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主題:帶脈 | 醫源世界


    很多人在公園散步時喜歡雙手叉腰進行鍛煉,其實,雙手搓腰更有鍛煉效果,有疏通帶脈、強壯腰脊固精益腎的作用。腰部為“帶脈”(環繞腰部的經脈)所行之所,特別是脊椎兩旁的后腰是腎臟所在位置。腎喜溫惡寒,經常按摩能溫煦腎陽、暢達氣血。具體做法是先將兩手對搓發熱,緊按腰眼處,稍停片刻,然后用力向下搓到尾閭部位(長強穴)。每次做50~100遍,每天早晚各做一次。

日期:2012年4月13日 - 來自[自我保健]欄目
循環ads

婦人腰痛當從脾治

婦人之病,經、帶、胎、產雜病是也,善治者調其沖任督帶。腰痛一癥,婦科常見,或因帶脈不舒,或因水濕困聚,多使腰臍之氣不利,故腰痛頻作,醫家尤在涇云:“其治法不在溫腎散寒,而在墺土以勝水,使其腰臍之濕去,則腰痛自除。”《金匱要略》創“甘姜苓術湯”,暖脾而利濕,方中白術最能利濕,腰臍利則水濕之氣不留于腎宮。《傅青主女科'>傅青主女科》治婦人病創“寬帶湯”、“升帶湯”等方,均有舒帶脈、利腰臍,去濕之功。而治療婦人帶下不孕等癥,其癥又多兼腰痛之癥,方內均重用白術健脾祛濕以利腰臍之氣,臨癥應用常獲顯效。

筆者臨證,每見婦人腰痛帶下不止,或腰酸肢重,少腹墜脹者,均以健脾祛濕為治,常用六君子湯完帶湯參苓白術散加減而收效。近治一患者,女,27歲,帶下甚多,腰痛乏力,伴少腹腰部冷痛,舌淡,苔白,脈沉,前醫治以溫補腎陽,用右歸丸加減服10數劑,無效,筆者認為此乃脾虛濕盛,濕邪下注,浸于腰府帶脈之間。腰府為寒濕所困,帶脈失約,故而帶下量多,腰痛重墜。治當以健脾土,散寒濕。立方以甘姜苓術湯加味,處方:焦白術30克,云苓30克,炒薏仁30克,干姜12克,甘草10克,炒山藥24克,車前子15克。3劑,水煎服。患者服藥后,帶下止,腰腹墜痛皆除,病告愈。

腰為腎府,腰痛多治以腎,或補腎陽,或滋腎陰,殊不知因脾虛濕盛而致腰痛者多也,而婦科病尤甚。《金匱要略》有腎著癥,而創甘姜苓術湯。《石室秘錄》也云:“患腰痛者,人以為腎之病也,不知非腎乃脾濕之故。”因脾氣虛中陽不振,以致水濕不運,侵于腰府,濕邪困而陽氣不化,故病人自覺腰痛重墜,如帶五千錢。婦人帶下腰痛者,更多屬脾虛濕盛,臨證如不詳辨,以補腎為治,多難以收效。

日期:2011年2月25日 - 來自[臨床討論]欄目

以帶脈理論辨治軟組織損傷性腰痛

  軟組織損傷性腰痛是臨床常見病、多發病,損傷結構涉及椎間盤、椎間關節韌帶肌肉相關神經,臨床表現復雜。在目前按摩推拿學中,傷筋病癥的理論更偏重于“經筋論”,認為各種頸、肩、腰、腿痛主要是局部的經筋受損,以運動系統軟組織損傷理論指導臨床。近年來,頸肩腰腿痛的治療多以“疏通督脈”立論,不論是椎間盤性疾病,還是椎間關節及周圍軟組織損傷,其手法治療主要在于“舒筋通絡,理筋整復,活血化瘀滑利關節”。而對中醫針灸推拿學基本治則“疏通經絡”強調不夠。

  在針灸推拿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上腰段椎間關節紊亂癥的臨床研究中,我們發現,L2,椎間關節紊亂癥及合并的第三腰椎橫突綜合癥、臀上皮神經損傷、髂腰肌損傷(即腰神經前支及后支損傷)以及椎間盤源性腰痛的疼痛部位與中醫經絡“帶脈”的循行路線極為相似,患者廣泛的腰臀部疼痛伴腹股溝疼痛不適,與帶脈病候“腹腰脊痛沖陰股”頗為符合。由于這類腰痛多由急性或慢性損傷而引發,中醫辨證氣滯血瘀,故我們稱這類腰痛為“帶脈瘀滯型腰痛”,以區別于婦科臨床常見的“虛損型或濕阻型帶脈腰痛”。

  談到帶脈的作用與主治病癥,往往想到婦科病癥。但作為橫行的約束行經脈的帶脈,其意義可能不僅僅止于帶下、子宮脫垂等婦科病癥及一些。腰酸肢重、腰腹重墜、冷痛,這些帶脈受損的表現在骨傷科臨床也很常見。《脈經·平奇經八脈病》載:帶脈“左右繞臍,腹腰脊痛,沖陰股也。”就是帶脈受損后的急性病癥。故在軟組織損傷性腰痛的診治中,應重視橫行于腰脊、腹部的“總束諸脈”的帶脈的作用。

