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古人的家居陳設,案頭清供,盆景恐怕必不可少。或旁逸斜出,或山石嶙峋,或虬曲盤踞……總之,兼具山水植物,雅趣天然。
盆景起源于中國,世所公認,無有爭議。至于盆景在中國出現的時間,大致不會晚于盛唐時代。據說,陜西乾陵武則天之子章懷太子李賢的墓道壁畫上,就有侍女手捧盆景的造型。此外更有著名畫家閻立本的《職貢圖》,清晰地描繪著當時盆景的模樣。
這幅畫描繪的是唐太宗時期外國使者前來朝貢的場景。從畫中人的模樣與衣著不難發現,與中原本土大不相同。行進在郊野之中的使者團,攜帶者各式各樣的禮物。其中有一位,手里捧著的,正是盆景。
盆景在唐朝有多普遍?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韓愈,就曾在自己的《盆池五首》中道出了盆景的設計與取材:諸如蓮花等一些水生植物,也已經出現在盆景之中。
伴隨著商品經濟的繁榮,在宋代,文化領域也格外興盛。宋代的山水畫藝術已經達到了空前的高度,凡此種種也都在盆景中得以體現。詩詞繪畫的意境與盆景的設計充分融合,盆景也逐漸從自然山水階段,進入到寫意山水的世界。在宋代,“盆景”別名之多不勝枚舉,除了“盆玩”,還有“盆山”、“盆池”、“盆花”、“盆梅”……顧名思義,大概也是因為可取材的范圍太廣的緣故吧。
盆景應該放在哪兒?恐怕有些人會說要看盆景的大小。其實,總是先確定了位置,才會考慮大小的設計。一般而言,古代盆景的擺放位置無外乎兩處:一是幾案條陳之上,一是亭臺樓榭之間——畢竟融入自然,才能更充分地展示盆景的天然一段風流。
盆景中的珍品,當屬天目松、古梅,亦或水冬青、檜柏等。
天目松高不過兩尺,矮不低于1尺,樹干猶如手臂,枝葉繁茂,蓬勃向陽。明代研究者就曾給公開為天目松“站隊”:“最古雅者,如天目之松”……
古梅則是另外的意趣,“含花吐葉,歷久不敗”,皴皺的樹皮輔之以斑駁的苔蘚……形成另一種古雅的味道。
此外,福建的水竹,杭州的虎刺,也是介于雅俗之間適配更多場所和環境。
清代文人將構成盆景的植物重新歸類,分為四大家、七賢、十八學士和花草四雅。其中“花草四雅”,指的是蘭、菊、水仙與菖蒲;至于虎刺、古梅,則被歸為“十八學士”。“四大家”則是金雀、黃楊、迎春與絨針柏。
取材之外,器皿也十分重要。盆景之盆,大多青綠古銅,或定窯白瓷,或哥窯等出產瓷器為首選。花盆的形狀尤其不可狹長,圓形最佳。
至于說到擺放的數量,如果在室內,顯然,一兩盆足矣。
盆景固然是美,可也因為有了許多人為加工的因素,有時也會被文人用來類比被束縛的人性。清代龔自珍就曾在自己的《病梅館記》中寫到:
“斫其正,養其旁條,刪其密,夭其稚枝,鋤其直,遏其生氣”……
砍掉端正的枝干,培養傾斜的側枝,刪掉繁密的枝干,摧折稚嫩的幼枝,鋤掉筆直的枝干,遏制蓬勃的生機……
這樣做的目的,其實只有一個原因:“以求重價”。
其實對盆景的修飾必不可少,但對“病態美”的欣賞也有著愈演愈烈的感覺:古時“楚王好細腰,宮中多餓死”;現今,滿大街“網紅臉”催生的整容之熱,或許與“楚王”之風,“病梅”之嘆,異曲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