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十大才女
5,日邊紅杏和露栽——唐朝才女上官婉兒
自言才藝是天真,日邊紅杏倚云栽;長長久久樂升平,紅消香斷難為情。
【上官婉兒:唐代女詩人,女官,唐中宗昭容。生卒公元664年至公元710年,陜州陜縣(今屬河南)人,上官儀孫女。博涉經(jīng)史,頗有詩名。其為文,文不加點,須臾而成,成同宿構(gòu)。有文集20卷,張說作序,稱“風雅之聲,流于來葉”。惜不傳,《全唐詩》錄存幾首,多奉和應制之作。】
長安城。昆明池。
正月三十好日子,淑氣催暖,惠風和暢。
這是新年的第一個晦日,皇帝要與百官游春,百官則要賦詩祝賀。
唐自開國以來,科舉取士,尤以進士、明經(jīng)二科為常科,故而官員多文士出身,能詩擅文,素養(yǎng)頗高。從太宗到高宗,再到則天女皇,歷代皇帝皆喜文詠,以宮廷集會宴游為樂,昭示人主重視文教之心——這也是唐詩得以發(fā)展鼎盛的原因之一。
這一日,中宗皇帝攜百官駕幸昆明池,池上泛舟,池畔宴樂,洋洋乎普天同慶。皇后韋氏提議,以金爵為獎賞,文武百官應制作詩,由昭容進行品評,選中一首為新翻御制曲。如此,一顯君臣之義,一顯后宮之能。
于是,帳殿前結(jié)起彩樓,昭容端坐其上,高髻簪花,薄紗帷帽,恍恍然天人一般。內(nèi)侍以托盤捧出金爵來,三足,云紋,獸頭威武,造型氣派,閃耀著大唐盛世的榮光。宮女們穿窄袖衫,系曳地裙,慢束羅裙半露胸,來往穿梭著送上筆墨紙硯。文武百官,有的臨水吟哦,有的呆立花間,有的尚搜索枯腸,有的已奮筆疾書,一個個都卯足了勁兒要比拼一番。
一炷香很快燃盡,百余篇詩署了名交上去。似乎只是一眨眼的功夫,彩樓上便雪片也似的飛下許多來。百官各自認領(lǐng)了去,或暗叫慚愧,或竊竊議論。只有兩個人還在靜候,他們是宋之問和沈佺期。這兩人一向不相上下,詩壇比肩,并稱“沈宋”。兩人在彩樓下輕聲商定,就以這次賽詩定勝負,決不反悔。又不多時,一紙飛墜,取而視之,乃沈佺期詩,詩云:
法駕乘春轉(zhuǎn),神池象漢回。雙星移舊石,孤月隱殘灰。
戰(zhàn)鹢逢時去,恩魚望幸來。山花緹綺繞,堤柳幔城開。
思逸橫汾唱,歡留宴鎬杯。微臣雕朽質(zhì),羞睹豫章材。
好詩,應制詩能作成這樣已經(jīng)很不錯了,怎么就落選了呢?不獨詩壇大腕沈佺期不服,就連百官也心存疑惑,皇帝也親自動問個中緣由。卻聽彩樓上昭容答道:“二詩功力悉敵,然沈詩末句'微臣雕朽質(zhì),羞睹豫章材’,正如強弩之末,辭氣已竭。宋詩則云'不愁明月盡,自有夜珠來’,猶若大鵬振翼,陡然健舉,言已盡而氣勢未已。”
說話間,宮女把宋之問的詩傳了下來,眾人爭睹。
詩曰:
春豫靈池會,滄波帳殿開。舟凌石鯨度,槎拂斗牛回。
節(jié)晦蓂全落,春遲柳暗催。象溟看浴景,燒劫辨沉灰。
鎬飲周文樂,汾歌漢武才。不愁明月盡,自有夜珠來。
果然,兩詩辭章、用典等皆相當,落句氣勢相差卻不可以道里計,昭容之評的是到位。沈佺期心服口服,文武百官也都稱善,齊贊昭容慧眼,足以稱量天下文士。
這位昭容,宛然天下文宗領(lǐng)袖者,何人?上官婉兒是也。
自言才藝是天真
話說當年這上官婉兒將生之時,母親鄭氏做了一個奇特的夢,夢見一金甲巨人給她一桿大秤,說:“持此稱量天下。”占夢的人告訴鄭氏:“此為吉兆,當生貴子,而秉國權(quán)衡。”結(jié)果出生的是個女孩,人皆笑此胎夢無效,沒料到數(shù)年后居然應驗——當然,這都是些假語村言,姑妄讀之。
婉兒出生幾個月后,鄭氏抱著她逗弄:“稱量天下者是你嗎?”小婉兒咿咿呀呀,儼然應下了,引得堂上眾人大笑。這個時候,這府還是宰相府,車如流水,人來人往,雕梁畫棟下盛開著人間富貴花。但是,就在數(shù)條街外的皇城,權(quán)力的火焰嗞嗞潛燒,很快就要燒到這里,吞噬這里的一切,包括生命,包括家庭,包括一個小女孩本來可能擁有的安寧幸福的人生。
時為公元664年,武媚娘登上皇后寶座已近10年,最強硬的反對派長孫無忌在5年前被逼自盡,太宗所遺其他重臣也貶謫的貶謫,流放的流放,大唐天下實質(zhì)上已掌控在一雙女人的玉手中,盈盈一握便可斷送。高宗李治向因體弱多病,給了媚娘把持朝政的機會,至此時是悔之晚矣。這個溫和懦弱的男人,只敢在親信的朝臣面前流露一點情緒,然而這一點情緒便馬上激發(fā)了聽者的忠君熱忱。這個聽者不是別人,正是婉兒的祖父上官儀。
上官儀,著名宮廷詩人,工于五言詩。其詩有齊梁余風,好綺錯婉媚,時人多有仿效者,號為“上官體”。代表作《入朝洛堤步月》,是他凌晨入朝時即興吟詠的,“脈脈廣川流,驅(qū)馬歷長洲。鵲飛山月曙,蟬噪野風秋”,架構(gòu)精巧,音韻清亮,讀來似可見怡然自得之態(tài)。據(jù)《隋唐嘉話》說,當時在場“群公望之”,“猶神仙焉”。儀貞觀初年進士及第,“對求賢策”、“對用刑寬猛策”兩策頗見治國才能,召授弘文館直學士,遷秘書郎,高宗即位后為秘書少監(jiān),進西臺侍郎、同東西臺三品,位極宰相。
話說當初李治要立武氏為皇后,上官儀就屢屢阻止,而今他聽到高宗李治的抱怨,馬上進諫道:“皇后專斷,已失人望,何不廢之以順人心?”李治一向是個沒有主見的,便隨口說:“那勞煩閣老起草一道詔書吧!”這兩個男人也不想想,武媚娘何等精明的女人,更兼多年宮廷血雨腥風的磨礪,怎會不在高宗身邊埋下眼線?這邊詔書還在起草中,那邊皇后已得著信趕來了,申訴自己的辛勞委屈,質(zhì)問皇上為何無情無義,還就勢滴了幾滴淚——這淚大約也是真實的,再怎么精明強干,這個時候她還不能完全自主命運和地位。李治馬上矮了半截,期期艾艾地說:“是上官儀教我的。”看這皇帝做的,臣下怎不悲催?也是上官儀糊涂,皇后的廢立往大了說是國事,往小了看也就是皇帝家事,你多什么嘴?再說了,斯時宮里宮外的權(quán)力悉歸于武媚娘,又豈是一紙詔書就廢得了的?