  本文欲通過古代、現代文獻研究,從經脈循行解剖形態、臨床表現、治療原則等方面,初步構建“帶脈瘀滯型腰痛”的概念,奠定軟組織損傷性腰痛的中醫經絡帶脈理論基礎,為軟組織損傷性腰痛的中醫經絡病機、辨證、治則、治法的規范化打下基礎。
  
  1 帶脈腰痛相關文獻回顧
  
  奇經八脈理論是在歷代醫家的總結中逐漸形成的,作為奇經八脈之一的帶脈,其循行、功能、病候、交會穴等尚不完善。

  1.1

  帶脈的循行及與其它經脈的交會穴《廣雅》云:“帶,束也。”從分布上看,帶脈行于腰帶部位。《靈樞·經別》云:“足少陰之正,至腘中,別走太陽而合,上至腎,當十四椎,出屬帶脈。”說明帶脈于十四椎附近與相關經脈相聯系。《素問·痿論》云:“沖脈陽明……會于氣街,而陽明為之長,皆屬于帶脈,而絡于督脈。”帶脈如束帶橫行于腰間,與前后之督脈、沖脈、陽明脈等相聯系。《難經》則明確記載:“帶脈者,起于季脅,回身一周。”并云:“維道足少陽、帶脈之會。”帶脈循行已具雛形。《奇經八脈考》:“帶脈者,起于季脅足厥陰章門穴,同足少陽循帶脈穴,圍身一周,如束帶然。又與足少陽會于五樞、維道,凡八穴。”較詳細地描述了帶脈的循行路線與交會穴位。竇漢卿針經指南》言“足臨泣通于帶脈”,足臨泣為帶脈的八脈交會穴

  綜上所述,帶脈循行可能經過腰背部當十四椎附近,從脅肋之下,斜向下行,交會于足少陽膽經的帶脈穴、五樞穴、維道穴,即在帶脈穴處再向前下方沿髂前上嵴前緣斜行到少腹部,經氣街至腹下中央。左右兩側在腰背、腹恥部連續,繞身一周。

  1.2帶脈功能及帶脈病候《難經》論奇經八脈作用“溝渠滿溢,流于深湖…人脈隆盛,人于八脈。”《奇經八脈考》:“正經猶夫溝渠,奇經猶夫湖澤,正經之脈隆盛,則入于奇經。”說明奇經八脈與十二經脈之間具有類似于湖澤與溝渠的關系,奇經八脈對十二經脈的正常運行與功能的保持有調節作用。“帶脈,所以總約諸脈者也。”帶脈橫行于腰腹部,聯系腰腹部諸脈,從功能上看有約束、調節腰腹部經脈和臟腑的作用。

  帶脈之為病,《素問·痿論》云:“陽明虛則宗筋縱,帶脈不引,故足痿不用。”《難經·二十九難》曰:“帶之為病,腹滿,腰痛溶溶如坐水中。”《金匱要略·五臟風寒積聚病篇》描述腎著之癥候,“腎著之為病,其人身體重,腰中冷,如坐水中……腰以下冷痛,腰重如帶五千錢。”與《難經》帶之為病,如出一轍。《張氏醫通·諸病門》曰:“腰痛如以帶束引痛,此屬帶脈為病。”

  帶脈為病,以其所過部位的疼痛不適為主要特征。病變有虛實兩端,實者乃邪氣客帶,帶脈不和;虛者乃帶脈虛衰,固約不力,引發帶脈不引。臨床表現為腰部酸軟、腰部冷痛、腰痛連及腹部,或腹痛引腰脊、下肢不利等。

  針對軟組織損傷性腰痛伴有腹痛、腹股溝疼痛不適的病癥,我們提出“帶脈瘀滯型腰痛”的概念。帶脈瘀滯證,多囚跌仆閃扭,或反復勞作,致帶脈氣滯血瘀,證見腰腿疼痛如針刺,腰腹墜脹,腰痛連及腹部、陰股部。正如《脈經·平奇經八脈病》載:帶脈“左右繞臍,腹腰脊痛,沖陰股也。”

  葉天士臨證指南醫案》認為“肝腎下病,必留連及奇經八脈。……久發頻發之恙必傷及絡”。即久病不愈或疑難雜癥者,當參諸奇經。這與臨床帶脈瘀滯型腰痛頗為相似。腰部軟組織損傷疼痛初期為腰部局部經脈損傷的表現,如反復發作或久病,影響至奇經八脈之帶脈,才會循帶脈出現腰、腹部的同時疼痛。

  帶脈病候的治療,應以“疏通帶脈”為主,可循帶脈選取腰腹部穴位,如《靈樞·癲狂》云:“灸帶脈于腰相去三寸”;《甲乙經》載:“腰痛不得轉側,章門主之。”或取通帶脈之八脈交會穴足臨泣。

  綜上所述,帶脈是唯一橫行于腰腹部的經脈,其循行從腰背部當十四椎附近,經脅肋之下,斜向下行,經帶脈穴、五樞穴、維道穴,經氣街至腹下中央,繞身一周。帶脈總約諸脈,外傷嚴重或頻發、久病損及帶脈,可致帶脈瘀滯型腰痛,表現為腰痛循帶脈循行部位連及腹部、陰股。
  
  2 帶脈瘀滯型腰痛的現代醫學認識
  
  “腰痛連及臀、腿,腰痛循帶脈循行部位連及腹部、陰股。”古人所觀察到的這些表現,我們現代臨床上是否可以見到?在什么情況下,軟組織損傷性腰痛可以表現為帶脈循行部位的疼痛與不適?其解剖依據、其生理病理基礎如何?有無更好的治療方案?

