祠 堂 概 述
河北韓新民
祠堂代表著一個家族的祖先,是祭祀祖先的場所,是家族的象征和中心,它以宗族血緣為基礎,通過對祖先的祭祀供奉,收宗睦族,增強宗族的向心力、凝聚力和親和力,以求宗族興旺發達。通過梳理血緣流源,達到明彝倫,序昭穆,正名份,向后人昭示道德情感,使先祖的文明教化、親仁孝悌發揚廣大。建祠堂是光宗耀族的大事,是福延后代,庇佑子孫,惠澤鄉里的好事,是永葆韓氏家族繁榮昌盛的千秋大業。
一、祠堂的概念
祠堂也叫宗祠,是供奉祖先、祭祀先祖和先賢的場所,是宗族的象征。祠堂文化既蘊涵淳樸的傳統內容,也埋藏深厚的人文根基,它涵蓋有祠堂、祠產、祠約、祠堂建筑規制、祠堂陳列格式、祭祀禮儀,以及宗譜家乘、行派世系、傳記事略等廣泛領域,是中國重要的傳統文化。宗祠記錄著家族的輝煌與傳統,是家族的圣殿。作為漢民族悠久歷史和傳統文化的象征與標志,具有無與倫比的影響力和歷史價值。
祠堂,以宗族血緣為基礎,建構的目的是通過對先祖的祭祀供奉收宗睦族,增強本宗族的向心力、凝聚力,以求宗族的興旺發達,通過祠堂之筑、堂號堂聯、儀式活動、配以宗譜家譜的修訂和族規民約的制定嚴格地梳理了本宗族的血脈源流關系,達到明彝倫、序昭穆、正名份、辯尊卑的目的,向后人昭示道德情感、倫理法治和文明教化。
宗廟制度產生于周代。上古時代,士大夫不敢建宗廟,宗廟為天子專有。周代天子、諸侯、大夫、士,分別對應不同的祭祖禮制,這一時期被稱為宗廟制。
隋唐時期,官員祭祖的家廟祭祀制度盛行,官員按照官職大小劃分祭祀享用的級別,從國家禮儀的高度對此作了規定:“凡文武官二品以上,祠四廟;五品以上,祠三廟;六品以下達于庶人祭祖禰于寢”。從這段話我們可以看出,下層官員和庶人祭祖只能在“寢”,也就是生活的房子里進行,而無權建廟祭祖,依然充斥著嚴重的等級制度。
宋代以后,隨著科舉制度的徹底確立,官員家廟祭祀制度開始走向衰落,以祠堂、族長為核心的祭祖新形式——祠堂祭祀制度開始興起,庶人階層由此有了建祠祭祖的權力。宋代朱熹提倡家族祠堂,每個家族建立一個奉祀高、曾、祖、禰四世神主的祠堂四龕。祠堂是族權與神權交織中心。祠堂中的主祭稱宗子,管理全族事務的族人稱宗長,還有宗正、宗直等職。宗祠體現宗法制家國一體的特征,是凝聚民族團結的場所,它往往是城鄉中規模最宏偉、裝飾最華麗的建筑群體,不但巍峨壯觀,而且注入漢族傳統文化的精華,與古塔、古橋、古廟宇相映,成為地方上的一大獨特的人文景觀,是地方經濟發展水平和漢族民俗文化的代表。
祠堂一般分為家祠和宗祠。家祠是家人祭祀近代祖先的場所,一般不出五服。而宗祠則是族人祭祀先祖的地方。由于統治階級的提倡,這種建立宗祠祭祀祖先的風氣在清朝康、雍、乾三朝達到了頂峰,成為一種普遍的現象,祭祀由專門的家廟制度轉變成庶人祭祖的宗祠制度。
二、宗祠的功能
康熙九年,清朝廷頒布的《上諭十六條》,對宗祠的功能作了如下規定:
“敦孝弟以重人倫,
篤宗族以昭雍睦,
和鄉黨以息爭訟,
重農桑以足衣食,
尚節儉以惜財用,
隆學校以端士習,
黝異端以崇正學,
講法律以做愚頑,
明禮讓以厚風俗,
務本業以定民志,
訓子弟以禁非為,
息誣告以全善良,
誡匿逃以免株連,
完錢糧以省催科。
聯保甲以餌盜賊,
解仇忿以重身命。”
綜合歷史上宗族祠堂的功能,主要可以概括為以下幾種:
1.供奉神主,祭祀先祖
