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茫茫青銅之路

公元前1600年,位于今天河南洛陽偃師二里頭的夏都城斟鄩被一個年輕的王朝——商所攻破。

夏王朝最后一個國君桀沒能守住先祖大禹、啟留給他的江山,鳴條之戰被商湯擊潰,隨后帶著僅存的一點士兵逃往南巢。

從此,夏王朝被這個年輕的王朝所取代。

3000多年后,人們在今天夏都斟鄩、今偃師二里頭考古遺址發現了幾件青銅酒器,它們也許親歷了商滅夏的戰爭,那陳舊的銅銹似乎在向世人訴說它們所經歷的風雨飄搖。

出土于偃師二里頭的青銅爵與青銅鼎。

用今天的眼光來看,這是幾件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青銅酒具,外表甚至連一些基本的花紋都不具備。但是在3000多年前,這是只有王族貴族身份的人才可以擁有的。透過這幾件青銅酒具,我們或許可以遙想到當年夏桀在王室貴族們的簇擁中醉生夢死。

還有一點是更值得我們確信的,那個年代一定有更為精致、大氣的青銅器,只是它們要么毀于戰亂和變遷,在歷史的塵煙中灰飛煙滅,要么被商族人重新熔鑄,成為耳目一新的青銅器,展現商王朝的嶄新氣象。

這僅存的幾件夏代晚期青銅器成為中國青銅器的萌芽。

商,是一個可以和青銅時代劃上等號的時代。因為青銅器貫穿整個商代500多年歷程,直到春秋戰國、秦漢時期,歷史開始向鐵器時代過渡。

按照許多歷史資料記載,商族人的始祖契曾經協助夏王朝的先祖大禹治理河水。

商王朝取代夏王朝統治中原,勢必要拿出更為卓越的成就,方能取代一代英明領袖大禹在人們心目中難以撼動的地位。

而商王朝也的確做到了。

今天,在湖北有個名為大冶的城市, 那是一座遠近聞名的采銅遺址。考古學家們已經確信,早在商代前期,人們已經在這里從事大規模采銅工作,并特意在這附近建立了一座城池,即今天我們所知曉的盤龍城商代遺址。

出土于盤龍城考古遺址的青銅酒器

源源不斷的銅礦石從銅綠山挖出來后,經過“銅路”被運到千里之外的商代都城。

在那里,它們將得到充分的利用——被鑄造成精美的青銅器。

目前,除了大冶外,還有江西瑞昌、安徽銅陵可以被確定為是那個時期銅礦材料產地。

出土于鄭州的商鼎,原物高一米,是商代早期青銅器中最大的一件。

這件出土于商王朝早期都城鄭州的方形巨鼎被稱為商鼎,

這件方鼎用銅量超過一百公斤,不僅顯示那時候商王朝已經掌握了強大的工業制造能力,也彰顯了商王對這種最重要的礦產資源的獨特占有。

然而好景不長,商王朝的創立者在設計王位的傳承模式時埋下了一個禍根。他們采用的是雙重傳承模式:父傳子和兄傳弟。

也就是說一個商王死去后,究竟由誰來繼承王位是不確定的,有可能是他的兒子,但是也有可能是他弟弟。

如果他的兒子幼小,由他弟弟繼位。那么將來他弟弟死后,王位又該交給誰呢?

這很容易出現叔侄之間、堂兄弟之間為爭奪王位而爭斗。

很快,商王朝因為這種制度本身的缺陷而告別了短暫的興盛,開始因為傳位混亂而逐漸衰落,頻繁的內部斗爭使得商王朝連續幾次遷都。

四周的方國也不再去朝拜納貢。

與此同時,商王朝所掌握的青銅鑄造技術及其他文化技術開始隨著王朝的四處遷移以及人口遷徙不斷對外輸出。

今天,我們在商代中期時期都城考古遺址發現的青銅器沒多少,相反商王朝四周的方國,比如江西新干大洋洲、湖南寧鄉縣、陜西城固、四川三星堆等地,發現了各式各樣的青銅器,有的青銅器可以明顯地看到商王朝核心區域器物的特征,工藝精湛、想象力豐富。