  在臨床上,某些腰椎間盤突出癥與上腰段椎間關節紊亂癥有類似于帶脈瘀滯型腰痛的表現。這些臨床病例的疼痛部位與帶脈的循行部位極為相似。10多年前,筆者即對腰痛出現腹股溝部疼痛有過探討近年來隨著軟組織損傷性腰痛研究的不斷深入,腰痛伴有腹痛、腹股溝部疼痛的機制有了更明確的解釋。

  第三腰椎橫突綜合征是臨床腰痛的常見診斷,其臨床表現是第三腰椎橫突端部壓痛、臀上皮神經分布區疼痛,但其被命名為綜合征的原因是有腹股溝、股內側區的疼痛或牽拉緊張感。通常被解釋為腰部軟組織損傷刺激脊神經后支,引發腰臀部疼痛;同時對后支的刺激引發同脊髓節段脊神經前支的反應性增高,導致脊神經前支分布區域,特別是髂腰肌緊張而致。第三腰椎橫突綜合征,必然有L2-3椎間關節紊亂,會出現L2-3棘突間、椎間關節、腰三橫突端部等循L2脊神經后支分布部位的疼痛,同時L2脊神經前支反應性增高,分泌神經血管活性物質,引發腹部、腹股溝區域的疼痛。帶脈出“十四椎”下,恰在L2-3椎體之間,L2脊神經后支沿L2-3棘突間、L2-3椎間關節、L3橫突分布;LL2脊神經前支沿髂前上棘內側,穿腹股溝韌帶深面至股部。故第三腰椎橫突綜合征的臨床表現是典型的按帶脈循行部位的腰腹部疼痛不適。

  近些年,隨著對椎間盤病變認識的深入,普遍認為椎間盤源性腰痛也會表現出類似于L2-3脊柱節段損傷的腰痛及腹股溝部疼痛。其發病率可能占椎間盤源性腰痛的10%左右。腰椎間盤突出對炎性神經根的機械刺激只能引起坐骨神經痛,而刺激纖維環外層及后縱韌帶才可以誘發下腰痛。最近的研究證實,椎間盤源性腰痛是一種牽涉痛。L2脊神經后支與L5S1椎間盤后側的傳入感覺神經,聚合于L1-2背根神經節內;L1-2背根神經節內的部分神經細胞在發出分支組成第2腰神經后支的同時,可發出分支參與組成交感神經纖維且可能傳導L4-5、L5S1,椎間盤后方的疼痛。也就是說,腰椎間盤病變產生的痛覺沖動,經參與痛覺傳導的交感神經纖維傳遞至L1-2脊神經節,其中部分沿L1-2腰神經后支傳遞至下腰部,并在其末梢釋放某些介質,從而誘發痛覺沖動,產生牽涉性下腰痛。同樣證實,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主訴的腹股溝區及下腹部疼痛,也為腰間盤病變所致牽涉痛,其傳導神經同樣為腰椎旁交感干內的交感神經。

  總之,椎間盤后側的痛覺信號投射到L2背根神經節,并與L2脊神經后支、前支聚合到L2背根神經節細胞,這樣就可以解釋為什么椎間盤病變患者在腰痛的同時會產生臀部、大腿近端、腹股溝區的廣泛疼痛。

  第三腰椎橫突綜合癥與椎間盤源性腰痛都會出現帶脈類似癥候,腰部疼痛、臀部疼痛、腹股溝部疼痛,但在臨床診治方面應該加以區分。

  腰部上段軟組織損傷主要以L2-3椎間關節紊亂及其周圍軟組織的損傷為主,影響脊神經后支及前支。治療上應筋骨并重,重點治療腰背部的胸12至腰3平面,特別是腰2、3平面,臨床可取得很好的療效。

  腰部下段軟組織損傷以下腰段椎間盤源性腰痛為主,治療應以下腰段為主,或采取下腰段的點、撥、扳、牽引,或通過對臀上皮神經、腹股溝區的重刺激,達到抑制疼痛,促進病痛減輕的效果。
  
  3 “帶脈瘀滯型腰痛”概念構建的展望
  
  除經筋理論外,用于指導軟組織損傷性腰痛診治的中醫經絡理論基礎還可考慮督脈、帶脈理論。帶脈橫貫腰腹,總束諸脈;帶脈損傷有“腹腰脊痛,沖陰股”,故其在腰痛的發病、病機等基礎理論及臨床治療方面應具有重要意義。

