禍兮,福之所倚
《道德經》五十八章中這句話有相應的下一句:“福兮,禍之所伏。”
這兩句話,以禍福,說世間萬物全都處在“不知其極”的相對變化中。
萬物是相對變化的對象,萬物具有變化的本質。相對變化叫“事”,事與物相連,指的是,物離不開事,事離不開物。沒有物的在在,就沒有事。沒有事,物不成其為物。
萬物具有變化的本質,即陰陽的存在;事所表示的陰陽變化,只在陰陽相對中。超出陰陽相對變化的則不屬于事。我們常說妄為,指的就是超出陰陽變化的人為之行。
這種陰陽的變化,屬于常道,在常道之內行事,就不會有禍福,也沒有禍福之別。比如說,人生不是福,人死也不是禍。草木沒有春榮冬枯的禍福之說。
那么什么是是禍福呢?妄為有禍福,有些行為滿足了人欲,我們叫它福,有些行為招了災,我們叫它禍。所以,我們常說,福不是福,禍不是禍。
老子這句話說的是,人的所謂禍福,雖然屬于妄為之果,也一樣是相互倚伏相互轉化的。
老子在這一章里,說到這種相對變化的具體事物很多:
“其政悶悶,其民醇醇醇;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這是從治國與民之間的關系說禍福相倚伏的關系。
“正復為奇,善復為妖。”
這是從所有的一切,有正即有奇,正不能行,即為奇。有善即有妖,善不能行,即為妖,來說陰陽相對的變化。
“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害,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老子以圣人為例,說的是,人可以,止于善,止于正,而不為奇不為妖。圣人方正,以不傷人保持自己的方正,圣人潔身自好,而不害物,以保持自己的潔好;圣人直率而不放誕,圣人有其明卻不炫耀于人。圣人如此,可以守道守常。
人之妄為,所謂的造福即釀禍,受禍之害,并不意味著福在禍之后。因為妄為,非常然之相對變化。
2022-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