出土于江西新干大洋洲的青銅方鼎,與出土于鄭州的商鼎具有異曲同工之妙。

出土于陜西城固的商代中期青銅酒器

出土于山西平陸的青銅方鼎,同樣和鄭州出土商鼎造型非常相似

出土于安徽地區,據說是商代時期虎方部落的青銅尊,今被譽為國家博物館十大青銅國寶之一。

難道商王朝將會在這樣的蹉跎中慢慢衰亡嗎?答案是否定的。

公元前1300年,商王朝第20代商王盤庚在奄地(即今天山東曲阜)發表了動員商王朝的貴族、百姓遷都到殷的演說,儒家經典作品《尚書》中專門有《盤庚》三篇對此進行了記載。

一場商王朝史上最為重要的遷徙開始了。

他們此行遷徙的目的地—殷,就是今黃河以北的安陽,這里既靠近中原腹地便于掌控天下,又可以躲避水患,而且周圍擁有豐富的礦產資源,氣候與土壤非常適合勞動生產。

盤庚率領商族人來到這里后,歷經九世之亂的商王朝開始恢復元氣。

然而,強勢的盤庚,并未改變王位的傳承模式。

他死之后,王位是由他的兩個弟弟小辛、小乙先后繼承。

后來小乙毅然把王位交給了兒子——子昭。

或許小乙傳位給子昭,不僅是出于私心,更是看到子昭所具備的雄才大略。

子昭即我們所熟知的武丁。在他繼位后,大膽啟用出身奴隸的付悅,同時重用甘盤、望乘、師般等文武大臣,五十九年在位時間,武丁讓商帝國綻放出最矯健的姿態。

武丁所開創的盛世,我們或許從幾件青銅器上可以窺得全貌。

1976年,在殷墟考古遺址內,發掘出一座古墓遺址——武丁愛妃婦好的大墓。

在這個遺址內,總共出土了468件青銅器,幾乎件件都是精品。

這其中,有不少被譽為國寶級文物,比如婦好鸮尊、婦好三聯甗、婦好方斝等,這些精美的文物或許飽含了武丁對她最濃厚的愛意。

出土于婦好墓的婦好三聯甗

出土于婦好墓的婦好鸮尊

出土于婦好墓的婦好方斝

但是,婦好墓這些青銅器似乎還不能見證商代青銅文化的最高峰。

強勢的武丁,同樣沒有改變曾經令商王朝陷入衰落的傳位模式。

武丁死后,兩個兒子祖庚、祖甲先后繼承王位。

勤奮一生的武丁為后世留下了豐厚的基業,這其中就包括充沛的銅礦資源。祖庚、祖甲又是非常孝順之人,于是,一尊震古爍今的巨鼎橫空出世。

司母戊鼎

這尊為祭祀他們母親戊而特意鑄造的巨鼎重達800多公斤,彰顯了商王朝雄厚的國力。據考古人員分析,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鑄造這尊司母戊鼎需要熔煉1噸多青銅,至少需要200人同時操作。這宏大的鑄造場景,展現了商王朝發達的科技文明。

1923年,在離殷都大約100公里的新鄉輝縣出土了另外一件氣勢磅礴的圓鼎。按照商王朝區域劃分,那里屬于王畿區域。因此那里居住的應當是和商王朝非常密切的族群。

子龍鼎

在鼎的內壁銘刻有“子龍”二字,或許也可以印證這點。

子是商王種族的姓氏。“子龍”在這里,極有可能是個人名,他也許是商王的叔伯、兄弟。

后來這尊子龍鼎被日本侵略者掠奪,輾轉日本多位收藏家,直到2006年,方才回到國內。

子龍鼎的重現與回歸,使得它被譽為迄今為止出土最大、最重的圓鼎。

今天,北至今遼寧省、南至湖南、西抵陜西、東到山東半島,都有商代青銅器的發現,某些地區或許并未在商王朝的直接統治下,但是商文化卻對那里造成了巨大影響。

威嚴的獸面、清晰的云雷紋、蒼勁有力的龍紋,以及繁復多變的蟬紋、鸮紋,這些都在詮釋著商人那天馬行空的想象力。

公元前1046年1月26日(來自夏商周斷代工程觀點),寒風中也許還夾雜著紛飛雪花,一片肅殺籠罩著牧野大地,一場血雨腥風的戰爭開始了。

交戰雙方,一方是商王子受臨時拼湊的一支軍隊,另一方則是周人軍隊,崛起于中原西側的周族人,以周武王姬發為首領,輔助他的人有姜尚、散宜生、南宮適等。

關于這場戰爭,歷史眾說紛紜,有的說法認為商王子受作惡多端,周武王響應天下號召討伐他,因此這場牧野大戰是一場正義之戰,就連子受臨時召集的幾萬奴隸也紛紛倒戈,加快了商王朝滅亡,子受死后,周人追謚他為“紂王”,在《周公謚法》中,紂是這樣解釋的:殘義損害曰紂