  軟組織損傷性腰痛出現腰部及腹部疼痛,有其相關解剖、生理學基礎。脊柱后方(腰痛)、前方(腹痛)的軟組織損傷影響到腰部脊神經后支及前支。L2-3椎間關節紊亂癥及合并的第三腰椎橫突綜合癥、臀上皮神經損傷、髂腰肌損傷及腰椎間盤突出癥都會出現類似的臨床表現。中醫針灸推拿學對其認識可從帶脈理論進行闡釋,通過挖掘中醫文獻可能提供更好的治療方法

  我們通過查閱古代及現代文獻,初步提出了“帶脈瘀滯型腰痛”的概念,但帶脈的循行仍然是略而不詳,只知其環繞腰腹部一周,卻不能察其確切起始、所過及終止。其功能及病候的描述與臨床所需尚有不足,中醫帶脈理論尚需進一步發掘與完善。

  今后應進一步探討軟組織損傷性腰痛的中醫經絡帶脈理論基礎(帶脈的循行路線、交會穴位,帶脈瘀滯型腰痛的病候)及現代醫學方面的帶脈瘀滯型腰痛的相關解剖、臨床表現,使中醫經絡帶脈理論清晰化,最終形成“帶脈瘀滯型腰痛”理論,以補充“奇經八脈”理論中帶脈理論的不足,并使帶脈理論更好地運用于臨床。

日期:2010年1月14日 - 來自[辯證施治]欄目
循環ads

竇寧:《傅青主女科》帶下篇探析

  傅山,字青主,為明末清初之一代名醫,擅長婦、內、外、幼諸科,尤以婦科見長,時稱“醫圣”。其醫著精詳平易,立法嚴謹,議論中肯而又往往獨有見地,發前人之所未發,即所謂“談癥不落古人窠臼,制方不失古人準繩”。代表作《傅青主女科》(以下簡稱《女科》)…對后世影響較大,書中尤其對帶下病極為重視,將其列在諸篇之首。筆者就其帶下病辨治特色作以下探討。

  1帶下以濕為主

  《女科》帶下篇卷首開宗明義,指出“帶下俱是濕證”,可謂一語中的。當脾肝腎損傷氣化失常時,津液不化而變為濕邪,下滲于帶脈,帶脈不能約束,而為帶下病。濕為六淫邪氣之一,為帶下病發病之關鍵,五種帶下,其發病均離不開濕邪。傅氏日:“夫白帶乃濕盛而火衰”;“夫青帶肝經濕熱”;“夫黃帶任脈之濕熱也”;“夫黑帶者,乃火必之極也”,其主治方劑利火湯中運用了茯苓、車前子等大量的利水藥,可見黑帶為“火熱之極之變”,然亦不離其濕;“夫赤帶亦濕病……火熱故也”,可見五帶之中除白帶屬濕盛火衰外,其余四帶皆為濕熱所致。

  2強調經脈連屬

  在《女科》帶下病篇中,傅氏十分重視經絡在疾病中的作用,明確指出帶下病的發生與經絡有著極其密切的內在聯系。傅氏認為帶下病的發生是由于“帶脈不能約束而有此病”,對于帶脈傷的原因,傅氏則認為“帶脈之傷,非獨跌閃挫氣已也,或行房而放縱,或飲酒而顛狂,雖無疼痛之苦,而有暗耗之害,則氣不能化經水,而反變為帶病矣”,故跌撲閃挫,房事縱容,狂飲醉酒,郁怒癲狂等均可損傷或暗耗正氣。傅氏同時指出“帶脈通于任、督,任督病而帶脈始病”。任脈主一身之陰氣,督脈主一身之陽氣,任督受損,則水谷之氣不化生精血而生經水,反聚為濕,帶脈失約,則濕下為帶。

  3突出臟腑辨證

  《女科》在帶下病的辨證中突出臟腑辨證,將臟腑之間,臟腑與氣、血、精、津液,臟腑與水、火、寒、熱、濕等方面的關系密切結合,進行辨證論治。這種以五臟為中心的內在聯系,是以五行的相互制約關系而確立的。臟腑之中,脾主升清而運化水濕,肝主疏泄,其經絡過陰器小腹腎主水而司二陰,“帶脈通于腎”,此三臟功能失調與帶下關系最密切,同時兼顧心、肺二臟。此外,傅氏還提到了胃火膀胱之火、三焦之火等皆可“熬煎”津液成帶。