武媚娘由此深恨上官儀,其后指使許敬宗誣陷上官儀參與謀反,將其判處死刑。一塊死的,還有上官儀的兒子上官庭芝。呼喇喇好一似大廈將傾,婉兒還未出襁褓,祖父和父親就一同被處死,府邸查封,家族籍沒。而她和母親鄭氏,一同被配沒掖庭——所謂掖庭,宮中旁舍,妃嬪宮女所居之地也。宮中歲月長,鄭氏昨為宰相媳,今為唐宮婢,身邊還帶著個嬰兒,真不知是怎么熬過來的。“終日舂薄暮,常與死為伍。”漢高祖劉邦的寵姬戚夫人,被呂后貶為宮奴,一邊舂米一邊這樣唱。但她當時還未絕望,想著兒子趙王如意很快就會來解救她。鄭氏也是宮奴,但作為罪人家屬,人生卻是一抹黑暗,再無一絲指望。更讓她憂心的是女兒,想想孩子的人生可能就此被埋葬在這里,一個母親的心無論如何也不甘啊!好在唐朝皇宮里有宮教博士,教宮人學習書算,還有樂舞書畫,有豐富的典籍。而鄭氏自己,本是太常少卿之姊,詩書禮儀也是修習過的,若督促女兒努力向?qū)W,長大后成為妃嬪或者宮廷女官之類也不是沒有可能——思前想后,這是那種處境下惟一的晉身機會。當然,這只是一種設想,要實現(xiàn)它還需要很多,比如婉兒得有天分,有美貌,還得有造化垂青,天時地利地成全一下。
天不絕人,上官婉兒倒也不曾辜負鄭氏苦心,不但天資聰穎,兼且勤奮好學,作詩作文無不才華出眾,長到14歲的時候已是聲名鵲起。
花開兩朵,各表一枝,說說另一個注定要和上官婉兒的生命有交集的人——武則天。14年間,武后謹慎處理宮內(nèi)關(guān)系,鐵腕經(jīng)營朝廷政事,已是月懸大唐如日中天,與高宗二圣同朝了。高宗稱“天皇”,她稱“天后”,然朝廷大小政事悉出于天后,天皇事實上早淪為傀儡。公元675年,高宗因重病不能上朝,欲禪位太子李弘,李弘旋即被毒死。幕后主使是否武則天,后人不得而知。總之,在上官婉兒14歲這一年,高宗依然健在,武后地位穩(wěn)如磐石,太子是武后的二兒子李賢。
武后終于聽說婉兒的名氣,下詔召見婉兒。13歲在古代稱為豆蔻年華,15歲為及笈之年,婉兒此時已是豆蔻梢頭二月初,美麗得花兒一樣的年紀。一個出眾的小美女,對武則天不具備威脅,反而會令她生出三分愛憐來。而且武則天當年不是不欣賞上官儀之才,奈何上官儀不肯為她所用,如今面對上官家遺下的后代,武后心里自然是多加兩分憐惜。武則天當場命題,令婉兒試作一文。婉兒文不加點,須臾即成,仿佛早就構(gòu)思好了似的,全無半點遲疑滯塞。而那文采呢,據(jù)說是“珠圓玉潤,調(diào)葉聲和”,兼且書法秀媚,“格仿簪花”。武則天閱后大喜,又有了三分愛才之意,即刻當堂細加考較。經(jīng)史子集,詩文歌賦,算術(shù)義理,婉兒無不對答如流,不僅才思敏捷,探微鏡理,而且言辭得體,隱隱然有良臣之風。這時候,武則天對上官婉兒的欣賞已是到了十分,當即下令解除其奴婢身份,命其掌管宮中詔命。自此之后,武則天所下制誥,大多出自婉兒之筆。用今天的職務對應,她是進入國務院秘書處了,不過時代不同,古代王權(quán)集中在皇帝一人之手,這個接近最高權(quán)力中心的職位便不僅僅是制誥,有些時候甚至可以左右一個國家或者一群人的命運走向。
這一時期,關(guān)于上官婉兒的文采,宋代《彥周詩話》中也有記載。“唐高宗御群臣宴,賞《雙頭牡丹詩》。上官昭容一聯(lián)云:'勢如連璧友,情若臭蘭人。’計之必一英奇女子也。”此處,“璧”喻綠葉,既云雙頭牡丹,勢必綠葉相并。“臭”指氣味,通“嗅”,《易經(jīng)》中有“同心之言,其臭如蘭”,化用到這里,隱含同心之意。連璧是實,如蘭則虛,一實一虛,有景有情,真真工整精致,典雅絕麗,形容并蒂牡丹又貼切之至。更妙的是那弦外之音,含蓄地從情感角度美飾當時政治上的“日月同朝”,獻給座上“二圣”也頗為妥當,自然深合武后之心——這也是婉兒心機靈巧之處。《全唐詩》收上官婉兒詩作,還特意收錄了這兩句,單列為“句”,亦可知其好。
“自言才藝是天真,不服丈夫勝婦人。”是呂溫在《上官昭容書樓歌》中的贊語。是的,婉兒的才華天生成,巾幗不讓須眉。只是,不知這出眾的才華帶給她人生的將會是福還是禍呢?
