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新覺羅·奕劻(1838年3月24日-1917年1月29日),晚清宗室重臣,清朝首任內閣總理大臣,滿洲鑲藍旗人。
清高宗愛新覺羅·弘歷曾孫,慶僖親王愛新覺羅·永璘之孫,不入八分輔國公愛新覺羅·綿性長子。
嘉慶四年(1799年),乾隆帝第十七子永璘被十五哥嘉慶帝颙琰封為慶郡王。永璘有六子,第三子慶良郡王綿愍,第六子輔國公綿性,奕劻為永璘第六子輔國公綿性的長子。
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永璘晉封慶親王,其子依例降為郡王。
道光三十年(1850年),奕劻襲封為輔國將軍。
咸豐元年(1851年),內務府把慶王府(之前為和珅府邸)從奕劻手中收回賜予恭親王奕訢。
咸豐二年(1852年)正月,被封為貝子。
咸豐十年(1860年)正月,因為咸豐帝三十歲萬壽,奕劻進封為貝勒。
慈禧在咸豐年間與其弟葉赫那拉·桂祥通信之時,常由奕劻代為捉筆,奕劻雖無學問,卻寫得一手好字,因此深得慈禧的好感。
光緒十年(1884年),“甲申易樞”后他因緣得接任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大臣,主持外交事務,并進封慶郡王。
光緒十一年(1885年)九月,清廷設立海軍衙門,他受命會同醇親王奕譞辦理海軍事務。權位漸崇的奕劻因才能平平而庸碌無為,常為時人所暗譏。
醇親王奕譞
光緒十二年(1886年)二月,命在內廷行走。
光緒十五年(1889年)正月,奕劻被授為右宗正。是年光緒帝大婚,賜給他四團正龍補服,其子載振頭品頂帶。
光緒二十年(1894年),慈禧太后六十大壽,奕劻被封為慶親王,權位漸崇,而庸碌無為。 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在戊戌政變的關鍵時刻,奕劻挺身而出幫助慈禧太后。慈禧太后懿旨封奕劻慶親王,封世襲罔替的鐵帽子王。他是清朝第十二位鐵帽子王,前后一共傳了四代三位慶親王、兩位慶郡王。
戊戌政變以后,隨之而來的“己亥建儲”,奕劻既然支持慈禧將光緒皇帝囚禁于瀛臺,自然也不會反對立儲。奕劻作為神機營的主管,在己亥建儲過程中,對慈禧的支持,顯得格外重要。
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初春,當義和團波及京師之后,奕劻作為總理衙門大臣,屢次領銜上書,請求朝廷鎮壓義和團。八國聯軍入侵北京之后,慈禧太后帶著光緒帝逃往西安,奕劻奉命留京與李鴻章同任全權大臣,負責與各國議和。
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代表清政府簽訂《辛丑條約》。總理各國事務衙門改為外務部后,他仍任總理大臣。
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軍機大臣榮祿病死,奕劻進入軍機處任領班軍機大臣,很快又管理財政處、練兵處事務,集內外大權于一身。 奕劻為人貪鄙,與其子載振、大臣那桐賣官鬻爵,被當時的人們譏為“慶那公司”。
光緒三十年(1904年),御史蔣式瑆奏劾奕劻任軍機大臣以來,大小官員都去賄賂他,慶親王府門庭如市,奕劻揮霍異常,但是尚能積蓄起巨款,在英商匯豐銀行存入一百二十萬兩私產。
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御史趙啟霖再次奏參他為段芝貴謀巡撫職,受賄十萬兩。其子載振并納段芝貴所獻歌妓楊翠喜。奕劻因得慈禧太后寵信,兩案都不了了之。奕劻初主軍機時,袁世凱就用重金籠絡,使之成為袁世凱在朝廷中的內援。
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奕劻七十誕辰,大開祝典,成了官員們攀緣交結的好時機,而奕劻更是大肆進財納賄。各地進獻者絡繹于道,王府門前車水馬龍,列起了長陣。這一次七十壽誕,奕劻所得現金達五十萬兩白銀之多,禮物價值更為百萬兩白銀以上。