  4帶辨五色論治

  4.1白帶傅氏認為,白帶是因肝郁肝氣脾損脾氣,脾運失常,水谷精微不能上輸以化血,反聚為濕,濕注下焦,帶脈失約而成,即所謂“濕盛而火衰,肝郁而氣弱,則脾土受傷,濕土之氣下陷……欲自禁而不可得也”。治法“宜大補脾胃之氣,稍佐以舒肝之品,使風木不閉塞于地中,則地氣自升騰于天上,脾氣健而濕氣消,自無白帶之患矣”。所擬完帶湯,乃《女科》第一方,是治療婦人白帶的著名方劑。方中重用白術、山藥為君,補脾祛濕;臣以人參補中益氣蒼術燥濕運脾白芍柔肝理脾;車前子利濕清熱;佐以陳皮理氣燥濕;使以甘草調藥和中。妙在方中以荊芥穗炒黑五分,助柴胡六分,在大劑補脾健胃利濕之劑中,量雖輕卻舉足輕重,一可防參、術之壅滯,二可疏肝開郁,使木疏土健,濕邪自消。況白帶原責之于脾氣不健,水谷精微不得布化,反變濁氣下流,而脾胃司運化之職能,總賴肝氣之條達,疏泄有常,方可完水谷化生之大務。今芥穗助柴胡開提肝木,斡旋中州,肝脾協調,白帶自無孳生之地。此方即傅氏自注“脾、胃、肝三經同治”,“寓補于散之中,寄消于升之內”。使氣旺脾健,而陽升濕化,則帶下自止。

  4.2青帶傅氏認為,帶下色青者,為肝木之本色,乃屬肝經之濕熱所致。肝木喜水潤,而濕為肝木之所惡,以所惡者合之所喜,其氣必逆,氣欲上升,而濕欲下降,兩相牽掣,停于中焦,而走于帶脈,發為帶下。

  治法宜“解肝木之火,利膀胱之水”,方用加減逍遙散。方中柴胡舒肝解郁,白芍養血柔肝,茯苓健脾祛濕,茵陳利濕,山梔清熱,陳皮理氣醒脾,甘草益氣緩急調藥,諸藥共伍,舒肝解郁,清利濕熱,肝之“郁逆之氣既解,則濕熱難留”,“肝氣得清”,濕熱既除,青綠之帶則消。以逍遙散之立法通過解肝郁而治青帶,是此方之所以奇而效捷也,傅氏的臨證處方用藥之精妙由此可見一斑。

  4.3黃帶傅氏認為,“黃帶乃任脈之濕熱也”。任脈主一身之陰,熱邪內擾,津液不能人任脈化精人腎,反化為濕,“濕與熱合,欲化紅不能,欲返黑不得,煎熬成汁,因變為黃色矣”。治法以“補任脈之虛,而清腎火之炎”,方用易黃湯。方中山藥、芡實能補脾胃,任脈與之相通,故補其臟即補其相通之脈;加白果引入任脈之中;黃柏清腎中之火,腎與任脈相通,解腎中之火,即解任脈之熱矣;車前子利水滲濕,使濕有去路,如是則濕熱得解,任脈自安,黃帶自止。此方于補中清之,澀中利之,標本兼顧,使水火歸于正化,是治濕熱帶下的代表方。傅氏并指出:“此不特治黃帶方也,凡有帶病者,均可治之,而治帶之黃者,功更奇也。”可見傅氏之立法,方意出奇,配伍嚴密,治療廣泛。

  4.4黑帶傅氏認為,“夫黑帶者,乃火熱之極也”。津液被胃火與命門、膀胱、三焦之火而煎熬,乃成濕熱,濕熱下注,任帶失于固攝,發為帶下。而在闡述黑帶病“火熱之極又不至發狂”的原因時,傅氏以五行的生克制化觀點為依據提出了“全賴腎水肺金無病,其生生不息之氣,潤心濟胃以救之耳”。即腎水無病則能上濟心火,使心火不致獨亢于上;肺金無病,則母強子壯,金水相生,使水足而抑火,故其生生不息之氣,使該病不致發狂。治法“惟以泄火為主”,方用利火湯。方中黃連、山梔、石膏知母大黃一派寒涼之品,清熱瀉火,則火勢迅速掃除,“佐白術以輔土”治水,“茯苓以滲濕,車前子以利水”,“王不留行劉寄奴之利濕甚急”,諸藥合用瀉火除濕,“濕與熱俱無停止之機”,使火熱退,濕自除,下焦呈水火既濟之象,黑帶自消。

  4.5赤帶傅氏斥“世人以赤帶屬心火之誤”,提出病屬肝脾,而且側重肝經。病因肝郁克脾,致肝失收藏,脾失運化,肝血不足而火熾,脾不健運而濕聚,濕從火化,濕熱之氣蘊于帶脈之間,隨血而下陷,發為赤帶。治法須“清肝火而扶脾氣”,方用清肝止淋湯

日期:2010年1月14日 - 來自[經典研習]欄目

倪誠:慢性腰痛非獨治腎

  慢性腰痛是疼痛限于腰部一側或兩側或腰脊正中的一種疾病,多見于腰肌勞損、腰椎間盤突出癥、強直性脊柱炎等,具有持續性、反復性、難治性等特點。中醫治療慢性腰痛歷來以補腎壯骨強腰為主法,有從肝、脾、督脈、帶脈論治者,雖能取得一定療效,但不能通用于所有慢性腰痛患者。筆者認為,在補腎壯骨的同時,綜合運用補中、調肝、溫督、通帶諸法,恢復“筋-肉-督-帶”的協調作用,是提高療效的重要策略。

