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祖宗留下俗語“欺山不欺水,欺人不欺帽”有啥說法?有道理嗎?
中國是一個禮儀之邦,做人做事往往有不少的講究與忌諱。農村有一句老話叫做“欺山不欺水,欺人不欺帽”。
今天我們就來探討一下這句話是什么意思。尤其是此話當中提到的“不欺帽”,更讓人疑惑了。帽子有什么特別之處,要特別提醒人們“不能欺”呢?
一、我們先來說一說“欺山不欺水”。
“欺山不欺水”這句話表面意思是,你可以不敬畏山,但是不能不敬畏水。
其實“欺山不欺水”還有下半句就是“水下有乾坤”。當人們走山路的時候,雖然山高路險,但是一些情況是可以預見的,人可以提前采取相應的措施來應對。
人們走山路,只要不是在懸崖峭壁上,累了可以隨便坐下來歇歇腳。
比如可以借助拐杖行走,以便更省力。甚至一些高不可攀的險峰,人們也可以通過攀援設備來征服它。
再者,如果走山路遇到猛獸,人們還可以逃跑,也可以用武器制服它們。
水就不一樣了。我們說“水火無情”,也是在說水與火一樣,當它威脅人類的時候,也是很兇險的。
山可以一覽無余,而水卻高深莫測,人在水邊走,往往由于水的折射作用,錯誤地覺得水并不是很深。
人一旦誤入深水當中,往往會因此丟了性命。再者,一般水底比較濕滑,或者有水草之類,就更危險了。
因為“水能載舟也能覆舟”,乘船的時候,如果一個不會游泳的人不小心掉到水里,那這個人就是九死一生了。
因此,我們經常聽說有人溺水而亡,卻很少聽說有人從高山上摔下來送了命。
我們現在看電視,經常看到播放“野外生存”之類的外國探險節目。
人們是在叢林中探險,而不是去一些水中演繹生存本領。這也從另一個側面說明水比山要兇險得多。
“欺山不欺水”這句話告訴我們,出門在外,我們寧可走山路,也不要走水路。
其實,“欺山不欺水”還有一層意思,是指做人不可得寸進尺。
今天你當眾貶損人家,人家不理你。明天你再背后給人造謠,有些人可能就不饒你了。不要一而再、再而三無視別人、冒犯別人。否則就會付出相應的代價。
再者,“欺山不欺水”還告訴人們,不要欺軟怕硬。
有些人給人的感覺很強大,像山一樣,一般人不敢惹。但有些人看起來老實,其實是深藏不露的,就像水一樣。你如果冒犯了那些“老實人”,他們自會有自己報復人的手段。他們發起飆來,招惹他們的人往往下場會更慘。
二、我們再來說一說“欺人不欺帽”。
其實,人們對于帽子的重視,也是緣于中國古代的“冠禮”。我國從周朝開始,就開始有“冠禮”,也就是女孩子15歲,男孩子20歲的時候,要舉行成人禮。
舉行成人禮的時候,受冠者要依次戴上三頂帽子,分別是代表著已是成年人的“布帽”,還有代表“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獸皮帽,以及祭祀典禮上常戴的素色的帽子。
可見,帽子在中國古代,既代表著人本身,還代表著一個人的責任與擔當,以及對祖上的尊重。
如果不善待一個人的帽子,當然就代表著冒犯了這個人的人格與尊嚴,對一個人是更深層次上的侮辱與蔑視。
古代人們做官戴的是“烏紗帽”,因此“烏紗帽”也成了官員的標志。皇后及妃子們頭上戴的雍容華貴的冠飾叫“鳳冠”。
鳳冠也是在受封、祭祀等重要節日才可以戴。后來,明朝女子出嫁時也戴鳳冠。可見,這個帽子可是有著非凡的意義,又怎么容得別人隨便“欺負”呢?
其實在農村生活過的朋友們都知道,過去很多農村,男人往往一年四季都會戴一頂帽子。
回家以后,一般都會把帽子端端正正放在櫥柜之上,或者掛在臥室的墻上。由于受傳統觀念的影響,人們往往特別看重帽子的重要性。
有些人對帽子的傳統認知沒有那么多,但是也有一種最直觀的印象。他們認為,帽子不但遮風擋雨,而且最主要的是,帽子下面是頭。
頭是人最具有尊嚴的地方,也是最容不得別人侵犯的。
因此我國古代就有“男怕摸頭,女怕摸腰”這樣的說法。摸頭,是對人的一種戲耍。對人的帽子不尊重,也相當于隨意冒犯別人的頭一樣。
因此“不欺帽”實質上指的是,做人不要欺人太甚,不要蔑視別人的人格與尊嚴。
“欺山不欺水,欺人不欺帽”總的來說,是告訴人們水路的兇險,能走山路不要走水路。
再者,在現代社會中,我們要謹言慎行,尤其是在生活中要尊重別人的傳統文化認知,切莫傷及人家的自尊!最重要的是,做人要厚道,不能得寸進尺、欺人太甚!
(作者:游龍公子,本文由“二十四橋明月史”創作)閱后如果喜歡,不妨關注、點贊和評論,謝謝!本文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諒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