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一直很想做個優秀的、盡責的父母,努力的教導,希望教養出一個優秀的孩子,卻沒有意識到孩子離我們期望的目標越來越遠
我堂哥的孩子,小學就換了6個學校,他父母嘗試給他換新環境,每一個新環境不是被學校除名就是自己不去了,他父母每天教育,希望孩子能夠有點進步,哪怕是換過所有的小學也要把孩子培養成才,然后卻事與愿違,孩子越走越遠,越來越叛逆,最終輟學在家。最高學歷小學5年級。
我堂哥堂嫂為了讓孩子有點點進步,于是每天都在說教:
這樣的教育法真能讓孩子有所改進嗎?這種家庭教育方式除了給孩子壓力,讓孩子產生負罪感、認為自己不如別人,被偏低之外,還能喚起孩子的什么呢?
只會讓孩子覺得錢比我重要,我就是很懶,我一直都是不聽話的,我就是不如別人的。
可孩子就是不聽話,他父母每天教育沒有錯啊,不天天教導,孩子更是無法無天了。
天天教育孩子是沒有錯,這么不聽話不懂事的孩子,不天天說天天提醒還能怎么辦?
他父母的'目標'是讓孩子“認真學習”,而父母的對應方法是把'目標'當成了'教育方法'
目標:
好好學習,認真學習,不要再換學校了,很浪費錢也耽誤了孩子的時間
解決方法:
你要好好學習,早睡早起,不要被學習開除了,這樣很浪費錢(通過罵孩子來提醒孩子,傳遞想法)
問題:
責備能幫助家長實現孩子認真學習不換學校的目標嗎?
這也是大多數家長越來越管教不好孩子的原因:錯把 '目標當教育方法'
如果是跟孩子對換過來,可能'把目標當成方法'是能夠達到目標的,他只需要不停的在你面前說,我想要換個學校,我想要換個學校,你應該會給他重新找個學校
在家庭管教過程中,把目標當方法是永遠行不通的
比如:
目標:讓孩子晚上早點睡覺,第二天早點起床
把目標當管教方法的思維:該睡覺了,明天還要7點起床,不然又要遲到了
可能實現目標的管教方法思維:找到孩子晚睡的原因,孩子喜歡晚睡的原因是不是家里太吵了?是不是白天玩得太興奮了?如果是因為太吵了或者孩子玩得太興奮了,我是不是應該在孩子睡覺的時候把電視機聲音調小,或者不看電視了,或者孩子睡覺前不讓玩興奮的游戲
很多家長覺得在家庭教育中面臨的問題都很簡單,直接把目標說出來就能達到這個目標
比如:
閉嘴
別踢
不得無禮
不許說話
不要吵了
快點睡覺
明天早點起
不要在桌子上寫
別忘了做家庭作業
你要聽話,聽話的孩子爸爸媽媽才喜歡
在家里要照顧好弟弟妹妹,做個稱職的哥哥或者姐姐
家長們有沒有發現,這種命令越多,孩子的反抗也越多。寶貴的時間就浪費在這種反抗斗爭上,讓孩子白白錯過很多原本可以獲得更好教育的機會
當習慣把目標當教育方法的時候,那么無論你天天教,時時教,都只會讓孩子離你的目標越來越遠
我們來做個試驗,請各位家長來做一回孩子,我來做一回家長
“命令式”的管教方法:
家長扮演者(我):不要在玩游戲了,趕緊去做作業,快點!
孩子扮演者(你):有可能的反應:設身處地的想一想,看看下面那句話是對應上你此時的心理狀態的?
我等下在做又不是做不完。
我偏要慢點兒。
你偏要再玩會。
我等下再做
哦,知道了,然后繼續玩著游戲
每次人家玩得好好的正盡興的時候總是來煩人家
“比較式”的管教方法
家長扮演者(我):人家王阿姨家花花,一直在一個學校讀書,每次考試都得獎,你看看你換了多少個學校了
孩子扮演者(你):有可能的反應
我討厭你
我討厭花花
我從來就不如花花
花花聰明,我笨唄
花花厲害,關我什么事
人家花花可沒有你這樣的爸爸或媽媽
如果我們換位思考都能體會到這樣的氣憤和憤怒,跟我們想要達到的目標完全不一致,那可想而知,真正的孩子又是怎樣的體驗?