  腰痛由“筋-肉-督-帶”功能鏈失調導致。一般認為,慢性腰痛病位在腰,與腎、足少陰腎經足太陽膀胱經密切相關,其病性屬虛多邪少,而虛以腎虛為主。近年來,研究者雖認識到肝郁、脾虛、督陽虛寒、帶脈失養在慢性腰痛病機學中的意義,但多是從單方面進行探討,難免有失偏頗。

  腰背之屈伸轉側有賴于肌肉、筋膜的收縮弛張。“筋為剛”,“筋”包括現代醫學的筋膜、韌帶和肌腱。“諸筋者,皆屬于節”,筋附著于骨而聚于關節,是聯結關節、肌肉的組織,故“宗筋主束骨利機關也”。如“筋不能動”,關節的屈伸轉側受阻,則可發為腰痛。“肉為墻”,“肉”包括現代醫學的肌肉、皮下組織。此外,督脈行腰背,貫脊,為“陽脈之海”,其為病表現為“腰脊強痛,不得俯仰”,甚則“脊強反折”,“脊強而厥”。帶脈“橫圍于腰,狀如束帶,所以總約十二經脈及奇經中七脈也”,故“帶之為病,腹滿,腰溶溶若坐水中”。“衡絡之脈令人腰痛,不可以俯仰,仰則恐仆,得之舉重傷腰。”

  慢性腰痛除與腎、足少陰腎經、足太陽膀胱經密切相關外,還涉及“筋-肉-督-帶”功能鏈的多個環節。中醫骨傷科學將腰肌勞損、腰椎間盤突出癥、骶髂關節損傷等歸屬“腰骶部筋傷”也佐證了這一點。即便是像強直性脊柱炎等脊柱退行性病變,“也因脊柱于背部的正中央,中央有椎管容納脊髓、脊椎和椎間盤構成的一種鎖鏈式的柱狀,有神經、神經根、肌肉和韌帶、筋膜、血管等的配合,這些組織結構損傷以及發生病變就會直接或間接引起腰背痛”。這與我們的上述觀點不謀而合。

  調肝血可柔筋脈、通帶脈

  筋的功能依賴肝中氣血的濡養,即“肝生筋”、“肝主筋”之意。肝之氣血充足則筋力強健,故“肝為羆極之本”。若肝之氣血不足,腰府筋脈收縮、弛張失調,即可發為腰痛。“帶脈行于厥陰之分”,若舉重傷腰,瘀血阻滯帶脈,亦令人腰痛,表現為腰脊疼痛連腹,環如帶狀,不可俯仰。

  筆者根據《傷寒論芍藥甘草湯陰陽兩虛之腳攣急,引申用于肝之氣血不足,筋脈縮張失調所致的腰痛。臨證時,將原方中芍藥炙甘草用量調整為白芍30克~60克,炙甘草10克~15克,并加赤芍活血祛瘀,木瓜舒攣止痛。考“腰痛如以帶束引痛,此屬帶脈為病,用辛味橫行而散帶之結,甘味舒緩帶脈之急”(《張氏醫通·諸病門》);又“帶脈瘀血,宜用甲己化土湯”(《血證論》),即芍藥五錢、甘草三錢,以“(甘草)甘入血分而能緩中……得白芍藥則補脾,甲己化土故也”(《神農本草經疏》)而名。臨證時,我們按上法調整芍藥、炙甘草用量,并根據《血證論》原方加減法加入川芎當歸桃仁活血通絡之品,以利于祛除帶脈之瘀血。

  補中氣可壯肌肉、主宗筋、引帶脈

  脾胃不僅主肌肉,還主宗筋,并引帶脈。若脾胃氣虛,肌肉失養而縮張失調可導致腰痛,表現為腰痛墜脹時輕時重,屈伸或勞作受力則加劇,喜溫喜按等。

  根據“虛則補之”、“損則溫之”、“勞者溫之”以及“脾宜升則健”的理論,可選用功善補中升陽的補中益氣湯進行加減。方中黃芪“助氣,壯筋骨,長肉,補血”;人參助黃芪補中益氣;白術“治死肌……和中補氣”,“最利腰臍,腰臍利則水濕之氣不留于腎宮”;甘草補脾益氣以“長肌肉”。四藥相伍,補中益氣而壯肌肉。當歸活血通絡,且“潤筋骨、皮膚”;陳皮理氣調中,可使諸藥補而不滯;為使脾胃之力直達腰腎,可去升麻、柴胡,加川懷牛膝桑寄生獨活千年健;為加強脾胃主宗筋作用,可合芍藥甘草湯;若腰痛重著,“法當去腰臍之濕,則腰痛自除”,可加薏苡仁、白術;帶脈虛寒,陰雨天氣腰部重痛,兼見“腹滿、腰溶溶如坐水中”,治宜溫中健脾,散寒止痛,可合用腎著湯;如久痛不愈,當考慮活血通絡之法,合用桃紅四物湯加減。