也有認為子受并不是大家所想的那么壞,只是他統治期間,過度使用民力,窮兵黷武,激化了社會矛盾。早有圖謀中原之心的周族人抓住這矛盾,趁著商王朝軍隊主力討伐東夷未歸,中原地區防務空虛,順勢滅了商王朝。

無論哪種說法是歷史真相。有另一個歷史記載也需要在這里提及一下。

商族人的始祖契、周族人的始祖后稷當年曾經一起協助大禹治水,并肩對抗自然災害。如今,時隔幾個世紀,兩人的后代卻如此劍拔弩張。

歷史就是這么令人不勝唏噓。

在今天殷墟宗廟遺址西北側,是商王王陵遺址,自盤庚遷殷后的八代十二王均埋葬于此,然而三千年后當考古人員打開這片沉睡的土地,卻只發現90多件青銅器。要知道,婦好墓作為商王妃子的墓葬尚且出土了480多件青銅器。那么理應屬于商王墓葬的大量青銅器以及其他陪葬品去哪了?一個說法是周武王攻陷殷都后,周軍對商王的墓葬進行了破壞性挖掘。而我們所看到的司母戊鼎等僅存的青銅器躲過了周人此次破壞。

商之后,歷史的車輪邁入了漫長的周朝。

關于牧野大戰,考古學家之所以非常確定地肯定它的存在,而且精確到年月日,原因就在于一件名為利簋的青銅器底部,清楚地鐫刻著這樣的銘文:

武王征商,唯甲子朝,歲鼎,克昏夙有商,辛未,王在闌師,賜有事利金,用作檀公寶尊彝。

通過“甲子”、“辛未”這些描述時間的詞匯,歷史學家、考古學家、天文學家基本確認了牧野大戰的時間。

在青銅器上加上銘文,用以紀念大事件,自西周開始成為一種習慣。這種銘刻在青銅器上的文字,也被我們稱為金文。研究金文學問,被后世稱為金石之學。

自西周王朝起,在許多青銅器中,我們都能看到長篇銘文。比如大克鼎、毛公鼎等。

毛公鼎

大克鼎

不過,西周的青銅工藝并未停留在商朝的技術層面,它也逐漸展現出自己的藝術特色。

周公旦

西周建立初年,周武王的弟弟、一代賢臣周公旦頒布了《酒誥》,大致意思就是號召全國禁酒。這位周王朝杰出的政治家認為,導致商王朝滅亡,跟商人濫飲有很大關聯,因此下令嚴格控制飲酒。只有正式祭祀先祖時候可以略微飲用一些。

因此,周王朝的酒器并沒有看到什么特色,相反一系列青銅食器開始大放異彩。

比如簠、盨、豆、敦、等。

大約公元前976年,周王朝傳奇君主周穆王粉墨登場了。

這位極富浪漫主義色彩、喜好壯游四海的君王乘坐他那由好幾批駿馬牽引的寶車,游遍了大江南北。禁酒令似乎也沒那么嚴厲了,形態各異的青銅酒器仿佛在告訴世人周人的酒文化并不比商人差。

下圖為西周時期形態各異的青銅酒器

犧觥

日己觥

魚形尊

公元前771年,周幽王為了博得美人笑,居然烽火戲諸侯,導致西北犬戎突擊周王朝都城。昏聵的周幽王被殺,周平王在秦襄公的護送下,遷都到洛陽。

東周王朝開始了。

眾所周知,東周分為春秋與戰國兩個階段。

春秋之名取自于孔子整理的儒家經典六經之一《春秋經》,講述的是公元前770年平王東遷后到公元前476年這段歷史。

而戰國之名則取自于西漢劉向所編注的《戰國策》,記載公元前四世紀中葉至公元前221年秦滅六國期間所發生的歷史

此時,周天子的勢力日漸衰弱,各諸侯國逐漸強大,周天子對各諸侯的控制能力日漸降低,這一狀況從青銅器的狀態上也能看到些許分曉。

我們先來看周天子王畿所在地今洛陽區域內出土的青銅器。

上面這兩件青銅器出土于洛陽。雖然青銅器的造型和姿態已經較西周有了明顯進步,甚至還出現了鎏金技術,但是青銅器體量都非常小,沒有出現西周時候大克鼎、毛公鼎那樣的重器。