妻子正在廚房炒菜。
丈夫在她旁邊一直嘮叨不停:慢些,小心!火太大了,趕快把魚翻過來,油放太多了
妻子脫口而出:我懂得怎樣炒菜,不用你指手畫腳的。
丈夫平靜地答道:我只是要讓你知道,我在開車時,你在旁邊喋喋不休,我的感覺如何……
大多數家長通常會用這些錯誤的方法來管教孩子:
責備、指責、嘲弄、威脅、命令、說教、警告、比較、嫌棄、諷刺、預言
比如:
責備和指責式的管教方法
家長:你又把衣服弄濕了,要我一天給你換幾次?
孩子的反應:
我做什么都是錯的
不就是衣服濕了嘛,至于發那么大的火嗎?
給我換衣服就那么累嗎?我又沒有叫你給我換。
嘲弄式的管教方法
家長:你怎么這么傻了衣服弄濕了會感冒的啊
孩子的反應:
你侮辱我,我恨你!
我才不傻呢
感冒有什么了不起的,我又不是沒感冒過
我笨,我怎么了,招誰惹誰了
威脅式的管教方法
家長:如果再讓我看到你玩水,看我不打死你
孩子的反應:
我不信
我才不管呢
我很害怕
說教式的管教方法
家長:玩水是不對的。如果把自己弄得一身濕濕的,沒有人會喜歡你?覺得你就是個邋遢的孩子,以后不要玩水了知道嗎?
孩子的反應:
我肯定是個壞孩子
羅里吧嗦
我就是不聽
警告式的管教方法
家長:小心桶里的水!打翻了把自己衣服弄濕了。當別弄得家里全是水,你想造反了是不是?
孩子的反應:
我害怕
我最好什么都別做了,你倒是給我找點可以玩的啊
我才沒你那么傻,水桶肯定不會倒,什么事都不會發生
嫌棄式的管教方法
家長:看到你我就頭痛。每天都頭都被你搞大了,真是煩死了
孩子的反應:
我也不想看到你。
別跟我說,不想聽你訴苦。
是我的錯。
諷刺式的管教方法
家長:真厲害,什么不好玩,要去玩水。
孩子的反應:
我真笨,什么也記不住。
這是夸我嗎?那我是不是應該繼續玩水
以為真被夸獎了(小孩子通常只會理解字面的意思)
預言式的管教方法
家長:在玩水爸爸媽媽就把你送去外婆家,爸爸媽媽不要你了。
孩子的反應:
去就去,我也想外婆了
去就去,我也不想看到你
你又不讓我去外面玩
家長們應該用解決問題的教育方法的思維:找到最能幫助達成目標的方法,而不是直接把目標說出來讓孩子執行,但也因為受傳統教育觀念的影響,我們很多家長的這種思維方法根深蒂固,該如何改進呢?
最簡單直接且有效的方法是從孩子的角度考慮問題:當你提出一個教育目標想讓孩子來執行時,你應該考慮的是:'當你說出某句話的時候,孩子有可能做出什么反應,'來調整自己說話的方式,跟孩子的心理狀態直接對接上,然后再在適當的時候提出教育方法。
那具體該怎么做呢?
就拿孩子玩水的事情來做例子
目標:是讓孩子不在繼續玩水,并且以后也知道節約用水。
家長:替代上述所有的錯誤方式,你可以:
1、描述問題。
水花濺在身上了沒有
2、提示。
趁還沒有把衣服完全弄濕。
3、提供選擇。
你是想爸爸媽媽現在幫你把衣服換掉還是幫你吹干呢?
4、述你的感受。
感冒了你自己會很難受,爸爸媽媽也會很心疼你
5、用提問方式
如果我們家停水幾天怎么辦啊? 沒有水沖廁所,那很麻煩的哦,所以我們要節約用水。
總之,當你發現孩子正在做不恰當的行為,或者犯了什么錯誤的時候,你想改變孩子的做法或教孩子怎么時,一定要先換位思考,想一想孩子聽到你的話后是什么樣的反應,當確定孩子不會被你激怒,或者你能夠真正體會到孩子當時的心情,當時的情緒的時候,再慢慢有針對性的來說教,效果會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