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上(漢武帝)嘗置酒竇太主家,主見所幸賣珠兒董偃,上賜之衣冠,尊而不名,稱為“主人翁”。——《資治通鑒》
注:賣珠兒姓董名偃,其母親以賣珠為業,經常出入于館陶公主家。董偃從娘胎里帶來了一副討人喜歡的俊俏模樣,自幼便長得眉清目秀,唇紅齒白。左右鄰里無不稱譽,遠近鄉親莫不羨慕,更有諸多方士都不約而同地說他命里有福,長大必能青云直上,飛黃騰達。
董偃的母親生有此兒,洋洋自得,樂不可支,經常帶著他出入于豪門顯貴和縉紳官宦之家,希望使董偃得人青睞,為人賞識,從而脫穎而出,光耀門戶,盡享榮華富貴。
一年春天,看看又是姹紫嫣紅之時,館陶公主在花園中慢慢行走,忽聽外面傳來一位賣珠子的中年女子的喊聲。她近幾天來為把自己打扮得年輕美貌些,正想添置幾件首飾,便命侍女把那賣珠子的女人叫來。
這賣珠女就是董偃的母親,她知道要買她珠子的人是當今皇帝之姑,便立即拿出幾顆光閃閃的珠子,雙膝跪下奉給館陶公主。館陶公主見這幾顆珠子是她未見過的上等好珠,非常驚異,說道:“此等珠子從何而來?”
賣珠女說道:“我的祖上在秦朝為官,因侍奉始皇帝,得賜此珠,近日家里貧窮,不得已想賣了度日,既然太公主喜歡,就孝敬給您吧。”
館陶公主見這賣珠女說話十分得體,便跟她扯了一會家常。賣珠女自言夫家姓董,夫死多年,膝下唯有一子,年方十三。館陶公主聽到這里,忽然靈機一動,便說道:“明日請帶你兒子來,我與他談談,我頂喜歡小孩子,謹望不要失約。”言畢,令侍女拿出數百金賜與賣珠女。這賣珠女望著光閃閃的金子,心中老大歡喜,又見從此可攀上館陶公主,自然更加高興,便歡天喜地去了。
第二天,賣珠女果然把兒子帶了來。那館陶公主見他面如冠玉,心中十分高興,她笑著對賣珠女說:“看你這兒子必定聰穎,可惜生在寒家,縱有出人頭地之時,頂多當一個富商罷了。我有一個主意,你如果舍得,就令他來我家讀書識字,將來長大,只要對我忠心,給他弄個一官半職易同反掌。”
賣珠女暗自慶幸走了好運,連忙就地磕了幾個響頭,說道:“感謝太主天高地厚之恩。”
“多謝太主!多謝太主!”董偃不愧是他慧黠母親的慧黠兒子,聰穎異常,反應靈敏,不待母親指教便倏然而跪,鸚鵡學舌似地隨聲說道。
館陶公主見此情狀,不由得眉開眼笑,滿心歡喜,仿佛在路上揀了一顆小寶石似的。
從此,館陶公主便將董僵長留家中,令人教他讀書、認字、識數及騎射、御車、相馬等各種技藝,竭力栽培。董偃確實秀外慧中,凡師所授,無不一看就懂,心領神會。對館陶公主他也能忖度心思,揣摸好惡,畢恭畢敬猶如對待自己的母親一般。館陶公主見到董偃便眉開眼笑,高興得合不攏嘴巴。朝來暮去,一轉眼五年過去了。
堂邑侯陳午去逝時,董偃挺身而出,親自料理喪葬之事,里里外外辦得井井有條。事后又日日與館陶公主形影不離,游山玩水,觀星賞月,陪伴她排遣寂寞消愁解悶,館陶公主當然萬分感激。
奇特的境遇造就奇特的性格。館陶公主生于皇家,長于皇家,衣則緇衣羔裘,食則山珍海味,居則深宮巨第,行則出輿入輦,日日養尊處優,此時雖然年過半百,姿色尚如三十許人,性情也還似中年時候,豈耐孀居寡處?她想著如再這樣熬下去,也白活了一生。從此,她開始煞費苦心地在男人身上打主意。
對象應該是誰?這令她大傷腦筋。滿朝朱紫,這班爺兒們一個個道貌岸然,顯然難以拉扯上。富商大賈,哪個家中不養著美妾,她這個半老徐娘豈能讓人看上眼兒?那時街市上也沒有男娼,想微服去逛青樓的條件都不具備,思來想去也只有自己家中的幾個男傭人。可是這幾個男傭人都長得不夠俊俏,且干著粗活,整日臭汗淋漓,怎舍得將一個千金之身獻給他們?而且,作為皇帝的姑姑,她也難以啟口。忽然,她想起了董偃,這年他一十八歲,已是一個風度翩翩的少年男子了。館陶公主想著董偃白皙稚嫩的臉,開始琢磨怎樣能不難為情地把董偃搞到手。
時隔不久,館陶公主以前趕馬車的人忽然得了場急病死去了,館陶公主立即想到了董偃。她問董偃是否愿充此職,董偃一聽,慌忙叩頭說道:“此是小人求之不得之事,小人每日想著要效犬馬之勞,豈能不愿?小人的一切都是太主所給,愿一生一世不離太主左右,為太主當牛當馬。”
館陶公主聽了這話,覺得時機已經成熟,果子到手必須立刻品嘗。
一天晚上,館陶公主先領董偃到后花園房中,令下人給他沐浴。
館陶公主連忙回房,到東室去開啟檀香雕漆大柜。此柜里裝有丈夫陳午少年時的衣物,已十幾年來未曾動過,所以鎖已生銹,不易打開,累得侍從滿頭大汗,鎖卻紋絲不動。館陶公主心急如焚,喚侍從拿來一柄利斧,連砍數下,柜劈門裂。她心急手快地撿出一件翠藍色春衫、淡綠色錦褲、白底短靴和金花紗帽,這些東西因里面放有防蛀藥物,皆嶄新耀目。
館陶公主將衣服拿到后花園時,董偃尚未出浴。她隔門縫覷看,但見他坐在盆沿上,背左面右,垂頭搓腿。由于熱氣的蒸騰,玉肌雪膚上泛起一層紅潤,香氣沁人,嫩脂溢彩,賞心悅目,充滿魅力。他忽然仰一下臉。呀!真似出水芙蓉,粉艷欲滴,稚氣可掬,妖媚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