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張佳佳
單位:北京中醫藥大學
胡希恕先生指出:六經辨證即先辨六經繼辨方證,求得方證相應而治愈疾病。對一個疾病的辨證主要包括病性和病位兩方面,病性病位確定的過程,既是辨證的過程。
在六經辨證體系中,病位即表、里、半表半里三個病位,病性即陰證和陽證兩個病性,病位病性相結合形成表陰證、表陽證、里陰證、里陽證、半表半里陰證、半表半里陽證六個經脈病證,因此,六經的實質是表里半表半里三個病位上的陰證和陽證。
馬家駒老師在六經辨證中不斷強調辨陰陽的重要性。
陰陽辨證是結合了病性寒熱虛實而進行的辨證,馬家駒老師認為辨虛實是辨陰陽的關鍵,因為臨床大多數慢性疾病中患者往往沒有明顯的發熱、惡寒的癥狀。馬老師常常以張飛和林黛玉做為陽證和陰證的代表,張飛形體壯實,正氣足,所以得病易出現太陽病、陽明病等陽證,林黛玉形體虛弱,正氣不足,氣血虛弱,感邪后無力抵御邪氣,容易發為陰證。
這里的虛和實指的都是正氣的虛和實,和《黃帝內經》中所說的“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有所不同。
馬家駒老師強調辨陰陽的重要性,同時總結了辨陰陽的五個要點,分別是:
一、望診,通過望診患者精神狀態、形體壯實肥瘦、面色口唇顏色、舌色苔質等判斷患者陰陽不同;
二、口渴與否,陽證多實多熱,口渴喜飲,飲后渴解,陰證多虛多寒,津液無耗上則不渴,或津液停聚渴而不欲飲;
三、二便,陽證實熱多大便干小便黃赤,陰證則大便溏小便清長;
四、舌苔,分別以舌質的顏色、舌體的胖瘦和舌苔的滑潤為主,陰證津液運化失常,舌體胖大,舌苔潤,甚至水滑;
五、脈象,在脈象上主要以脈有力無力判斷,沉取有力為陽證,沉取無力為陰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