日邊紅杏倚云栽
相當一部分野史和傳奇里有一個說法,說上官婉兒依附武則天,是為了報乃祖乃父之仇。這種演義,遵循忠義原則進行二分法,把上官儀歸入忠臣之列,把武則天丑化為陰險狡詐的野心家,而上官婉兒就是那背負深仇大恨且一心要匡扶李唐王朝的奇女子。以今天的歷史觀去看,這一說法顯然是虛假的。
唐朝貞觀之治后有一段疲軟期,李世民幾個能干的兒子鷸蚌相爭,結(jié)果使得最不具備政治才能的李治得了利。武則天,從李世民的臥榻,到李治的寢宮,繼而皇后,天后,一步一步逼近皇位,自然是很善于弄權(quán)的,但這也是那段時期給了她這樣的機會。她無疑是一個成功的政治家,自從李治沉湎病榻和女色而放權(quán)給她之后,她手中的王朝,包括李唐和后來的武周,大體上是在走上坡路,從政治、經(jīng)濟到吏治等都堪稱全盛,以至于還政李唐之后,她的兒孫們也還是享用著她的成果。對講究血統(tǒng)正統(tǒng)的衛(wèi)道者們來說,武則天的出現(xiàn),是對李唐王朝的羞辱。但沒有武則天的出現(xiàn),羞辱李唐王朝的可能會是李唐王朝自己,武周還政李唐王朝之后,中宗李顯時期的腐敗混亂即是明證。
不把武則天妖魔化,而是還原到本來的歷史坐標里看,她的形象會更清晰,她和上官婉兒之間的關(guān)系就會更立體化,不那么平板單一。在皇權(quán)至高無上的時代,所謂“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君君臣臣,深入人心,臣下看君上就仿佛地對天一般,復仇思想幾乎沒有可以生長的土壤,除非是亂世末代把舊有秩序給打破了。更何況,所謂的仇人“天后”,當時是實際的大唐統(tǒng)治者,威儀足可震懾一國,鄭氏怎么可能給女兒灌輸報仇雪恨的想法呢?從上官婉兒后來的從政生涯也可看出,并無這個方面的影響。可以想見,她在皇宮里卑微地長大,初蒙召見,肯定是受寵若驚,想要抓住這千載難逢的機遇。面對武則天的那個時刻,她心理上也肯定會有一些異樣,畢竟是這個女人毀了她完整的家。不過,婉兒是個很現(xiàn)實的女孩子,她把握住了這次機會,輕輕撥轉(zhuǎn)命運之舟,從此駛進一片遼闊的海洋。
那么,心上的結(jié)解開了嗎?沒有。武則天對她完全沒有戒心了嗎?也沒有。所以,這兩個女人之間,還有抵牾,還需要磨合,這是注定了的。有文字記載的,便有兩處可以說明這一點。《北戶録》有注文曰:“昭容,儀之孫,名婉兒。天后時,忤旨當誅,惜其才,不殺而黥之。”黥是黥刑,又稱墨刑,以刀劃破面部,再在傷口處涂上墨炭,留下永久的印跡。如何忤旨?沒有交代。
《本草拾遺》中則另有記述。天后會見大臣,令昭容臥于案裙下,記錄所奏之事。一日宰相對事,婉兒止不住好奇,悄悄抬頭偷窺,被武則天發(fā)覺,退朝后怒甚,取甲刀刺其面上,喝道:“不許拔!”美麗的臉上鮮血流淌,然而疼痛遠遠趕不上恐懼,婉兒誠惶誠恐,匍匐在地,即刻作了一首《乞拔刀子詩》——此處讀得人心下慘然。強權(quán)如泰山壓頂,婉兒不過是一只隨時可能被碾死的小蟲子,To be or not to be,不服軟行嗎?