秦公鼎,高47厘米

咱們再看位于西北地區的秦國出土的秦公鼎,其造型已經非常大氣磅礴,盡管那時候秦襄公剛剛從犬戎手中奪回被占據的土地,秦國才初步建立,還比較落后。

再來看一下春秋五霸之一晉國的青銅器。

這是選取的最具代表性的兩件青銅器:

這一件精巧的青銅廂式六輪車,名為刖人守囿車。一個成年人的手掌可將它輕松托起。器物上裝飾有猴、虎、鳥等20多個動物形象,采用了陰線雕刻、淺浮雕、高浮雕、圓雕、透雕等多種技法。小車輪被兩只頑皮的伏虎抱在腹中。車廂頂蓋仍可以開啟,頂蓋開合時,車頂安裝在固定軸上的四只刻畫入微的小鳥便會在重力的作用下自由轉動,全車可轉動部位多達15處。

蟠蛇紋鏤空鼎,這是所有鼎類青銅器中造型最特殊的一個,鼎的腹部有內外兩層,外層是在鼎頸和底之間附加的,為兩周鏤空蟠蛇紋,表現為頭高昂、身體卷纏似游動的群蛇形象。這是極為罕見的造型。

不過強大到頂峰的晉國最終被分為韓魏趙三個諸侯國,史稱三家分晉

再看一下位于山東半島的齊魯兩國。

齊國的創始人是協助周文王伐商有功的姜子牙,魯國的創始人則是周武王弟弟周公旦的兒子。兩國國家都同周天子關系密切。而且一度成為當時數一數二的強國,比如齊桓公曾經在葵丘會盟上代替周天子號令天下,而魯國是整個周王朝禮制保存最多的諸侯國。

因此,齊魯二國也出土了不少文物精品。

齊國出土的齊侯盂

魯國出土的魯大司徒簠,青銅食器

再看位于今華北地區的燕國、中山國。

燕國也是姬姓諸侯國,創始人為周武王的兄弟召公奭,地處今北京一帶,因此北京也曾經得名燕京。北京的許多考古遺址出土了不少燕國時期青銅器。比如這件最具代表性的金銀錯銅絲網套壺,銅絲網套是由卷曲的龍和梅花釘交錯套扣而成,非常別致。

中山國其實是一個華夏化的戎狄民族,其出土的這件四龍四鳳方案,顯示出其不俗的創造力。這件青銅方案已經汲取了不少建筑斗拱的特點。

接下來,再看盤踞在中原地區各諸侯的青銅文化。

傳說武王建立周朝后,為了獲得各方勢力支持,封原來商王朝后人到宋國(今河南商丘一帶)、封原來夏王朝后人到杞國(今河南開封)、封炎帝后人到許國(今天河南許昌一帶)、封舜帝后人到陳國(今河南、商丘交界)。不過這些國家實力普遍弱小,長期作為大國之間博弈的籌碼。

然而位于今河南鄭州一帶的鄭國,卻一度成為春秋初年的霸主,在鄭國的都城新鄭出土了一件名為蓮鶴方壺的青銅酒器。那種昂揚的氣勢和斗志,彰顯了鄭國“千乘之國”的盛大氣象。

這件出土于鄭國首都新鄭的蓮鶴方壺,或許可以令人遙想當年鄭國的恢弘氣勢。

蓮鶴方壺

再向南,則是整個東周時期最為重要的一個霸主楚國

這個由殷商故民被迫遷居艱苦的荊楚之地而創建的諸侯國,在長江流域創建了卓越的文明,甚至可以跟黃河流域的文明相媲美。其中青銅器的藝術造詣,堪稱是中國青銅時代的最高峰。

前文提及過,位于今天湖北大冶地區的銅綠山,是重要的銅礦產區。西周王朝建立后,周武王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派自己的幾個姬姓兄弟和開國大將軍南宮適占據長江中下游地區,以確保銅礦供應。這些姬姓周人建立的一系列諸侯國被稱為“漢陽諸姬”。而南宮適則是另一個封國曾國的創始人。