我國傳統觀點認為,一個沒有人祭祀的先祖,肯定是家道衰亡或沒有后代,因此,自古以來,我國人民就十分重視祭祀先祖,這也成為祠堂的首要功能。祠堂是祖宗神靈聚居的地方,供設著祖先的神主。古代人們認為,祖先的靈魂經過祭祀儀式后,可以附于神主牌位之上。所謂神主就是一種嵌在木座上的長方形小木牌,有的白底黑字,有的紅底黃(金)字。上面寫著某某祖先的名諱、生卒年月、原配繼配姓氏、子、孫、曾孫名字,每一對祖先一塊。它被認為是始終活著的祖先。
家廟大殿大多供奉神龕。神龕是個木制的豎長方形小殿閣.有龕門,神主擺在閣中。大殿正中設正龕,左右各設配龕。一般從家族現在的最長輩算起,正龕上只設考、祖、曾祖、高祖四世的神主。超過四世的,則將神主遷到配龕上去。始祖是百世不遷的,永遠擺在正龕中央。
古人認為祭祀乃“國之大事”,列為五禮之首。祭祀務在孝敬,不忘所源,以盡報本之誠,十分講究祭祀氣氛的莊重肅穆。祭祀主要在春秋兩季進行,有的地方設春祭和冬祭。祭祖要精心安排,定有莊嚴的司祭儀式,每逢春秋祭祀之日,全族聚會,沐浴齋戒,齊集祠堂,由族長或宗子主持,備好牲禮等祭祀用品,作禮設祭,舉族參拜。同時要讀族譜,講述先祖的“光輝業績”,還要宣讀族規、家訓。祭畢,族人間還要行禮。清明掃墓,先到祠堂,祭神主,然后分別至各房各家的墓地祭掃。這種家族祭祀活動,是建立在祖靈信仰、祖先崇拜和親族意識上,一則表達對祖先綿綿不盡的情思;二則緬懷先祖的功業事跡,對后輩進行家世、家風的教育;三則通過祭拜與祖先溝通,祈望獲得祖靈的蔭庇保護,即所謂“垂裕后昆”。
這種祭祀活動是建立在血緣親情基礎上的,至今仍有陶冶情操、凝聚人心的重要作用。祭祀典禮時,不論是蹣跚學步的天真兒童,還是老態龍鐘的耄耋老人;不論是老守田園的本地農民,還是四海漂泊的海外游子,在祖先牌位前,每個人都自發跪地,頂禮膜拜,是那么真摯、虔誠,凝重、和睦。特別是通過祭祖強調了家族內部上下尊卑倫序,宣傳了以孝悌忠信為核心的倫理道德,提倡了子女對父母、子孫對祖先的孝道。正是由于祠堂的存在、先祖牌位的存在,成為了凝聚人心的一面旗幟,喚起族人同根相連的親情感和振興家族的責任感,從而增強家族的同心力和向心力,促使大家自覺地為家鄉繁榮發展爭作貢獻。
2、珍藏譜諜,撰修宗譜
宗譜是一個氏族的歷史檔案,所傳承的不僅是一個家族的香火,更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千年相傳、生生不息的文化血脈,對每一個時代的中國人而言都具有重要而深遠的意義。
因此,所有宗族都格外重視宗譜。“族必有祠,祠必有譜”、“譜閱10年或20年以上必一修(又稱續譜)”已成為民間約定俗成的規矩。按照慣例,宗譜十年一小修;三十年一大修。此項文化工程通常都是在祠堂里籌備、完成的。
宗譜是“以血緣為基石,以親情為紐帶,穿越漫長的時空隧道,保持著后人與祖先心靈的溝通,是連接后人與母體文化的血緣臍帶”。它充分展示了中華民族“追終慎遠,重生報本”文化的強大凝聚力。撰修族譜理所當然的成為宗族的頭等大事。在古時通常是在族長的主持下,組織有一定聲望的族內文人進行撰修。家譜修成后,要請名人作序,送官府審查后再行刻印。刻印完成后,要在祠堂里舉行祭譜儀式,將一份家譜供奉在祠堂。其余按編號分給族人領譜保藏,家譜一般是一房一部,不得多印,掌譜人由長房擔任,或推舉本房之賢能者為領譜人。古時,修族譜是一個宗族的大事,不僅耗時長,涉及人員也多,需要有專門的修編場所。因此,宗祠就成了修譜的辦公場所。而族譜修好后,還要將其備份存放到宗祠中,由專人看管。
