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喝水沒幾分鐘經常跑廁所,被笑話腎虛,夜里經常被尿憋醒,影響睡眠,一定是腎虛引起嗎?
這種情況屬于“尿頻”,屬于中醫的“小便頻數”、“遺尿”、“淋證”、“尿失禁”、“小便不禁”等范疇。歸根結底,尿頻主要是參與水液布輸、代謝的臟腑出了問題,一定是腎虛引起嗎?
《黃帝內經》指出:“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這是中醫對尿頻的病因病機最基本的認識,認為主要是膀胱氣化蒸騰布散水液不利,致津液不藏而排出體外所致。
但是,腎與膀胱相表里,《黃帝內經》指出“腎者主水,受五臟六腑之精而藏之”。即明確指出了腎在津液代謝中的主導作用。腎主藏精,精可化生腎氣,腎氣可推動全身津液的代謝輸布排泄,還直接影響膀胱的氣化功能,所以,腎精氣虧虛才是膀胱氣化不利的根本,也是形成尿頻的根本原因。
那么尿頻只是腎虛膀胱氣化不利這么簡單嗎?
并非如此,《黃帝內經》云“心者,君主之官也… 主不明則十二官危,使道閉塞而不通”。即表明了作為人體的主宰君主,可有序調節其他臟腑的功能,所以,如果心的功能異常,則同樣會出現尿頻一癥。
再者,醫圣張仲景在《金匱要略》指出:“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 必遺尿,小便數……以上虛不能制下故也。”則表明,肺虛也是引起尿頻的一個重要原因。
最后,脾胃的中氣不足,也是引起尿頻不了忽略的原因之一,如《黃帝內經》云:“中氣不足,溲便為之變。”,即如果中焦脾胃的中氣不足,可以引起大小便的異常。
以上談到的都是尿頻的虛證因素,那么尿頻只是體虛引起嗎?
確實如此,中醫認為“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所以腎與膀胱的虛,是尿頻最常見的虛證之本,也可見心、肺、脾胃虛。
由于本虛,引起標實,即正氣不存內,邪氣必干擾。《諸病源候論》曾指出:“小便數者,膀胱與腎俱虛,而有客熱乘之故也”,即腎與膀胱虛是小便多的根本原因,熱邪乘虛而入是標。
當然,不僅僅只有熱邪乘虛而入這么簡單,還有寒,濕,熱,淤血,痰等等病因侵入。
如單純是膀胱虛寒的氣化不利,水邪停聚膀胱,也可用《傷寒論》中的五苓散溫陽化氣利水,使水液得以氣化布散,則小便自調。
如單純是腎氣虛或者腎陽虛,蒸騰氣化不利引起的尿頻,則可用八味腎氣丸治療。
如單純是中氣不足,溲便為之變,氣化失司,則可用李東垣的升陽益胃湯助養脾肺之氣,以恢復氣化功能,使氣足則小便暢達有節。
但是臨床上,并沒有單純的某個臟腑某種病理因素致病,而是多個臟腑多種病例因素相兼為病,但是,也并不是沒有規律可循,從臨床診治的尿頻患者來分析,總結來看,尿頻發病的基礎是腎、膀胱本虛,涉及臟腑為心、肝、脾、肺、三焦等臟器,濕熱、寒濕、氣滯、瘀血等為發病的病理因素。
其中,涉及的臟腑又以脾胃多見,所以,我們將尿頻的致病根本定位在脾腎,抓住“腎為先天之本,脾胃為后天之本”的治療理念,從脾腎之氣入手。往往收效甚佳。
因為脾主肌肉,脾氣充足則身體肌肉結實,膀胱的肌肉也由脾所主,脾氣充足則膀胱的肌肉緊致有力,可以有效的固住小便。腎為一身之本,腎精化腎氣,腎氣充足則五臟六腑之精氣亦足,則機體的津液布輸代謝順暢。
針對脾腎脾虛氣虛,膀胱氣化不利為本的病機,可用味鞏堤丸治療。
組成:熟地黃、故紙、菟絲子、五味子、炒白術、益智仁、茯苓、山藥、雞內金、牡蠣、桑螵蛸、牡蠣
功效:補腎健脾、固精縮尿。
方中熟地黃、白術、菟絲子、山藥益脾腎之氣,養腎精腎陰脾陰,共同補益先后天之根本。
益智仁、桑螵蛸、補骨脂、牡蠣加強補腎氣溫脾陽、固精縮尿之功。
五味子、茯苓、雞內金、五味子健脾益氣固精,兼可化濕。
上藥配伍,共奏補腎益精,健脾益氣,固精縮尿之效。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