楚國在荊楚地區崛起后,將這些姬姓諸侯和曾國一起兼并了,包括他們掌握的銅礦資源和青銅器制作技藝。因此楚國人在青銅文化領域取得如此驚人成就不足為奇。

出土于楚國的王子午鼎,表面由華麗的紋飾組成

這套曾侯乙編鐘是出土于被楚國兼并的曾國,由65個銅鐘組成,堪稱是中國青銅鑄造工藝與音律學的完美契合。

同樣出土于曾國的這件曾侯乙尊盤,是由無數紋飾層疊在一起,將透雕工藝發揮的淋漓盡致,堪稱是整個青銅時代最為復雜的青銅器。

沿著長江向東去,其中下游是兩個著名的諸侯國:吳國與越國。

吳國的先祖是姬發的先輩泰伯。

當年泰伯看到父親古公亶父希望三弟季歷的兒子、天資聰慧的姬昌繼位,于是和二弟仲雍一起來到江南一帶,并統領當地土族人創建了吳國。

長期以來吳國一直是處于落后狀態,直到遙遠的北方大國晉國為了對付另一個霸主楚國,特意采取遠交近攻的策略,向吳國輸入了大量先進的中原文化,以希望吳國在南方牽制楚國。

于是,尚武、彪悍、具有強烈進取心的吳國人在融合了中原文化后,開始爆發,成為稱霸長江下游的強國。掌握了青銅文化的吳國人,將青銅兵器文化發揮的淋漓盡致。

唐詩中有一句:男兒何不挎吳鉤。指的就是吳國人的勇猛與好戰。

在眾多吳國人創作的青銅器中,一件吳王夫差曾經使用過的兵器讓人印象深刻。

吳王夫差矛

這件夫差矛制作非常精巧,表面精美的紋飾也向人展示了吳國卓越的鑄造技術,傳說吳國曾經走出不少鑄劍師,比如干將莫邪。

同樣地,楚國為了牽制吳國,也在暗中扶持吳國的近鄰越國。于是,綿延上百年的吳越爭霸開始了,更確切的說這場爭霸的背后更像是晉楚兩國的暗斗。

越國與前面提到的杞國一樣,也是夏王朝的后裔所創建的諸侯國。

讓我們見證一件越國人鑄造的更為著名的青銅兵器:越王劍,傳說著名的鑄劍師歐冶子就是越國人。

越王勾踐劍

除了令人膽寒的青銅兵器外,吳越兩地也出土了不少精彩紛呈的青銅器,顯示出兩地受中原文化影響頗深。

出土于吳越地區的乳釘簋

就在中原地區諸侯不斷混戰時候,南方蠻夷之地也并非一片孤寂。

那里被稱為百越之地,在浸淫了中原青銅文化的同時,也在融入當地的文化特色。

這件出土于百越地區青銅尊,雖然外形是和中原地區一樣,但是配備的紋飾卻是當地的蛇、蛙等動物紋。

秦始皇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掃東方六國,創建了秦王朝——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

傳說秦始皇統一中國后,為了防止各國百姓造反,將天底下所有兵器收繳到咸陽,重新融鑄為12個巨大的銅人,高達好幾丈。

當然,這僅僅只是傳說而已,不過1980年在秦始皇陵出土的兩件銅車馬讓我們有理由相信,秦始皇熔鑄12個桐人,極有可能是真的。

下圖是秦始皇陵中出土的兩架青銅馬車,體長都超過兩米,重量都超過一噸:

秦王朝的統治策略,融合了長期以來他們同西北犬戎、義渠等少數民族混戰浸淫的暴烈習氣,融合了商鞅、李斯等法家代表為秦國設計的冷酷無情的規法制度。

這種森嚴的統治體系,使秦國政府觸怒了天下百姓。

一個誕生于楚國之地的老百姓劉季取代了秦國統治者,建立了一個嶄新的王朝——漢。

提起漢,那是一個令華夏民族非常自豪的時代,我們有太多美好而又壯麗的映像:河西走廊、遠征匈奴、絲綢之路、封狼居胥等。

然而,西漢王朝卻又是青銅文明最后的絕唱時刻,因為此時,鐵器開始了大規模應用了。

人們越來越少地選擇青銅鑄造去制作各種產品,因為鐵器更容易鑄造,使用起來更方便,而且鐵礦產資源更豐富。

但是,依舊有很多可圈可點的青銅文物精品。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當屬中山靖王墓出土的青銅器。