  溫通督脈可強腰脊

  “督脈生病治督脈,治在骨上。”因此,治療腎督虛寒之腰脊疼痛不僅要補腎,而且還要著重溫通督脈。葉天士指出:“必辛甘溫補,佐以流行脈絡,務在氣血調和。”其在治療莊姓醫案“督虛背痛脊高突”時用“生毛鹿角片三錢(切片),鹿角霜一錢半,杞子三錢,歸身一錢,生杜仲一錢半,沙苑一錢,茯苓一錢半,青鹽調入三分。”(《臨證指南醫案》)值得注意的是,該方在以枸杞子、當歸身、杜仲、沙苑子補肝腎,強筋骨,茯苓、青鹽引藥人腎的同時,首用鹿角片和鹿角霜。葉天士認為:“鹿性陽,人督脈”;“鹿茸壯督脈之陽,鹿霜通督脈之氣,鹿膠補督脈之血”;“古人每以通絡,兼人奇經”。如督脈虛寒明顯,脊背疼痛牽及腰胯,可用《溫病條辨參茸湯(人參、鹿茸、附子、炒當歸、炒茴香菟絲子、杜仲)加減。

  筆者體會到,治療慢性腰肌勞損等脊柱旁肌肉、筋膜、韌帶病變,常需補中氣與調肝血合用,兼以補腎;而論治腰椎間盤脫出癥、強直性脊柱炎等脊柱本身的病變,則以補腎壯骨、溫通督脈為主,結合補中氣、調肝血,以陽和湯烏頭湯加減常能取得滿意療效。

日期:2010年1月14日 - 來自[臨床討論]欄目
循環ads

崩帶

婦人面色青黃, 肢體消瘦, 心戰腰酸, 時下濁物, 其物黃赤青白黯黑并下, 是帶脈之血, 傷損而成, 故名曰帶證, 古法又分白濁一條, 謂帶下是帶脈為病, 其色污雜, 白濁則是心脾腎三經為病, 其色純白, 而所用之方, 仍相彷佛, 其實同一病也, 皆是帶脈為病, 吾為指明日, 白濁五帶, 所下似血非血, 乃胞中之水也, 此水清則為天癸, 以濟經血, 前論詳矣, 此水濁則為白濁, 為五帶, 水濁而血因以濁矣, 蓋帶脈下系胞宮, 中束人, 身居身之中央, 屬于脾經, 脾經土氣沖和, 則帶脈寧潔, 而胞中之水清和, 是以行經三日后, 即有胞水, 黃明如金, 是腎中天癸之水, 得帶脈脾土之制, 而見黃潤之色, 乃種子之的候, 無病之月信也, 若脾土失其沖和, 不能制水, 帶脈受傷, 注于胞中, 因發帶證, 白濁污雜, 治宜和脾以利水, 治脾即是治帶, 治帶即治水也, 觀腎著湯, 用白朮治腰痛, 如帶五千錢者, 腎著名湯, 明言是腎中水邪, 著于帶脈, 故從脾治之, 以土治水, 而帶脈自愈矣, 即此可知女子帶證, 是水不清, 濁證仍是水不清, 不必強分, 總以和脾利水為主, 胃泠湯主之, 挾熱者去桂枝, 加黃芩黃連黃柏, 夾寒者, 加細辛吳萸, 夫脾土郁蒸, 濕氣腐化, 變生五帶, 赤白汗濁, 理脾解郁, 宜逍遙散, 加防已木通主之, 熱加丹皮梔子黃柏, 寒加臺烏藥艾葉砂仁, 以上所論雖未盡帶濁之治, 然已得法門, 學者推而廣之, 遇熱證則硝黃甘遂, 未必非宜, 遇寒證則參朮?附, 尤所必用, 以及寒熱錯雜, 皆可隨證制方, 有紙筆不能盡傳者, 在醫師之自悟也。

崩漏者, 非經期下血之謂也, 少者名曰漏下, 多則名為血崩, 行經而去血過多, 如水之流不能止者, 亦是血崩, 古名崩中, 謂血乃中州脾土所統攝, 脾不攝血, 是以崩潰, 名日崩中, 示人治崩, 必治中州也, 月經名日信水, 以五行惟土主信, 土旺則月水有信, 土虛則失信而漏下, 甚則崩中矣, 治法總以治脾為主, 或勞倦傷脾, 或思盧饑飽傷脾, 脾虛不攝, 宜用歸脾湯, 加艾葉阿膠灶心土, 大虛者, 宜十全大補湯, 加阿膠續斷升麻炮姜棗仁山萸肉, 再用魚肚鹿角霜蓮米姜鹽燉食, 以調養之, 黃?糯米當歸煎服, 亦大補氣血, 六君子養榮湯, 炙甘草湯, 皆脾經補益之藥, 可以加減用之, 凡是崩中, 此為正治, 又有治肝以治脾之賊者, 肝經怒火妄動, 木郁克土, 火擾而血不寧, 其人善怒頭痛, 口若目眩, ?腹脹滿, 六脈弦數, 與脾經虛寒之證, 顯有不同, 宜歸脾湯, 加丹皮梔子柴胡白芍麥冬五味子, 補脾土, 清肝火, 兩面俱到, 或用丹梔逍遙散, 加牡蠣阿膠蒲黃

