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紀大了,不少中老年朋友可能都會遇到這樣的狀況:坐著躺著,總感覺下肢發涼。出門轉轉,發現腿腳不靈活,并且走一會兒小腿就會疼痛無力,必須找個地方坐著,休息幾分鐘以后才能繼續走路。
如果出現這樣走走停停、下肢發涼的情況,有可能是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的征兆。
這是什么病?
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是全身動脈硬化疾病在下肢的表現,如同是被阻塞的水管:動脈內膜增厚、鈣化、繼發血栓等造成管腔狹窄,甚至閉塞,沒有足夠的血液供應下肢,慢性缺血所引起的癥狀。
但很多人對此卻知之甚少,一般都會認為自己腿疼是筋骨上的毛病,并不重視,等到出現嚴重下肢疼痛,甚至足部皮膚發黑時才去就醫,往往耽誤病情,延誤了治療。
四個癥狀認識它
首先,早期僅表現為患側肢體的乏力,比如感覺上樓、上坡或者上下公交車吃力等,之后還會出現腿腳怕冷、發麻,個別的還會抽筋。“這一時期最容易被忽視,往往誤認為是人上了年紀,腿腳不太靈活。”
其次,隨著下肢動脈狹窄阻塞的程度不斷增大,“走走停停”的癥狀就出現了。特點是行走一段距離后覺得下肢主要是小腿疼痛乏力,同時伴有緊繃和束縛感,癥狀加重后可以演變為劇烈的疼痛,不得不停止行走,休息一會兒之后又能繼續行走,行走同樣的距離后癥狀再次出現,如此循環。這在醫學上稱為“間歇性跛行”。
第三,休息時疼痛:醫學上稱為“靜息痛”,同時伴有肢體皮膚溫度下降和顏色蒼白,下肢動脈硬化發展到靜息痛階段就標志著患者出現了嚴重的肢體缺血。這個時期就提示患者必須積極治療了。
第四,潰瘍或壞死:在這一時期,病人動脈嚴重閉塞且側支循環不佳(所謂側支循環,就是大路不通繞道小路),或并發動脈血栓形成。輕則皮膚破損滲液,重者出現難以愈合的潰瘍或者大面積壞死,并發感染者可有全身中毒和腎功能受損的表現,同時會伴有劇痛,相當一部分病人最終面臨截肢致殘,甚至危及生命。
患者在出現早期癥狀時,一定要盡早到正規醫院血管外科進行一些基礎檢查。一旦確診是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需要根據患者的癥狀和分期來決定如何治療。早期的患者可以采取藥物治療,并且要積極控制基礎疾病。如果病情比較嚴重,則需要介入治療。
以下四類人是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的高發人群,平時應該多加注意。
1、糖尿病、高血壓和高血脂等疾病患者。這些人應該嚴格控制血糖、血壓和血脂,特別是糖尿病患者更應該注意。
2、飲食習慣不好者,如高脂、高鈉飲食者。高脂、高鈉飲食是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的重要誘因,這些人除了要改變不良的生活習慣,還應該定期體檢,關注身體狀況。
3、代謝異常者。
4、長期吸煙者。吸煙對血管造成的危害很大。
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主要常見于5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但隨著肥胖、營養過剩等“富貴病”的增多,動脈硬化逐漸年輕化。好多人從40歲血管內膜就開始增厚,隨著年齡增長以后越來越厚。
提醒大家
如果發現下肢發涼或走一段路就下肢酸痛,一定要及時到醫院就診。
平時要注意觀察自己腳部顏色是否變得紫紅,有異常盡快就醫。同時,還要積極配合醫生做相關的檢查,排除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之外的其他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