中山靖王何許人也,《三國演義》中,劉備在寄人籬下的時候,經常自稱中山靖王之后。

歷史上,中山靖王有100多個兒子,劉備具體是這位風流王胄的哪一枝脈,恐怕無法考證了,所以他淪落為織席販履的市井百姓也不足為奇。

中山靖王墓中出土了大批青銅文物精品,讓今天的人們看到了大漢王朝的雄厚與強盛。

這件楚大宮壺,采用鎏金技術,制作非常精湛,其表面飾以的卷云紋彰顯出漢王朝氣象。

長信宮燈更是被譽為青銅器的瑰寶,其奇特之處更在于生活化的巧妙設計,宮女的長袖可用作燈內油煙的排放通道。這件長信宮燈堪稱是2000年前工業設計的典范。

漢王朝強盛的另一個重要標志,當屬對河西走廊的經營與統治。

1963年,在當年河西走廊的核心區域,今甘肅武威雷臺漢墓,發現了一件造型典雅、極富想象力的青銅器——馬踏飛燕。這匹驍勇矯健的天馬將漢代奮發向上、豪邁進取的精神體現的淋漓盡致。

馬踏飛燕

隨同馬踏飛燕一起出土的,還有一批青銅車馬器,軍事題材的青銅器。

這些車馬器神態各異、威風凜凜,無不展現了漢代經營河西走廊那段金戈鐵馬的烽火歲月。

其實,這個時候青銅器的神秘感已經逐漸被淡化,取而代之的是實用性和生活化,已經具備了雕塑特色,已經展現出雕塑的特色,尤其是許多人物的青銅器造型。

漢代青銅雕塑

漢代另有一獨一無二的青銅器造型莫過于博山爐,這是漢代神仙文化與青銅文化的產物。漢代的皇帝普遍迷信,對神仙充滿神往,因此也就有了博山爐這種集仙山造型與青銅鑄造相結合的青銅器。

漢代博山爐

不過,它宛若那夕陽中最后一抹色彩。

自此,以夏商周以及秦漢時期青銅造型為代表的中國青銅時代基本結束了,除了青銅鏡子一直沿用到明清時期。

當夏桀兵敗鳴條,斷送夏王朝江山之時,唯一留下的幾件青銅寶器,為后世開啟了攻金冶鑄的青銅時代。一千多年間,發生了一段段久遠的故事,一段段讓人感懷的歲月滄桑,無論是商、西周,亦或是春秋戰國,秦漢,無論是強盛還是落后,無論是分裂亦或是統一,先民們的激情、希望、喜悅、悲傷,沉淀了太多期待與渴望,重復輪回,無不伴隨著青銅時代華麗轉變的跌宕起伏。青銅器形態各異的造型,顯現出先民的博大與寬廣;青銅技術的不斷延綿,展現了先民對科技與藝術的孜孜追求。青銅器早已不僅僅是一種藝術、一種科技,它意味著一種歷史、一種文化和一種使命,它是中華民族的縮影和象征!在世界文明史上,中國的青銅時代更是濃重地書寫了一種恢弘、大氣和壯美!

時光一去不復返,曾經發生的故事成為永恒,璀璨的青銅文化長存在中華大地上,生生不息!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曾國--一個被挖出來的古國
湖北省博物館導游詞
秦始皇恐怕不是統一文字第一人!?
夏朝真的存在嗎?二里頭是不是夏朝遺址?
夏商周的政治制度并不一樣,立國基礎也不相同
諸侯國:鄂國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苍溪县| 安康市| 颍上县| 南充市| 武宁县| 阳谷县| 柳河县| 西昌市| 清流县| 青海省| 榆林市| 尉犁县| 沙田区| 武安市| 西丰县| 保山市| 通海县| 进贤县| 怀宁县| 江西省| 渝中区| 恩平市| 凌源市| 临清市| 绥中县| 海淀区| 台北县| 庆安县| 巴林左旗| 横山县| 江川县| 斗六市| 冷水江市| 中牟县| 巴彦淖尔市| 惠安县| 修武县| 吉水县| 清苑县| 凤翔县| 五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