族譜記載著一個宗族的源流、始祖的功績、輾轉的遷徙過程和他們族支的世系承傳與繁衍。各宗族的族譜多通過敘傳、碑記等記敘歷代祖先出類拔萃的事跡,如顯宦名儒、孝子順孫、烈女節婦等,為后人樹立起效法的楷模,以激勵后人奮發努力,耀祖光宗。
在家法族規中,對家譜的收藏也有嚴格的要求。家譜刻印完成,通常要在祠堂里舉行祭潛儀式,將一份家譜供在祠堂。其余按編號分給族人領譜保藏,家譜一般是一房一部,不得多印,掌譜人由房長充任,或推本房之賢能者為領譜人。必須將家譜裝進特制的木匣.供于神龕之上,或藏于書室之中,不能霉爛,不能遺失。不得隨意亂放,褻瀆家譜。定期交族長檢查,祠堂族長有權嚴厲查處造成宗譜損害的族人。家譜更不準私自謄錄或借給外姓人觀看;如果有人敢瞞眾覓利,鬻譜賣宗,則視為不孝,從重懲治不怠。新譜修成后.舊譜要依數繳回銷毀。
據史料記載,古代先人在遷徙或逃難時,必須攜帶兩件東西,一是族譜,遇到危難時,寧可放棄全部家產,不可丟失宗譜;二是先人骸骨,到了新的定居點,則將之擦洗干凈,置于“金罌”,重新埋葬,其濃厚的崇祖觀念由此可見一斑。
3、勵學助教,激勵后人
家族的希望在未來,后代子孫出人頭地、光宗耀祖是每個家族夢寐以求的理想目標。因此,“崇教勵學、耕讀為本”幾乎是所有宗族嚴格遵循的理念和家規。為了提高祠堂在家族公益事業的投入能力,保證祠堂日常運轉開支,許多宗族都擁有自己的公共經濟積累。如祭田、義莊田、義塾田、贍族田、堂舍等。這些產業,除了世代先祖日積月累,遺留下來的外,還有族中有作為的精英子孫捐贈的。通過這些公共經濟積累的運作,許多祠堂都建立了助學、獎學制度,資助族中智商高、有潛力的子弟。如有的祠堂規定:“凡族內有清貧學子可造者,應予募捐補助其學費,或由本會撥款伸資鼓勵其父兄,以便栽培其人材。”有的宗祠還附設學校,族人子弟集中在這里上學,使祠堂變為傳授知識的課堂。鼓勵學生通過寒窗苦讀,一舉榮登金榜,光耀門庭,提高家族聲望。
祠堂是教育后代子孫的重要載體。在歷史的長河中,先祖給我們留下好多美德、家風和遺訓,值得我們傳承和發揚。在祭祀祖先的過程中,許多宗族會向族人宣讀“族譜”、“族規”,講述祖先創業的艱難、祖上的榮光、親仁孝悌、耕讀為本、科舉功名的道理,教育、勉勵后代子孫奮發圖強,不辱祖德。同時對光宗耀族、成為楷模的族人,加以褒獎,樹立榜樣,起到“上奠先祖之靈,下規后嗣之則”、激勵后人不斷進取、奮發努力、耀祖光宗、齊家敦本的作用。
4、道德教化,調解矛盾
以幾千年儒家忠孝禮義倫理思想為基礎,發展起來的祠堂文化,一直發揮著重要的教化作用。每個祠堂都刻有世代相傳的優良家風和族規民約。通常內容都十分廣泛,包括生產、生活、職業、婚姻、倫理、交友、娛樂等;其形式也多樣化,有禁忌、族條、祠規、家訓、禁碑、風俗等。在祠規中,有“忠、孝、節、義、禮、名分”倫理綱常的規定,有修身、齊家、敦本、和親之道,雖然包含了一些封建性的東西,如婦女不得隨意入祠堂,干涉男女婚姻愛情,限制寡婦再嫁,族人修建居室不得有礙祠堂風水等。但更多的是一些有積極意義的內容,像族人必須孝敬父母,尊老愛幼;待人要忠誠,講信用;崇尚節儉,濟貧救災;損壞祠堂物件必須賠償,族人之間要和睦相處,嚴禁行竊、嫖娼、賭博、狼狽為奸、仵逆尊長等,成為規范族人日常行為的準則。
