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這類的主題都有很多的留言,讓人看了很不忍心。
可能這篇里面很多觀點,之前也有講這個主題的文章提過,我看過很多,也算是久病成醫,就提煉一下再說說。
希望既能安慰到你,也能帶來一些切實的改變。
人生是一個面對問題并解決問題的過程。問題能啟發我們的智慧,激發我們的勇氣;問題是我們成功與失敗的分水嶺。為解決問題而努力付出,能使思想和心智不斷成熟。
-—《少有人走的路》
01
專注于自身的成長。
多向內看,多想辦法改變自己,而不是寄希望于父母改變,希望越大失望越大,而且比起自己,別人的可塑性是更低的。
我們很多痛苦其實來自于對親情的渴望和幻想,所以才總期待著改變,不過現實是殘酷的,很多時候我們不得不接受自己的無能為力。
當接受這一點的時候,反而能得到些許的解脫。
02
保持界限,自強自立。
對原生家庭依賴越大,尤其是經濟上依賴越大,就越是很難走出漩渦。
界限是比較難的一個點,尤其是我們的傳統文化中將“孝”和“順”捆綁了。
新浪微博@愛蓮莘麻麻 有一段話說到關鍵點了:“原生家庭還有很多不同種的。如果是特別赤裸裸傷害的反而比較容易隔絕,如果是打著為了你好的旗號去控制你的,總會千絲萬縷,想不被控制卻又也想得到親情,可能更難立界限。”
和上一條的意思類似,很多時候我們不得不堅強起來,如果原生家庭帶給你的是反反復復的傷害,請放棄一些情感上的依賴和幻想。
03
不要衍生過多
很多事情有關聯但未必是因果聯系。
比如我們做父母了,有時候難免會和隊友吵架,或者對孩子沒有耐心,這件事情其實不管原生家庭好還是不好,都可能會遇到。
當遇到這類情況的時候,不要都去找原生家庭背鍋,就事論事地分析問題,這樣才更有信心去改變。
所謂的“原生家庭好就一定有幸福快樂的人生,原生家庭不好,就注定再重復當年的悲劇。”
這種過分強調原生家庭的論調,難道不是一種變相的出身論嗎?
還是那句話,多專注自身的成長。
04
放下過去朝前看。
已經發生的事情早就成了定局,過于糾結于事無補。
看到好幾個評論都提到那句話“父母在等我們說感謝,我們在等父母說對不起。”
我特別能理解這種感覺,尤其當自己有了孩子的時候,特別不希望父母把以前對待自己的那一套拿來當“成功經驗”,再這樣對待自己的孩子。
但不得不殘忍地說,可能我們永遠無法等到那一句的。
每個人的行為想法,都有時代烙印。
公平一些說,那時候兄弟姐妹多,她們成長于文革,饑荒年代,這樣的一代人做了父母,很多都不懂得如何去愛,自身難保的年代,也沒有能力去愛。有時候只能是一聲嘆息。
多一些對緣由的理解,也許心中的怨恨就能放下一些,真正得到情感上的解脫。放下并不表示我們認同那是對的,我們可以保留自己對事情的認知,只是不必再糾結。
沒有能力改變他人并不是我們的錯,但我們應該要為自己的成長負責。
原生家庭再糟糕,也希望你能找到幸福的路。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