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正,祖父南郡太守,父親廷尉,年輕時正值亂世,便躊躊滿志想成就一番事業,和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投奔西蜀的劉璋,然而奮斗多年才當上一個縣令,要不是曹操的兵力南指,還輪不到他出場。
法正
劉璋的北面是張魯的地盤,曹操準備攻取,劉璋害怕張魯兵敗,曹操進攻他,才派人去許都見曹操,而派去的人是張松,法正的好友,見過曹操之后,覺得曹操人不可捉摸,無法保全歸降之后的身家,于是勸劉璋引劉備,以便幫助抗拒曹操,劉璋這次派去的就是法正,雖然多次請辭最后還是答應去見劉備。
而此時的劉備則剛剛和孫權打敗曹操,然而卻沒有多大底盤,也是劉備有此機會,也可以說是借口,經過幾次接觸劉備在法正和孟達的引導下,進軍西蜀。準備進攻張魯。大家請注意,這就是法正剛開始去劉璋哪里的好友,孟達。和劉豐共同攻取上庸的大將。
劉封將軍
可以說,進入西蜀是劉備真正意義上的擁有了自己的地盤,并且是一個地理位置易守難攻的地盤,歷史上多少人在此地經營,成為國中國主,并且,地盤之大是劉備和諸葛亮做夢都想要的地方,初步建國目標實了,而法正在其中可以說是居功至偉。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正月,劉備南渡沔水,于定軍山、興勢山山麓扎營,與率軍前來的夏侯淵部對峙。當時夏侯淵駐守南線據點走馬谷,張郃駐守東線據點廣石。法正采取聲東擊西之計,讓劉備將萬余精兵分作十隊,趁夜輪番進攻廣石。張郃率親兵搏戰,雖然沒有丟失據點,但也抵擋不住劉備軍的輪番攻擊,于是向夏侯淵要求增援。
夏侯淵將精兵分撥一半去支援張郃,自己繼續固守南線。隨后劉備派兵偷襲走馬谷,放火燒毀了曹軍陣地前的防衛工事鹿角,夏侯淵親自率四百軍士出營救火、修補鹿角。此時,法正看準時機,見夏侯淵正處于劣勢,提議全力進攻夏侯淵,劉備于是命黃忠居高臨下從后方擂鼓突襲,夏侯淵猝不及被黃忠斬殺,曹軍潰敗。劉備從此占據了漢中之戰的主動權。不久,曹操親征,聽聞是法正獻計取漢中,因而感慨不已嘆道:“吾故知玄德不辦有此,必為人所教也” 。
夏侯淵
接下來的戰事中,曹操雖然兵力占有優勢,但是劉備斂眾拒險,終不與曹操交鋒,曹操積月不拔,亡者日多。同年夏,曹操不得已而引軍還,劉備遂占據漢中,自立為漢中王,任命法正為(漢中王)尚書令、護軍將軍。
而劉備看好法正的另外一個原因是,法正多奇謀,可以說是在實戰中多有收獲,可以根據實際的情況制定進退,在一次攻取戰中,劉備不敵,然而死命不退,法正見此無法用語言勸阻,就當在劉備的身前,才把劉備驚醒撤兵,可見其忠勇。難怪劉備兵敗東吳后,諸葛亮感嘆道:若法正不死,主公不會如此的魯莽,至少不會敗的如此慘烈。
法正死時也正是劉備事業的開拓期,上升期,各地捷報不斷,各路將領攻城略地,各顯其能,在此時甚至好像沒有統一的部署,劉封跟隨趙飛、趙云西邊攻打完后,孟達攻取上庸,這個上庸就是古代的庸國。比楚國還大,本來沒有戰事,見楚國災荒,發兵攻打,結果楚國聯合巴國和秦國,反而滅掉了庸國,這就是庸人自擾的由來。劉封來幫助攻取上庸三地,剛拿下上庸,立足未穩就接到關羽的求救,結果劉封和孟達以不是理由的理由,不便出兵,結果,關羽敗亡,降罪二人, 孟達投降,劉封被自裁。試想,如果法正在,孟達不會如此,如果法正不死,不會如此的輕易攻取樊城,至少會有計劃一些。
自此以后,蜀國接連出現危機,而在軍事上只有諸葛亮獨木支撐。
仔細解讀三國,諸葛亮先定隆中對,連東吳抗擊曹操,這就是一個謀士的謀略,大的戰略制定方針,諸葛亮指定的很好,然而,蜀國缺少一位制定戰術的人,法正剛好就是這個人,可惜。就像漢朝劉邦時,張良在,沒有了韓信一樣不能取勝。如果說諸葛亮是理論家,那么。法正就是真正的軍事家,前線指揮的最高統帥,就看后期諸葛亮和曹操的對壘,六出祁山而失敗就可見一斑。從攻打的路線就出現了問題,甚至和自己的隆中對相矛盾。
有法正才能的有一人,不是諸葛亮的菜,他就是魏延,然而,諸葛亮不聽他的進攻路線,而選道路崎嶇的岐山,也是諸葛亮的度量,才智不如法正的地方。
法正死后,關羽、張飛老將痛失,關平、劉封正值英年而早逝,孟達無奈投降,都是劉備諸葛亮謀劃不周,失敗的開端,如果法正一直在劉備身邊,不會出現這樣的結果。所以,可以說,法正死,蜀國必忘,不是諸葛亮所能左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