關(guān)于這里,還有一個說法,說那宰臣不是宰臣,而是武則天的男寵張昌宗。武則天與張昌宗床笫之歡時,也不避忌婉兒——說來近乎變態(tài),不過據(jù)資料看,古帶貴族行房原是不避貼身仆婦的。婉兒已是妙齡女子,這么對待未免不夠人道,她一顆芳心未免被引動。于是,某一日,張昌宗與婉兒私相調(diào)謔,被武則天撞見,所以有了后來插刀的一幕。
婉兒為掩傷痕,在額上刺了一朵紅色的梅花,再描上一對拂云眉,配上高聳的雙鬟望仙髻,結(jié)果愈加美艷不可方物。宮中不少人悄悄效仿,以胭脂點成紅梅,后來漸漸流傳開來,成為一時風尚,名之“紅梅妝”。肉體上的傷痕可以在婉兒的靈心下補救,精神上的傷害卻是永久的,婉兒從此改變了很多,學會了權(quán)術(shù),學會了逢迎,學會了在權(quán)力的夾縫里頑強生存,千方百計博得武則天的歡心。相對于堅硬來說,柔軟是一種把自己放得極低的姿態(tài),但聰明的人知道,柔軟本身也會有堅硬的力量。
大唐王朝的鐵女人武則天,終于在公元690年偷天換地,把萬里河山改姓成武,自己也像男人一樣當起了女皇帝。這中間,將第二個太子李賢廢為庶人,高宗去世后扶三子李顯即位,不到兩個月再廢李顯立四子李旦,同時毫不留情地打擊政敵,毫不手軟地平定徐敬業(yè)叛亂,又大興舉報之風,任用酷吏周興、來俊臣,對異己勢力進行血雨腥風的鎮(zhèn)壓……婉兒亦步亦趨,跟著武則天一路闖過來,政治才干一日強似一日,遂日漸被武則天所倚重。
到圣歷元年,也就是698年,武則天開始放手讓婉兒處理百司奏表,參決朝廷政務,群臣奏章莫不經(jīng)過她手批閱后上達天聽,政令、詔書、祭拜祝詞、官員任免等莫不經(jīng)過她手下達。張說《昭容文集序》中說,上官婉兒“顧問不遺,應接如響”,日理萬機,應付自如;“嘉猷令范,代罕得聞”,治國策略,堪為典范,歷朝歷代都少有聽聞。“大君據(jù)四海之圖,懸百靈之命,喜則九圍挾纊,怒則千里流血,靜則黔黎乂安,動則蒼甿罷弊。入耳之語,諒其難乎?貴而勢大者疑,賤而禮絕者隔;近而言輕者忽,遠而意忠者忤。惟窈窕柔曼,誘掖善心,忘味九德之衢,傾情六藝之圃。”這是說武則天擁有四海之土,掌控萬民之命,喜怒無常,殺伐決斷取決于自心,不獨聽不進諫言,而且疑心極重。只有窈窕柔曼的上官婉兒,能號得了女皇的脈,婉轉(zhuǎn)陳詞,誘引善心,使女皇做出正確的決定。
這就是聰明的婉兒,她雖無丞相之名,卻有丞相之實,時人稱她“內(nèi)丞相”,后人稱她“女中首相”。
《紅樓夢》“壽怡紅群芳開夜宴”一回,寶、黛、探等齊聚怡紅院,大家擲骰子占花名,探春掣到的花名簽是一枝杏花,上邊有詩句“日邊紅杏倚云栽”。人都道曹雪芹安排此簽,只為喻指探春“必得貴婿”,卻不知這句詩另有出處,暗含曹公對探春的贊賞之意。這原是唐人高蟾寫來獻給朝中大臣的,上句為“天上碧桃和露種”,所以簽上還有“瑤池仙品”四個字。事實上,才自精明志自高的探春,若非是庶出問題,若非是生為女孩兒家,以她整治大觀園的才干,面對抄撿時的清醒認識,那“百足之蟲死而不僵,必須先從家里自殺自滅起來,才能一敗涂地”的深刻悲嘆,可以想見,她若治世安邦是絕對不會輸于男人的。
說起來,上官婉兒倒是恰恰配得上“日邊紅杏倚云栽”的話,她不但有探春之才,而且有施展才能的平臺,把一國政事處理得妥妥當當,直教天下女人羨煞,也教天下男人驚呼:原來女人也可以做丞相,而且還可以做得這么好?!
長長久久樂升平
事實上,世人只看見日邊紅杏燦若云霞,看見女皇之側(cè)朝堂之上,無限的高貴榮華,怎知內(nèi)里那風霜摧折的嚴酷和無奈?武則天治下的上官婉兒,從職位上說僅相當于中央秘書處的秘書長,“女丞相”也不過是后世的說法。作為武氏的貼身秘書,女皇之威正如前文所述,喜怒無常態(tài),“喜則九圍挾纊,怒則千里流血”,疑心又是如此之重,位高或位卑,親近或疏遠,任何人都有可能會被懷疑。所謂伴君如伴虎,稍有不慎便可能招致殺身之禍,因此婉兒謹慎小心步步著意,說是如履薄冰戰(zhàn)戰(zhàn)兢兢也不為過。這樣的歲月最能磨蝕人,眼看著二十多年忽忽地就過去了,青春不再,年華漸老。武周的后宮里繁花盛開,連年過古稀的女皇榻前還有著歡愛溫存,惟有上官婉兒,她是這滿園里最寂寞的一朵。也許曾有過一些隱秘的戀情,然而終究是無名無分難以把握,唯一明白的是她堪堪待將老去。
公元705年正月,神龍政變爆發(fā),上官婉兒的人生再一次發(fā)生突變。
則天女皇時已病重,移居迎仙宮,除了張易之、張昌宗兄弟外,任何人不得入內(nèi),包括上官婉兒。二張趁機把持朝政,武周王朝岌岌可危。之前,武則天經(jīng)過在兒子和侄子之間的權(quán)衡,召回廬陵王李顯,此舉順應了天下人心所向,也給了李唐皇室以希望。如是,眼看著復國在望,怎容得兩個男寵指點江山?宰相張柬之與桓彥范、崔玄等五大臣,聯(lián)合右羽林大將軍李多祚,發(fā)動政變,誅殺二張,逼女皇退位,迎李顯復位,復辟大唐國號。
