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天氣漸暖,大家都做好了出門放松踏青的準備。然而耳鼻喉科門診部卻被過敏性鼻炎的患者踏破了門檻。
過敏性鼻炎作為耳鼻咽喉科的一種重要常見疾病,曾研究統計本病于西方國家成年人的患病率為10%~20%,美國白人的患病率為15%~18%,甚至于個別地區竟可高達30%以上。過敏性鼻炎的發病機制,應從病理生理學、免疫病理學和分子免疫學角度進行全方位分析和考察,以便能對患者臨床診斷和治療提供相應的客觀依據。
一、過敏性鼻炎分型
常將過敏性鼻炎分為季節性過敏性鼻炎(又稱草熱或花粉癥)和常年性過敏性鼻炎。在過敏性鼻炎總體患者中,大約20%是季節性過敏性鼻炎,40%是常年性過敏性鼻炎,其余的40%多是前面二者的混合性過敏性鼻炎。在2001年,曾組織過37位專家總結有關于當前過敏性鼻炎的研究現狀,并且撰寫了“過敏性鼻炎及其對哮喘的影響”一文,通過WHO的名義而將此文推薦為過敏性鼻炎臨床評估和治療的參考標準。在此文中已依據本病發病的特點和其癥狀特征,把過敏性鼻炎分為間歇性和持續性兩種;其次還根據疾病的臨床表現程度將過敏性鼻炎分為輕、中重度兩型,通過交叉組合后又可以構成過敏性鼻炎的4個亞型。在文中,同時還強調了過敏性鼻炎與哮喘之間的相互關聯。
對于過敏性鼻炎患者,我們應重視并評估其哮喘的發生,在患過敏性鼻炎的人群中,其日后患哮喘的風險是無過敏性鼻炎人群的4倍;反之,70%-80%的哮喘患者合并有過敏性鼻炎,因此,對于哮喘患者我們也應重視過敏性鼻炎。同時預防和治療上下呼吸道炎癥,完善哮喘或過敏性鼻炎的治療方案,特別是積極治療過敏性鼻炎,才可以有效預防哮喘的發生或復發。
當過敏性鼻炎的炎癥僅局限于上呼吸道時,就應采取有效的治療措施,以防止其炎癥向下呼吸道蔓延而導致哮喘。治療措施包括:特異性免疫治療、鼻腔吸入糖皮質激素、口服各種抗過敏藥物和免疫調節劑等。如果措施得當、積極治療、絕大多數過敏性鼻炎患者可以避免發展成哮喘,尤其對于患有過敏性鼻炎的兒童,在其免疫系統尚未發育完善之前,及時治療并配合預防措施,盡早改善兒童過敏體質,臺敏樂益生菌是臺灣通過衛生署“輔助調整過敏體質”的益生菌。榮獲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抗過敏益生菌發明專利。兒童越早使用臺敏樂益生菌,改善過敏體質的機率就越高:1-3歲幼兒服用臺敏樂益生菌,其過敏體質改善機率可達80%以上;4-12歲兒童服用臺敏樂益生菌,其過敏體質改善機率達50%以上;13-18歲青年服用臺敏樂益生菌,其過敏體質改善機率達30%以上。過敏性鼻炎完全可以在青春期之前控制病情進一步發展,避免哮喘發作。
二、過敏性鼻炎的發病機制
近年來,以過敏性鼻炎為代表的過敏性疾病發生機制的研究,已經引起了國內、外有些知名學者的關注。目前,隨著參與免疫反應的免疫細胞和炎性介質等基本環節被逐一闡明,有關過敏性鼻炎患者的發病機制會更加清晰。
1
基本的免疫反應
在20世紀70年代,已經明確了過敏性鼻炎的基本免疫反應過程,就是由于過敏原經抗呈遞細胞與肥大細胞表面的IgE抗體結合,從而導致肥大細胞脫顆粒、釋放炎性反應介質,使患者產生變態反應的癥狀(看下圖)。進一步研究發現過敏性反應過程是有速發型反應(APR)和遲發型反應(LPR)兩個階段的組成。
(1)速發型反應:由過敏原致敏的個體在抗原持續刺激下,即可于數分鐘內發生速發型反應,其中以肥大細胞于此階段過程中發揮著核心的作用。IgE被伏的肥大細胞增多,致使呼吸道黏膜中沉積的過敏原發生脫顆粒,并釋放出顆粒中包括組胺、類蛋白酶、食糜酶、激肽原酶、肝素等炎性介質;與此同時,肥大細胞還可分泌前列腺素D?、白三烯C4、白三烯D4、白三烯E4之類的炎性介質。過敏性鼻炎出現大量炎性介質的產生,可致患者發生鼻癢、眼癢、水樣癢、連續噴嚏以及不同程度的鼻塞癥狀等。
(2)遲發型反應:與過敏原接觸6~9小時后,遲發型即可達到高峰,隨后才逐漸減輕或消失。在此期間肥大細胞所產生的炎性介質主要作用于血管內皮細胞,表達血管細胞粘附分子(VCAM)和選擇素E,并且導致血液循環內白細胞與血管內皮細胞發生黏附,具有趨化作用的細胞因子的協同參與作用,從而促使嗜酸性粒細胞、中性粒細胞、嗜堿性粒細胞、Τ細胞和巨噬細胞等發生鼻黏膜組織的浸潤。鼻黏膜中浸潤的炎性細胞一旦被活化,將釋放大量炎性介質,將有可能再度激發速發型反應,導致急性過敏性癥狀的反復出現。遲發型反應可由肥大細胞激發,也可由Τ細胞激發,前者依賴IgE的作用,后者并不依賴IgE的作用,卻主要源于組織相容性復合物(MHC)的介導。單靠過敏性鼻炎患者的臨床表現,通常不易于區分速發型和遲發型反應,唯一有助于辨別的臨床表現僅限于在遲發型反應階段可以產生的較持久的鼻塞癥狀。
2
細胞因子網絡的免疫反應調節
在20世紀初,RICH和LEWIS發現細胞產物可以影響其他細胞的生物學活性;在相隔40年之后,這種細胞產物才被命名為淋巴因子;并正式提出了相關的細胞因子概念。細胞因子即指對于免疫系統和炎性反應過程而能發揮多種調節作用的活性物質,它來源于體內免疫細胞、血管內皮細胞及上皮細胞等諸多細胞的分泌。目前,根據細胞因子的生物學作用,可大致將該類細胞因子分為淋巴因子、促炎細胞因子、趨化細胞因子、抗炎細胞因子、生長因子等。在過敏性炎癥反應中,能發揮核心作用的是CD4 Τ細胞,它可通過釋放一系列的細胞因子,予以調節急性或慢性過敏的炎癥反應,可使患者分別出現急性速發型反應和慢性遲發型反應的癥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