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農村,老人去世后,都會在家里停放三天,在他們遺體的正前方會擺放一只瓦盆;后輩守孝時會不斷地在瓦盆里燒紙,每當有人前來吊孝,也會在瓦盆燒紙,這些燒紙代表了紙錢,會隨著老人到另一個世界去,因此,瓦盆里的燒紙燒的越多意味著給老人帶走的錢越多,在另外的一個世界,會過得越富裕。
在我們膠東農村,當人死后,在出殯的時候就有摔灰盆的風俗。也有的地方將摔灰盆叫摔“老盆”,這種習俗相傳是制陶業祖師范蠡死后,由他衣缽傳人的徒弟,將范蠡制作的老盆摔碎,來傳承他的衣缽。后來,當家里的老人死后,人們就將提前準備好的瓦盆,讓死者的長子在棺材起靈準備下葬前,在靈前摔碎,這就叫“摔灰盆”。在農村,誰頂了“灰盆”,誰就是家業的繼承人。摔灰盆的風俗來歷有一個傳說,說是陶業的祖師爺范蠡臨死前想選擇一個繼承人,就把一干徒弟鄉鄰請來商量,他取出一個做的最得意的陶盆,說這做陶盆就是我的飯碗,我死后這飯碗傳給誰呢?大家七嘴八啥,議論紛紛。這時一個徒弟說,人在盆在,人去盆去,你老人家死后,你這飯碗還是帶到陰間吧,我替你摔了就是了。范蠡同意了,并把手藝和遺產悉數傳給這個徒弟。就這樣,打范蠡那兒,產生了這個規矩,誰替死者摔盆,便可繼承死著的產業。
為什么必須把盆子摔得粉碎?一,按地方習俗的說法,這個盆子,就是死者生前用過的鍋,摔得越碎越便于死者攜帶而上路,到了“那邊”繼續用這口鍋做飯;二,這個盆子是死者收取家人燒送的紙錢、衣物的物件。只要摔得粉碎,死者日后才會“香火”不斷,活著的家人也不至于惹禍上身;三,與傳說中的孟婆湯有很大關系。只有將盆子摔碎,死去的人才不會誤喝孟婆湯,才會將今生今世的親人忘得一干二凈,了斷“前世”恩恩怨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