為何叫復位呢?這李顯,是武則天的三兒子,就是前文所說高宗去世后即位的中宗皇帝。當時這不過是武則天的權(quán)宜之計,主要是看李顯生性懦弱,便于掌控。高宗遺詔中令裴炎輔政,朝廷政事則取決于武后。李顯卻想組建自己的權(quán)力集團,有意重用皇后韋氏的親戚,甫一上位即把韋皇后之父韋元貞從普州參軍提拔為豫州刺史,并且還想提拔為侍中。唐制,因循隋制,由尚書令、中書令、侍中共議國政,后因李世民身為秦王的時候做過尚書令,臣下皆避而不敢為尚書令,故改由仆射與中書令、侍中同掌相權(quán)。也就是說,侍中乃宰相職,品位極崇。裴炎固以為不可,李顯這廝居然揚言道:“我把天下送給韋元貞也無不可,難道還會吝惜這一個侍中之位嗎?”如此昏聵荒唐,大大激怒了武則天,立即把他廢為廬陵王,貶出長安。在位時間,未滿兩個月。
如今再次登上龍位,可謂咸魚翻身,李顯自然要論功行賞,大封功臣。受封之人里,就有上官婉兒。婉兒在這場政變里扮演什么角色,史書沒有記載,只知道有宮女起而響應。當時武則天日暮之年,氣息奄奄,宮里除二張之外能有點影響力的就只有婉兒了。政變要想成功,就需要內(nèi)應——這對上官婉兒來說,正是在武則天去勢之后唯一可資利用的機會,把握得好,及時向新政權(quán)靠攏,自然能更好地保全自身。而政變成功后中宗對上官婉兒的直線提拔也是一大證明,先是拜為三品婕妤,后又升為二品昭容,連她去世的母親鄭氏也被追封為沛國夫人。
舊戲里常愛唱“三宮六院七十二妃”,其實那是籠統(tǒng)的說法,自周朝以降,歷朝歷代各不相同。以《舊唐書.列傳》為依據(jù)來看,唐朝后宮,在皇后之下,有貴妃、淑妃、德妃、賢妃各1人,稱為四夫人。比如楊玉環(huán),就屬于這一品級,雖然李隆基虛皇后之位,楊貴妃是實際的后宮第一人,但名分上仍不過是四夫人之首,不得擅自僭越。夫人之下,有昭儀、昭容、昭媛、修儀、修容、修媛、充儀、充容、充媛各1人,稱為九嬪。后人常愛并言“妃嬪”,其實妃是妃,嬪是嬪,前者是一品,后者是二品。再往下還有婕妤9人,美人9人,才人9人,寶林27人,御女27人,采女27人。歷史上,婕妤中比較出名的,比如班婕妤,班昭的姑姑,但那是漢朝事,且不提它。以武則天為例來看,她14歲入宮,成為唐太宗的才人,正五品。這一做就是十幾年,直到太宗去世,她依舊是武才人。唐高宗即位后,與皇后爭寵的是蕭淑妃,一品夫人中的第二位。身為后宮女子,品級只是個象征,皇上的寵愛才是真正的王道。因蕭淑妃專寵,王皇后便召武才人入宮,后者迅速以自己的王道擊敗蕭淑妃,受封二品昭儀。歷史上最出名的昭儀,就是這個武昭儀。她以昭儀之位,設計殺死皇后,又越級而上,直接受封為皇后,最后再虐殺蕭淑妃。武則天一路拼殺的路線,大致可以顯示出后宮女人的座次,但這種座次競爭可不像梁山好漢一百單八將那么簡單粗豪,這里隨時都可能有變數(shù),有血雨腥風。
因為武則天曾是昭儀,故而中宗復位之后,暫時不用昭儀封號,那么,上官婉兒——即篇首所言上官昭容,《舊唐書》、《全唐詩》以及其它唐代典籍都恭而敬之沿用這個尊稱——就是實際上的九嬪之首,且依舊負責掌管皇帝誥令,可謂是有名有份,殊榮之盛遠勝于在武則天身邊的日子。李顯的皇后比較特殊,四夫人形同于無,所以上官婉兒的地位,其實只在皇后韋氏一人之下而已,可謂是達到了她人生中權(quán)力的頂峰。
且說皇后韋氏,當日李顯遭貶,先后被軟禁于均州、房州14年,身邊只有這韋氏陪伴,兩個人相依為命休戚與共。李顯為人懦弱,每次聽說有武則天的使臣到來,就懷疑是來殺自己的,嚇得直想自殺。韋氏倒是個堅強的女子,一次一次勸慰他,幫助他,鼓勵他堅持著活下來。患難之中見真情,李顯因此十分感激韋氏,曾執(zhí)手發(fā)誓說:“一朝見天日,誓不相禁忌。”很有點陳勝草莽之中立約“茍富貴,勿相忘”的意思。復國之后,李顯所作的第一件事便是封韋氏為皇后,并破格追封她已逝的父親韋元貞為王,第二件事是讓韋氏參與朝政,對政變功臣張柬之等卻只是封賞,并不加信用。
韋氏是新朝關(guān)鍵人物,明眼人一看便知,上官婉兒自然很清楚。婉兒如今已41歲,宮廷磨礪將近三十年,何等樣人沒見識過?何等心思揣摩不透?她的做法簡單而直切要害,一是“常勸后行則天故事”,以權(quán)力與野心投其所好;二是施美男計,獻出自己的情人武三思。《舊唐書》里說,武三思與上官婉兒早已私通,韋氏“受上官昭容邪說,引武三思入宮中,升御床,與后雙陸,帝為點籌,以為歡笑,丑聲日聞于外”,后面還直接寫道“(武)得幸于后”。雙陸是一種帶賭博性質(zhì)的游戲,武三思與韋后玩雙陸,褻玩曖昧,中宗李顯也果然“不相禁忌”,還在一旁幫著他倆數(shù)籌碼。