謹按, 帶漏雖是水病, 而亦有夾瘀血者, 以血阻氣滯, 因生帶濁, 小調經湯, 隨寒熱加減治之, 崩中雖是血病, 而實則因氣虛也, 氣下陷, 則水隨而瀉, 水為血之倡, 氣行則水行, 水行則血行, 宜服補氣之藥, 以升其水, 水升則血升矣, 補中益氣治之。

合崩帶觀之, 一是水病, 一是血病, 女子男子, 皆有血與水之病, 宜通觀之。

 

日期:2008年5月22日 - 來自[卷四]欄目

產后肉線出七十四


 

  婦人有產后水道中出肉線一條,長二、三尺,動之則疼痛欲絕,人以為胞胎之下墜也,誰知是帶脈之虛脫乎!夫帶脈束于任督之間,任脈前而督脈后,二脈有力,則帶脈堅牢;二脈無力,則帶脈崩墜。產后亡血過多,無血以養任督,而帶脈崩墜,力難升舉,故隨溺而隨下也。帶脈下垂,每每作痛於腰臍之間,況下墜者而出於產門之外,其失於關鍵也更甚,安得不疼痛欲絕乎!方用兩收湯

  人參(一兩)      白術(二兩,土炒

  川芎(三錢,酒洗)   九蒸熟地(二兩)

  山藥(一兩,炒)    山萸(四錢,蒸)

  芡實(五錢,炒)    扁豆(五錢,炒)

  巴戟(三錢,鹽水浸)  杜仲(五錢,炒黑)

  白果(十枚,搗碎)

  水煎。服一劑而收半,二劑而全收矣。此方補任督而仍補腰臍者,蓋以任督連於腰臍也。補任督而不補腰臍,則任督無助,而帶脈何以升舉?惟兩補之,則任督得腰臍之助,帶脈亦得任督之力而收矣。

  {此方凡腎虛腰痛遺尿皆可治,甚勿輕忽。}
 
 

日期:2006年12月14日 - 來自[產后]欄目
循環ads

白帶下 一

  夫帶下俱是濕癥。而以“帶”名者,因帶脈不能約束而有此病,故以名之。蓋帶脈通於任、督,任、督病而帶脈始病。帶脈者,所以約束胞胎之系也。帶脈無力,則難以提系,必然胎胞不固,故曰帶弱則胎易墜,帶傷則胎不牢。然而帶脈之傷,非獨跌閃挫氣已也,或行房而放縱,或飲酒而顛狂,雖無疼痛之苦,而有暗耗之害,則氣不能化經水,而反變為帶病矣。故病帶著,惟尼僧,寡婦,出嫁之女多有之,而在室女則少也。況加以脾氣之虛,肝氣之郁,濕氣之侵,熱氣之逼,安得不成帶下之病哉!故婦人有終年累月下流白物,如涕如唾,不能禁止,甚則臭穢者,所謂白帶也。夫白帶乃濕盛而火衰,肝郁而氣弱,則脾土受傷,濕土之氣下陷,是以脾精不守,不能化榮血以為經水,反變成白滑之物,由陰門直下,欲自禁而不可得也。治法宜大補脾胃之氣,稍佐以舒肝之品,使風木不閉塞於地中,則地氣自升騰於天上,脾氣健而濕氣消,自無白帶之患矣。方用完帶湯。

  白術(一兩,土炒)   山藥(一兩,炒)  

  人參(二錢)      白芍(五錢,炒)  

  車前子(三錢,酒炒)  蒼術(三錢,制)

  甘草(一錢)      陳皮(五分)    

  黑芥穗(五分)     柴胡(六分)

  水煎服。二劑輕,四劑止,六劑則白帶全愈。此方脾、胃、肝三經同治之法,寓補於散之中,寄消於升之內,開提肝木之氣,則肝血不燥,何至下克脾土;補益脾土之元,則脾氣不濕,何難分消水氣。至於補脾而兼以補胃者,由里以及表也。脾非胃氣之強,則脾之弱不能旺,是補胃正所以補脾耳。

日期:2006年12月13日 - 來自[帶下]欄目
共 3 頁,當前第 1 頁 9 1 2 3 :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跟國醫大師程莘農學習經絡辨證
第三腰椎橫突綜合征
從筋膜的角度看 “ 腰痛 ”
治腰疼痛 2—4劑痊愈,永不復發
頰針醫案 | 腰部軟組織損傷的頰針治療
整天坐著,為何還會腰肌勞損?以后還能正常活動嗎?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建宁县| 乐亭县| 德化县| 富源县| 西城区| 五原县| 井陉县| 田阳县| 桐庐县| 吕梁市| 潍坊市| 曲麻莱县| 云龙县| 德化县| 信丰县| 钟山县| 夏邑县| 丰城市| 临湘市| 平远县| 宝鸡市| 墨竹工卡县| 杭锦后旗| 沭阳县| 永修县| 荥阳市| 长乐市| 弋阳县| 冕宁县| 广水市| 宜春市| 台南市| 伊吾县| 左权县| 四川省| 永顺县| 宜黄县| 屏山县| 临颍县| 通榆县| 温宿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