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jù)史料記載,在湖北北部的隨州地區(qū),上古炎帝神農氏曾在這兒“創(chuàng)耕耘、植五谷、嘗百草”,所以隨州也是史前農耕文明的地源地。到先秦時期,隨州又成為一處兵家必爭之地,經常戰(zhàn)鼓連連。因而在這悠久歷史文化影響下,隨州土地下埋藏了很多震撼世人的文化遺產,比如這座沉睡了2400多年的大墓。
在隨州城西2公里開外,有座叫“擂鼓墩”的山丘,此處依山傍水,是古人眼中的風水寶地。至于為什么叫“擂鼓墩”,據(jù)說是當年楚莊王叛亂期間,為激發(fā)士氣,他親自跑到山頭擂鼓,勝利后,擂鼓一說被人廣為傳頌,也說有了這個地名。
1978年,擂鼓墩處正在施工建設,鑿山挖石的時候發(fā)現(xiàn)里面別有洞天。見多識廣的人斷定山中可能有古墓,于是上報有關部門。考古專家接到消息后連夜趕來,勘測之后發(fā)現(xiàn)下面果真有一座規(guī)格極高的墓葬,面積足足有220平方米,單單一個安置棺槨的槨室就是馬王堆漢墓的6倍。
這座歷史兩千年的古墓等專家深入挖掘研究時才發(fā)現(xiàn),整個墓室已經成為積滿淤泥和渾水的深潭。更為詭異的是,放眼望去,水面上橫七豎八漂浮著一口又一口的暗紅木棺,足有23口。古墓中最常見的不過是夫妻合葬墓,可是很少有哪座古墓中會出現(xiàn)這么多棺槨。
專家經過鑒定推測出,這些都是年輕的女子,很可能是給墓主殉葬的,由此可見墓主的身份不同尋常。當專家利用抽水機將水抽干后,墓室底部出現(xiàn)一座巨大的青銅棺槨。棺槨中的男子大約在42-45歲之間,身高1.61左右。隨后專家從葬品中出土15000多件文物,是一個實實在在的“大寶藏”。
后來專家通過進一步分析,明確了墓主身份是隨國國君曾候乙。曾候乙生前酷愛樂器,并且擅長陣前指揮。然而當專家試圖翻閱史料獲取更多曾候乙的信息時,卻發(fā)現(xiàn)這個人卻從未出現(xiàn)在史冊,就連曾國也無人知道,這是怎么回事呢?后來經過專家學者歷時36年的考證,最終確認曾國最早是西周時期,周天子分封的一個諸侯國。史料中,曾國時常用“隨”來代替。
值得一說的是,曾侯乙墓中出土了65個大小編鐘,這套編鐘經過專家的修復和試音,已經可以演奏出美妙的音樂了。那每一下棒槌敲擊編鐘的聲音,就像是激蕩了2400年的時光,成為聞名世界的千古絕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