宮里三人行其樂融融,宮外上官婉兒獲得了前所未有的自由,開始盡情釋放自己的欲望,包括對權(quán)力、對金錢、對情色的,任其危險地膨脹著。她得皇帝皇后準許,可以出宮建外宅以供嬉游,外宅建造得高大奢華,亭臺樓閣巍巍,池沼水榭隱隱,雕梁畫棟,如同行宮。中宗也常引大臣前去宴樂。她效仿武則天養(yǎng)面首,先是兵部侍郎崔湜,風流俊秀,洛陽城著名的小白臉,后經(jīng)崔湜引見,他的兄弟崔蒞、崔液、崔滌也來了,兄弟四人時時陪侍游冶,上官婉兒的私生活形同當日的女皇。她暗地弄權(quán),私通關(guān)節(jié),還支持武三思設謀貶殺大臣,起草詔令時有意貶抑李唐宗室而推崇武氏。崔湜主持銓選有過失,被貶官,她把崔湜介紹去服侍太平公主,崔湜很快又大搖大擺官復原職。她是這么善于利用權(quán)力,這么炙手可熱,這么放涎大膽,一時之間,投機鉆營者,自動獻身者,堵?lián)砥渫庹T。《新唐書》言:“邪人穢夫爭候門下,肆狎昵,因以求劇職要官。”
客觀說,不獨婉兒如此,中宗一朝就是這種風氣。中宗的兩個女兒,安樂公主和長樂公主競相擴建府第,安樂公主為了跟姐姐比富,要老爸把皇家的昆明池賞給她做后花園,匪夷所思的請求不被滿足后,即在長安城里圈出方圓數(shù)里的地,強行趕走百姓,動用人力挖出一個比昆明池還大的人工湖。朝政方面,武則天的女兒太平公主,韋后,安樂公主等,都是大張旗鼓地賣官鬻爵。安樂公主甚至是預先擬好詔書,掩住正文不給中宗看,讓他直接蓋印。而養(yǎng)面首,攜男色出游,奢靡放蕩,自武則天開始,到太平公主、韋后、安樂公主、上官婉兒等貴族婦女,皆然。唐朝因為受胡人文化影響,社會本來就比較開放,女性地位也比較高,在思想、言論和行動上比起之前之后各代的女性顯得普遍地自由一些。然而,社會主流依舊是不可動搖的父權(quán)制。一些女性打破兩性關(guān)系的舊秩序,走到另一個極端去,固然不能等同于現(xiàn)代女權(quán)主義思想,但說是出于潛意識下的反抗,也還是靠譜的。如紅樓所言,“臟唐臭漢”,皇帝在三宮六院七十二妃之外,還有男寵,還要亂倫,中宗子承父妾,玄宗父奪兒媳,兩漢更是半數(shù)皇帝有雙性戀,唐宮漢廷里一派淫亂。比較起來,武則天等女子的所作所為不過是其中的微量,且是一閃而逝,歷朝歷代再沒有集中出現(xiàn)過這樣的一群。
上官婉兒作為當朝第一才女,在這些物質(zhì)和肉欲之外,還有更高的精神追求,那就是大力興文,做文壇領(lǐng)袖。平臺是李顯給她的,也是承襲武則天晚年的興文政舉。而在平臺上大展身手,把興文的意志轉(zhuǎn)化為一國文化的動力,設立修文館廣納詩人才子,借宮廷宴游倡導詩文創(chuàng)作,廣袖輕舒下興起舉國吟詩之風,如此種種則靠的是婉兒個人的才能。而她所做的這一切,也使她在文人士子心目中地位很高,拿今日中國之文化部長來比她,大約分量還大為不足。而她的作詩與評詩才華又極高,如本文開頭所言,使天下文士心悅誠服,心甘情愿被她的一雙纖手稱量。
活了四十多年,她終于可以身心舒展,可以快意人生了,自得之情溢于言表,創(chuàng)作激情也蓬勃噴涌。雖然很多時候她需要充當捉刀人,在公開場合代韋后和公主等作詩,或者自己應景做些歌功頌德之詩,比如下面兩首:
帝里重陽節(jié),香園萬乘來。卻邪萸入佩,獻壽菊傳杯。
塔類承天涌,門疑待佛開。睿詞懸日月,長得仰昭回。
釋子談經(jīng)處,軒臣刻字留。故臺遺老識,殘簡圣皇求。
駐蹕懷千古,開襟望九州。四山緣塞合,二水夾城流。
宸翰陪瞻仰,天杯接獻酬。太平詞藻盛,長愿紀鴻休。
然而,言為心聲,文字是一個人的心靈向世界敞開的窗口,再虛假的應制之作里都會有她自己存在。看這一首:翠幕珠幃敞月營,金罍玉斝泛蘭英。歲歲年年常扈蹕,長長久久樂升平。
隨著皇帝駕幸新豐溫泉宮,翠幕,珠幃,金罍,玉斝,華麗麗的出行,華麗麗的表達,她是愛上這種生活了。“歲歲年年常扈蹕,長長久久樂升平”,她是真的希望這種生活長長久久。
紅消香斷難為情
好日子如何能長長久久呢?宴游唱和,歌舞升平,又怎掩住內(nèi)里的危機四伏?這里面,最大的危機,就是統(tǒng)治上層的混亂不堪。
皇帝昏庸,皇后強勢,普天下皆知皇帝是怕老婆的主兒,連伶人獻藝也敢當面唱道:“回波爾時栲栳,怕婦也是大好。外邊只有裴談,內(nèi)里無過李老。”這叫“回波辭”,樂府曲名之一,首句是常用套話,無甚意義。裴談是當朝宰相,曾因被人譏笑怕老婆,發(fā)表過一段經(jīng)典妙論,我稱之為“怕老婆論”:“妻有可畏者三:少妙之時,視之如生菩薩,安有人不畏生菩薩?及男女滿前,視之如九子魔母,安有人不畏九子母耶?及五十六十,薄施妝粉或黑,視之如鳩盤荼,安有人不畏鳩盤荼?”老婆正當妙齡之時,直如生菩薩一般,哪有人不怕菩薩的呢?及至生兒育女,便像佛經(jīng)中有魔力的鬼子母,誰能不怕鬼子母呢?等到五十六十的時候,臉上薄施妝粉,黑黑白白,她就是那能食人精氣的鳩盤荼厲鬼,這世上有哪個人不怕呢?裴談說得有理有據(jù),有愛惜也有調(diào)謔,真當?shù)闷甬敵谝弧芭聥D”的名頭。而伶人敢于拿裴談來做比,調(diào)侃李顯,也是吃準了這話能討皇后歡心,皇帝不能拿他怎么著。果然,李顯聽了,只是尷尬地干笑幾聲,還沒顧上說什么,韋氏那邊即發(fā)話了:“唱得好,賞了!”
