能用“二分鐘法則”執行,因此放入下一步組織中;
在組織時這一件事被歸入下一步行動清單中,可以在家里完成,因此初步定在周六上午9.30-11.30在家里完成;
在回顧時發現,這個時間段沒有別的事情安排,那么最終就確定這件事就安排在周六上午9.00-11.30,到了時間執行。
這樣一整個流程走下來,不會讓你顯得驚慌失措,反而更加合理地根據時間和精力安排計劃執行,使時間管理更加高效。
03
赫胥黎說:
時間最不偏私,給任何人都是二十四小時;時間也是偏私,給任何人都不是二十四小時。
用過了番茄時間法,也試過了碎片化時間處理,卻發現原來時間管理是在合適的時間里做合適的事情。
但時間管理永遠不是目的,真正的目的,仍然是將事情保質保量地完成。而時間管理,是一個工具,更重要的是去執行。
參考資料:
艾力——《你一年的8760小時》、
戴維·艾倫(DavidAllen)——《盡管去做-無壓工作的藝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