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續上一章,接著從第6~11章講起,我們繼續領讀《蘇菲的世界》。
你相信命運嗎?
命運這個詞,在很多人的觀念中都出現過。關于這個世界的本源是什么,古希臘哲學家們已經經歷了幾代人艱苦的思索并卓有成效。但問題是,在當時的技術水平下,理解了所謂的原子論對于解釋人的生老病死、人生乃至社會的發展規律并沒有什么幫助。
那時候,人們肯定和現代人一樣困惑,為什么我這么努力卻還沒有賺到錢,而隔壁的老王出門瞎逛逛就能掙到一個發財的機會?為什么同樣是行善積德而有的人健壯如牛而有的人疫病纏身?到底是什么影響了歷史的進程,是偉人的功績還是某種無形的力量在操縱?或者更進一步說,人到底有沒有自由意志?人生的軌跡到底是你自己主宰的結果還是某種無形力量甚至是神靈操縱的結果?
諸如這些小到個人人生發展,大到社會、民族歷史發展的大問題,從古至今,人們都有著相同的困惑。這就產生了“命運觀”。
古代希臘人相信人們可以透過由太陽神阿波羅操縱的戴爾菲(Delphi)神論知道自己的命運。阿波羅定期透過他的女祭司琵西雅向世人發出公告。
人們如果有問題請教神論,那么他們來到戴爾菲后,必須將他們的問題呈現給負責神論的祭司,再由祭司將問題轉達給琵西雅。而琵西雅的回答往往含糊不清、模棱兩可,因此必須由祭司加以解釋。人們就這樣獲得了阿波羅智慧的恩賜,并相信他無所不知,甚至可以預見未來。 當時,有許多國家元首要等到求教于戴爾菲的神諭后,才敢打仗或采取一些決定性的步驟。從命運觀衍生開來的祭祀、典禮等事務在古代生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與此同時,以希波克拉底所代表的醫學流派倡導自然、保持身心和諧的醫學與保健觀念也在人群中流傳開來。
第七章《蘇格拉底》。盡管人民還在蒙昧之中,但總有一批智者率先覺醒起來,蘇格拉底(公元前469-前399)就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他憑借自己淵博的智慧與學識在那個時代被人們稱作僅次于神的人物,這一點在雅典城邦可謂婦孺皆知??墒翘K格拉底自己卻說,他是個無知的人。最博學的人卻宣稱自己最無知,這難道不是在打大家的臉嗎?在解釋這一點之前,我們先看看蘇格拉底所生活的時代背景。
他生活的時代,古希臘哲學已經出現了巨大的分歧。自然派哲學家們整日爭論不休,卻誰也給不出對于自然本源的合理解釋。而城邦的興起,統治者們迫切需要為現實的政治生活提供一種切實有效的理論支持。
于是詭辯學家出現,他們有點類似中國春秋時期的各種學派士子,走南闖北,用自己的理論游說君主或統治階層。這一批詭辯學家不同于自然派哲學家,他們不大關心自然的本源問題,而更多地會思考個人本身與每個人在社會的地位及關系影響。他們不愿探究自然也就罷了,他們還不相信鬼神,被人稱作“不可知論者”,甚至,他們認為世界上沒有絕對的真理,人的認知完全取決于他們的環境,后來的研究者稱呼他們的哲學思想為虛無主義。他們各執一詞,誰也說服不了誰,彼此和自然派哲學家一樣,陷入了更大的理論分歧與爭執。
在此背景下,蘇格拉底及他的學派的出場正式為這場爭吵畫上了句號。蘇格拉底及其弟子柏拉圖、徒孫亞里士多德的出現,意味著古典派哲學家正式登上古希臘哲學的舞臺,自然派哲學家從此謝幕。同時,古希臘的文化中心也隨之轉移到雅典。
蘇格拉底是個怪老頭,他喜歡沒事就去雅典城里溜達,借著假裝無知的方式,向他所遇見的人們發問。他提問的方法叫做產婆術,經過他的引導(逼問),最終人們不得不承認自己思想上的弱點,獲得真理??墒?,幾乎沒有人會愿意在大街上被人盤問、當眾指出缺陷,就算是人人都像蘇格拉底一樣愛智慧愛真理,可是難道大家都不要面子嗎?由于他的做法實在不討人喜歡,最終激起眾怒,被雅典人民一起投票,找了個理由說他不敬神,把他送上絞刑架絞死了。本來他有機會求情免除,可是蘇格拉底還是毅然選擇接受絞刑,用自己的生命踐行哲學家的使命:愛智慧。最聰明的人是明白自己無知的人,真正的知識來自于自己的內心,而不是得到別人的傳授。這是他留給后世的箴言。
一個老師最厲害之處不是在于他的思想,而是他的學生。蘇格拉底是幸運的。雖然他被雅典人投票絞死了,但是他的學生們把他的思想記錄下來并發揚光大。這些學生中的扛把子就是柏拉圖。
第九章:柏拉圖(公元前427-前347),和他的老師一生從未著書立說不同,這哥們特別愛寫書。他的一生分成兩個階段,差不多40歲以前,他瘋狂寫書贊揚他的老師蘇格拉底,甘當蘇格拉底的忠實腦殘粉。我們后世對蘇格拉底全部的了解都來源于柏拉圖。40歲以后,他開始建立自己的哲學體系,后來老蘇同志一不小心犧牲了,他開始瘋狂寫書輸出自己的見解。
他最核心的觀點是理型論。通過理型論,他希望把對自然和人性的解釋統一在一起。在上一篇文章,我們提到了德謨克里特斯,他說過自然的最小構成單位是原子。但是問題是,這個理論沒法解釋兩個問題:
其一,為什么這些原子可以毫無偏差地組合起來,構成一些事物?