李顯不但生活上怕老婆,政治上還積極支持老婆,仿照他父母當年的格局,愿與韋氏并領(lǐng)李唐皇權(quán)。然而韋氏卻不是武氏,能力大大不及,品行也很不好,在丈夫生前即包養(yǎng)情人,還愚蠢到把李唐王朝的權(quán)力與情人共享。她與武三思勾結(jié),與武家聯(lián)姻,將女兒嫁于武三思之子,并有意削弱李唐皇室的權(quán)力,連李顯這個皇帝也給架空了。武三思利用機會,挖空心思打擊對手,謀害重臣良將,就連參與神龍政變的五大功臣張柬之、桓彥范等也貶的貶,殺的殺,受貶的且還被他派人在途中暗殺掉,總之一個也不放過。武三思很快便威勢赫赫,權(quán)傾人主,武家的勢力比武則天在日有過之而無不及。上官婉兒審時度勢,依附于這兩股勢力,待韋氏如當日待武則天般忠心,起草詔令與聞政事時則有意無意地極力抬高武家而貶低李家。
懷有做女皇野心的還有一個人,那就是安樂公主。她仗著深受皇帝寵愛,屢次要求廢黜太子,由她當皇太女。韋氏本來育有一子,在武則天晚年,這位小王子因為議論二張專權(quán),被武則天逼死了。現(xiàn)在的太子李重俊,并非韋氏所生,母親只是一個普通宮女。韋氏也多次慫恿中宗廢黜太子,武三思當然極力附議,上官婉兒在一旁也不免推波助瀾。
唐中宗景龍元年,也就是公元707年,7月里,太子李重俊決定聯(lián)合左羽林大將軍李多祚,殺死武三思與上官婉兒。李多祚當年為神龍政變提供軍事支持,之后眼看著五大臣一個個被殘殺,早就義憤填膺。他與太子帶左羽林軍300多人,矯皇帝旨意,夜半直撲武府,斬武三思父子,繼而攻入宮中,一路搜尋上官婉兒。婉兒向來善施恩惠,故而線報甚多,很快便得到消息,她急忙奔至中宗和皇后處,故意揚言:“太子之意,先殺婉兒,再弒帝、后。”中宗與韋氏大怒,遂帶婉兒和安樂公主登上玄武門躲避,并令右羽林大將軍劉景仁帶100多人保衛(wèi)。太子本就無意弒君,趕至此處看到此情此景,一時猶疑起來。婉兒見機馬上獻計,皇帝旋即在城樓上喊話:“城下將兵聽著,朕知爾等并非有意從賊,若能反戈殺賊,朕既往不咎,并保爾等榮華富貴!”起事士兵這才知道是太子與將軍假傳圣旨,馬上陣前倒戈,砍下了李多祚的腦袋,李重俊逃跑途中也被隨從殺死。
經(jīng)此一變,上官婉兒痛定思痛,認識到韋氏根基不穩(wěn),武家也不再是依靠,而李唐宗室余威尚存,遂逐漸調(diào)整策略,表面上依舊依附韋氏,暗地里卻開始結(jié)交李家人。韋氏則抓住這次機會,誣陷說宰相與太子勾結(jié),將其貶職,自己就此獨攬大權(quán)。這之后,她大加封官,提拔韋家人和自己的親信,還學習武則天登基之前的一些作為,不斷制造祥瑞暗示自己上膺天命。安樂公主看父親始終不肯封自己做皇太女,覺得母親做皇帝后這個可能性會更大些,便興興頭頭地支持韋氏,并趁勢樹立自己的勢力。李顯也不制止,只管自己游樂,玩馬球,放任各位貴婦賣官斂財。朝廷選官,濫到各有司人滿為患,新上任者連個坐的地方都沒有,政事腐敗不堪。
公元710年6月,中宗李顯猝然暴崩。按《資治通鑒》的說法,他是被妻女合謀毒死的,因為一個急于當女皇帝,一個急于做皇太女,而投毒的與做餅的都是韋氏的情夫。后世學者經(jīng)過考證,認為韋氏與安樂沒必要給這個濫好人兼保護傘下毒,李顯是死于皇室遺傳的心腦血管類疾病。
李顯沒有立儲,也沒留下遺詔。韋氏便找來上官婉兒,要她草擬一份遺詔,借李顯的名義,扶立16歲的四皇子李重茂為帝,由韋氏以太后身份臨朝攝政。李顯共有四子,已死兩個,這時活著的還有二皇子李重福,31歲,與李重茂同為嬪妾所生。韋氏舍大而立小,意圖踏著武則天的腳印登上皇帝寶座,司馬昭之心昭然若揭,一直在旁虎伺的李唐皇室又怎能容許呢?而韋氏的政治才干與影響力又遠不及當日的武則天,要做女皇簡直是蛤蟆吞象——異想天開。婉兒是聰明絕頂?shù)呐樱允遣粫f氏一條道走到黑,她夤夜找到太平公主合謀,兩人在韋氏所提兩條內(nèi)容后添上了一條:由相王李旦參知政事。
相王李旦,何許人也?太平公主的四哥,武則天之子中如今碩果僅存的一個,就是李顯被趕下皇帝寶座之后,武則天登基稱帝之前,假意扶植過的那個傀儡皇帝。他行事低調(diào),善于韜光養(yǎng)晦,登基后不上朝聽政,不妄議母親是非,在舉世洶洶請愿要武則天榮登大寶之時,他主動上表請求母親稱帝,得以保全了自己一脈。李顯一朝,韋氏專權(quán),太平公主與安樂公主“各樹朋黨,互相黨毀”,只有李旦仍是一如既往的低調(diào),然而李顯始終對他心存忌憚。李旦還有五個兒子,尤其是第三子,臨淄王李隆基,精明強干,不容小覷。李隆基曾是李顯所組皇家馬球隊的王牌隊員,與其他三人一起,以四敵十打敗吐蕃隊,大顯大唐雄威,在長安城里名氣極高。更重要的一點是,李隆基工于心計,暗中早就借著玩的名義與京城的兵營中人有所結(jié)交。
