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句話出自諸葛亮54歲時寫給8歲兒子諸葛瞻的《誡子書》,原句為“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諸葛亮雕像
此聯反映的是諸葛亮對人生的哲理思考,認為一個人須恬淡寡欲方可有明確的志向,須寂寞清靜才能達到深遠的境界。語淺而意蘊深刻,充滿了道家哲理。
人若能常懷“寧靜致遠,淡泊明志”之心,那人生必定是充滿幸福了!
南懷瑾先生作為傳統文化的積極傳播者,極力推薦諸葛孔明的《誡子書》。
“我幾十年提倡諸葛亮的《誡子書》,他一生的學問,就是他那一封給兒子的信。諸葛亮一輩子那么大的學問,流傳千古的只有兩篇前后《出師表》,但是大家忘記了,他的信最重要,其中有很大學問。”——南懷瑾薦語
曾國藩說:“善觀人者觀己,善觀己者觀心”,所以我們要想參透寧靜淡泊之道,便要多從靈魂深處去觀察自己的內心。
內心淡定
花花世界,紅燈酒綠。世界滿是浮躁,而我們的內心應該愈發淡定。只有內心淡定才能抵御外界的煩擾。只有淡定,才能在浮躁的社會里堅守初心,讓心靈永葆單純。
自我成熟
成熟意味著長大,在你會看天氣預報在出門時帶一把傘,會在天氣降溫時加一件衣,在傷心時控制住自己的眼淚,那你已經成長為一個成熟的個體。
因為你懂得,沒有人一定會在雨夜里為你送上一把傘,沒有人一定會在你痛哭時遞上紙巾,沒有人一定會在你需要幫助時伸出援助之手。
敬畏心理
做事時,有的人往往找不到動力,那是因為他們丟掉了敬畏之心。激發潛能的前提,往往便是敬畏之感。人總會在危機四伏時發揮出從未有過的潛能。人的平庸,根源不在于能力大小,而是在于沒有讓自己感受到危機。
寧靜致遠,淡泊明志。做好自己,不要總是羨慕別人厲害,其實你比別人更厲害!
——文/冰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