其二,他們在排列組合時是如何照顧到事物之間的共性與差異性的?比如說,同樣是組合成馬的原子,為何還可以組合成雞、組合成魚?
而柏拉圖提出理型論解釋說,在物質世界的背后,必定有一個實在(即理型的世界)存在,其中包含存在于自然界各種現象背后、永恒不變的模式(模型)。比如說,你能造房子,是因為在你提前在大腦中構建好了房子的模型,所以你才能完好的造出房子。同樣的,自然應該也是如此,在把原子排列組合之前,一定有一個理型的世界已經安排好了世間萬物的“模型”。說的通俗點,我們的萬事萬物就是那個理型世界的復制品,大多數時候還只是個粗糙的復制品。這是不是很像科幻作品中的平行時空?其實,后世的許多科幻作品必然接受過柏拉圖的理論的啟發。
如果理解了這一點,那么有人肯定會問,既然如此,我們直接認識理型世界不就好了?真理措手可得。問題偏偏就在這里。感官世界是不真實的,是變化的,我們怎么能輕易地看到理型世界的真理呢?
柏拉圖解釋說,遵循自己的靈魂。人是一種具有雙重性質的生物。我們的身體是流動的,以身體為基礎的感官是不可靠的。但我們同時也有一個不朽的靈魂,而這個靈魂則是理性的天下。由于靈魂不是物質,因此可以探索理型的世界。換言之,我們不能相信所看即所得,我們對于那些不斷改變的事物不可能會有真正的認識。我們真正能認識的,只有那些我們可以運用理智、透過靈魂來了解的事物。在柏拉圖所推崇的理智的思考方式中首推數學,因為數學是確定性的,不像文字、藝術等過分依賴感
柏拉圖進一步由此推演政治。人體由三部分構成,分別是頭、胸、腹。人的靈魂也相對的具有三種能力?!袄硇浴睂儆陬^部的能力,“意志”屬于胸部,“欲望”則屬于腹部。這些能力各自有其理想,也就是“美德”。理性追求智慧,意志追求勇氣,欲望則必須加以遏阻,以做到“自制”。唯有人體的這三部分協調運作時,個人才會達到“和諧”或“美德”的境界。在學校時,兒童首先必須學習如何克制自己的欲望,而后再培養自己的勇氣,最后運用理性來達到智慧。 在柏拉圖的構想中,一個國家應該像人體一般,由三個部分組成。就像人有頭、胸、腹一般,一個國家也應該有統治者、戰士與工匠(如農夫)。只有這三部分各司其職,各謀其政,國家才能安定和諧。這些思考都記錄在他的經典著作《理想國》,那可謂是他對理想政治生活的暢想。
第十一章《亞里士多德》:柏拉圖的理型世界太過完美,以至于很多人都覺得和他們的經驗相悖逆了,可是也沒有人提出比較完美的駁論。終于,亞里斯多德(公元前384-前322)站出來了。他是希臘最后一位哲學家,也是歐洲第一位生物學家。他是柏拉圖的學生,也是著名的亞歷山大大帝的老師。和他的老師一樣,他也是個寫書狂魔。根據古籍記載,亞里士多德寫了一百七十本書,其中只有四十七本保存至今??吹竭@里,歐美的中小學生可能和中國的孩子一樣忍不住笑出豬叫。
且看他怎么反駁柏拉圖,柏拉圖不是認為在現實之上還有一個觀念的完美的“理型世界”嗎?比如,先有“雞”的觀念,才有了雞,生物學上的雞是對理型“雞”的模仿與復制。而亞里士多德認為我們的理性在感官經驗到各種事物之前是完全真空的,我們對于自己感官未曾經驗過的事物就不可能有意識,因此人沒有天生的“觀念”。比如我們認識這一只雞,是因為我們看了大量的動物,把它們的特征進行分類整理,發現有一類類似“雞”的動物和其他動物不一樣,同時進而發現了“雞”的一些共同性特征,把這些特征概括起來,人就知道了把什么樣的動物叫做“雞”。豬、牛、羊、馬等等,我們命名的萬事萬物概莫例外。
這是思想上的一大轉變。在柏拉圖的理論中,所見不意味著所得,感覺感官世界是不可靠的,在感覺之外存在著一個最高級層次的“理型世界”。柏拉圖認為,我們在現實世界中看到的一切事物純粹只是更高層次的概念世界(以及靈魂)中那些事物的影子。亞里士多德的主張正好相反。他認為,人類靈魂中存在的事物純粹只是自然事物的影子。所見即所得,自然就是真實的世界。亞里士多德甚至批評自己的老師,柏拉圖是陷入了一個神話世界的圖像中不能自拔,在這個世界中人類的想象與真實世界混淆不清。他相信自然界的每一件事物都有其目的,即存在目的因。
那么肯定有人會問,如果一個畫家,看到一塊石頭就想到了馬,進而把他雕刻成馬的形態,那么難道可以說感官世界是真實的嗎?這難道不是觀念指導的結果嗎?這個問題難不住亞里士多德。他說這恰恰是證明自然就是真實的世界。自然界的每一種變化,都是物質從“潛能”轉變為“實現”的結果。一件事物的“形式”不但說明了這件事物的潛能,也說明了它的極限。雖然你看著它是一塊石頭,但是它也具備變化成其他形式的可能,你可以把這塊石頭變成石馬,但你沒法把他變成一匹活生生的馬。而這恰恰說明,柏拉圖的觀點是有誤的。
亞里士多德的觀點有很多,書中還有介紹,但是總的來說,如果說,柏拉圖是個唯心主義者,那么他的學生亞里士多德則是不折不扣的唯物主義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