韋氏看了上官婉兒呈上的遺詔,大為不喜,強行改李旦為太子太師。
至此,韋后一黨與李唐宗室的斗爭已趨白熱化,一觸即發(fā)。先發(fā)者制于人,李隆基聯(lián)手太平公主,決定再次發(fā)動一場政變。太平公主負責部署,李隆基負責聯(lián)絡軍營,并親自率領(lǐng)禁軍萬騎,攻進皇宮,盡數(shù)誅殺韋氏、安樂公主及其黨羽。
時為7月的夜晚,正是長安城最熱的時節(jié),然則皇宮里冷風凜凜,太極宮高大森嚴,四大殿檐頭的怪獸黑影猙獰,一直望上去是暗沉沉的天,天邊有陣陣廝殺聲傳來,與風一樣凌厲刺耳。上官婉兒的寢宮外,一群人站在黑影里張望,漸見燈籠火把移動過來,在墨色的夜里蛇行而至,腳步聲混雜著喊殺聲沓沓沓地逼近,宮女內(nèi)侍嚇得抱著廊柱瑟瑟發(fā)抖。“無妨,掌燈來,”上官婉兒鎮(zhèn)靜地說,“大門洞開,秉燭迎接。”她手里握著與太平公主一道起草的那份遺詔,那是她心向李唐的一份證明,是不曾站錯隊的標志,最后一根救命稻草。
臨淄王到了,上官婉兒呈上遺詔,款款下拜。大臣劉幽求站在一旁,懇求臨淄王留下這曠世才女……沉默,沉默,一直沉默,李隆基只言不發(fā)。燭光搖曳里,盔甲窸窣作響,刀劍寒光閃閃,上官婉兒兀自強撐著,心存一絲僥幸。這個時刻,李隆基想到了什么?想到了因上官婉兒嫁禍弒君而死的李重俊?想到了受上官婉兒推崇而不可一世的武三思?想到了成長過程中那些被武家人排擠壓制的屈辱?想到了太宗之后五朝反反復復的國運?想到了自中宗以來就不曾重振的李唐男人雄風?……不得而知。只知道他是李旦的第三子,即使李旦登上龍位,按長幼之序也輪不到他繼承,他需要立威,需要出位,像打他所愛的馬球一樣,疾風電閃,奮力一擊,在萬人矚目中直射球門——那一刻天空沉默大地低回,百千生靈皆拜服在他腳下。
他開口了:“此婢妖淫,瀆亂宮闈,今日不誅,后悔無及!”手起刀落,一代才女委身于地,死在了皇家威武的黑旗之下。時光永是無悲無喜地流過,死亡逼近的時刻仿若海嘯劈面將人撲倒,之后依舊是不急不徐的流淌,把一個個生命化成河底的石頭,漫漶無邊,無一幸免。然而有的石頭不會被忘記,注定要被打撈,珍藏,終成恒久。
公元713年,這是開元初年,屬于唐玄宗李隆基的時代。他的父親終于讓位于他,他也終于滅掉了差點成為又一個女皇的太平公主,他已經(jīng)擁有了大唐天下,可以坐下來喘口氣,聽聽歌,談談詩,順便安撫下文人們驚如小雀的心。以上官婉兒當年在文壇的號召力,以她承繼祖父并發(fā)揚光大的上官體,以她一生數(shù)目龐大的創(chuàng)作量,以她的文采、美貌加政治才能,她都會是李隆基需要的不二人選。他也的確是愛惜她之才,極力褒揚她的文章,指令有司收集編錄,共得文集20卷,又指派當朝文宗領(lǐng)袖、專掌朝廷制誥、人稱“燕許大手筆”的張說作序。序云:“古者,有女史記功書過,有女尚書決事宮闈。昭容兩朝專美,一日萬幾,顧問不遺,應接如響。雖漢稱班媛,晉譽左嬪,文章之道不殊,輔佐之功則異。跡迷九天之上,身沒重泉之下,嘉猷令范,代罕得聞,庶姬后學,嗚呼何仰……”將婉兒與古代才女班昭、左棻等作比,認為非但才學不輸于她們,而且比她們多的是輔佐國政之功,她是一朝之祥瑞,使女皇如得神助,使國家繁榮昌盛。
“風雅之聲,流于來葉”,序中下文,張說這樣評價上官婉兒。翻閱《全唐詩》所收錄的上官婉兒詩作,最能體現(xiàn)這八字斷語的有下邊兩首:
密葉因裁吐,新花逐翦舒。攀條雖不謬,摘蕊詎知虛。
春至由來發(fā),秋還未肯疏。借問桃將李,相亂欲何如。
葉下洞庭初,思君萬里馀。露濃香被冷,月落錦屏虛。
欲奏江南曲,貪封薊北書。書中無別意,惟悵久離居。
前一首詠的是剪制彩花,典雅,精巧,頗得乃祖上官體之風。后一首詠離別,古雅,自然,清氣,比之上官體的雕琢還略勝一籌。
由此可知,文人士子對上官婉兒的敬慕,實在不是空穴來風。不獨當朝,直到中唐還有呂溫為她作《上官昭容書樓歌》。后世也有不少詩作提及她,但都沒有《上官昭容書樓歌》深情真切,一唱再三嘆,慷慨有余哀。上官婉兒一生,有過風光榮耀,但也總不斷被傷害;有過陰謀弄權(quán),但也有情勢所迫不得已而為之的苦衷;人道日邊紅杏,怎知那是點滴清淚和露而栽啊!從襁褓時期沒入掖庭,艱難拼出一條生路,到最后機關(guān)算盡,慘死權(quán)力刀鋒之下,想來真是令人憐惜嘆惋。就借呂溫詩末尾的兩句來表達這種心情吧:“昭容題處猶分明,令人惆悵難為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