宣統三年(1911年),清廷裁撤軍機處,奕劻任“皇族內閣”總理大臣。
是年十月,武昌起義后,他竭力主張起用被罷黜的袁世凱。
不久,袁世凱被起用,入京代他為內閣總理大臣。重新組閣,奕劻改任弼德院總裁。
民國六年(1917年)一月二十九日,奕劻病死于天津租界,時年七十九歲。內務府大臣初擬謚“哲”,按謚號解,知人曰哲。溥儀不同意,親選四字為“謬、丑、幽、厲”,讓內務府選擇,溥儀之父載灃聞此,終覺同為宗室,有所不忍,勸溥儀網開一面,溥儀仍不肯,后在親貴力爭之下,才賜謚“密”字, 密者,“追悔前過”之意。
當時的民國大總統黎元洪頒令,允許其子載振世襲和碩慶親王的爵銜。
曾祖父:清高宗乾隆帝。
祖父:慶僖親王永璘(1789年—1820年)。
生父:輔國公綿性(1814年—1879年)。
養父:慶良郡王綿愍(1820年—1836年),三等鎮國將軍綿悌。
子:
長子載振 (母大側福晉合佳氏),有四子。
二子載(母四側福晉劉佳氏),有二子溥均,溥銘。
三子載授(早殤)。
四子(早殤)。
五子載掄 (母四側福晉劉佳氏)妻子是山東巡撫孫寶琦的女兒。他與慈禧太后的胞弟承恩公桂祥是兒女親家,即他的女兒嫁給桂祥的兒子。只有一子溥鈺。
六子載鐠(早殤)。
女:
格格12人,其中大格格嫁蒙古親王那彥圖,四格格嫁裕祿第九子。
慶親王世系:
慶僖親王永璘: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封貝勒。嘉慶四年(1799年)封惠郡王,尋改慶郡王。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進慶親王。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三月,薨,謚曰僖。
慶良郡王綿愍:永璘三子。嘉慶二十五年(1820),襲慶郡王。道光十六年(1836年),薨,年四十,謚曰良。
已革慶郡王奕彩:綿愍養子,父為儀慎親王永璇之子儀順郡王綿志。道光十六年(1836年),襲慶郡王。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革爵歸宗。
追封:貝子綿悌:永璘五子,1852年追封。
慶密親王奕劻:綿悌養子。慶僖親王永璘孫,輔國公綿性長子。咸豐二年(1852年)正月封貝子。咸豐十年(1860年)正月,進貝勒。光緒二十年(1894年),襲慶親王。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獲世襲罔替。民國六年(1917年),薨,謚曰密。
慶貞親王載振:奕劻長子。民國六年(1917年),襲慶親王。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12月31日)十一月二十日,薨,謚曰貞。
支系:
綿愍支系
1802年—1820年:貝子綿愍,永璘子,初封不入八分鎮國公,1819年進貝子,1820年襲慶郡王。
綿悌支系
1831年—1849年:三等鎮國將軍綿悌,永璘五子,初封不入八分輔國公,1837年進不入八分鎮國公,1842年降三等鎮國將軍,1852年追封貝子。
1850年—1852年:輔國將軍奕劻綿悌養子,1852年襲貝子。
載振支系
1894年—1820年:二等鎮國將軍載振奕劻子,初封二等鎮國將軍,1901年加貝子銜,1917年襲慶親王。
溥鐘支系
1922年—?:不入八分輔國公銜溥鐘載振子。
溥銳支系
1922年—?:不入八分輔國公銜溥銳載振二子。
溥鋼支系
1927年—?:鎮國將軍公銜溥鋼載振四子,1942年襲慶親王。
載支系
1906年—1935年:不入八分輔國公銜二等鎮國將軍載奕劻二子,初封二等鎮國將軍,1908年加不入八分輔國公銜。
綿性支系
1833年—1842年:不入八分輔國公綿性永璘六子,初封二等鎮國將軍,1837年進不入八分輔國公,1842年革爵。
隨喜贊轉
不喜勿噴
關注頭條
每天精彩
不容錯過隱藏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