當族人出現違反祠規民約行為,或發生糾紛、治安等案件后,祠堂就成為了家族的法庭,族規就成了家族的法律,族長也就變成了家族法官。由族長等人召集全族人在祠堂進行審議,依規進行處分懲治。如訓誡、杖責、罰金、罰苦役、公革出祠、驅除出族等,都在祠堂實行。甚至有的被判死刑的族人,則在祠堂當場被打死、縊死或沉潭而死。祠堂審判時,通常要求全體族人參加旁聽,借以教育族人引以為鑒。
在封建朝代和舊中國,皇帝授予族長承嗣權,教化權,經濟裁處權,治安查舉權,對族人的生殺權等權力。這是皇權對族權的肯定與支持,使宗族內部的行為合法化了,成為了在民間行使國家意志和道德準則的機構,為國家對鄉村實施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等諸方面的管理,提供了有力的輔助和補充。
許多祠堂成立了諸如理事會、監事會、老人會等民間管理機構,作為祠堂活動的“掌舵人”。他們積極組織各項公益活動、調解鄰里糾紛、宣傳科普知識、開展防火防盜等工作,對促進社會穩定、提高治安水平起到了一定推動作用。
5、家事活動、議事場所
祠堂通常都是廣大農村中最好的建筑,也就理所當然的成為了這個村莊的族人業余生活的活動中心,舉辦婚喪嫁娶儀式的公共場所。大一些的祠堂一般設有上、中、下廳,上廳為享堂,放置祖宗牌位;中廳為祀堂,用來舉行祭祀儀式或喜慶活動;下廳設有“萬年臺”,為吹鼓奏樂之地,也可以演戲。凡是婚喪壽喜,一般都有在祠堂進行拜祭活動。儀式結束后,就在祠堂大擺宴席。族人們相聚在宗祠,飲水思源,緬懷祖先業績,頌揚祖先恩德,思祖之情融于佳釀,崇祖觀念進一步地得到強化。逢年過節,有的祠堂裝飾一新,族人帶著自家做的果子、酒菜來到祠堂,大家坐在一塊,相互問好,大人喝酒、聊天、下棋,小孩嬉鬧玩耍,其樂融融。有的地方祠堂還搭臺唱戲慶賀。添丁上燈之日,鞭炮齊響,醒獅起舞,主人大宴親友,還會有戲曲表演或醒獅武術表演,令眾親友心情歡快。
祠堂還是討論族中事務的會場。族中遇有重大興革事宜,關系全族之利益者,如推選族長、興建祠堂、修建祖墳、購置族產、同鄰族打官司等等,都由族長召集全體成年人在祠堂開會討論,使祠堂成為了族人充分發表自己意見的場所。
三、祠堂風水
1.龍脈:祠堂既然是先人靈魂的歸宿,自然要占盡龍脈生氣,方能庇佑子孫后代。修建祠堂,講究背山面水,左右護衛,明堂寬大,水出吉方,水口收氣,與外界地形地貌不沖突等。
2.享堂:又稱為“祭堂”,有稱之為“奉先殿”,是供奉祖宗牌位的地方,是整個祠堂最重要的地方。空間要大,建筑要高大,材質要好,采光要足。方能陰陽相濟,虛實相生,剛柔互補。
3.水塘:祠堂門前一定要有水塘,或拱橋、大路,因為水主管族運財源。若想要家族人丁財運兩旺,必須背靠為實,水抱宗門。
四、祠堂結構:
宗祠從前往后,由門坊、儀門、門廳、享堂、寢堂五部分組成。
寢堂是祠堂中最莊嚴之地,是擺放祖宗牌位和族人跪拜祭祀之地。牌位不是任意拿來放上去的,自立祠供奉之始祖及始遷祖,要舉行隆重的“進主”儀式,按世序一定位置依世代供奉的。
宗祠正廳供奉著始祖公及夫人塑像或牌位,左邊是建祠宗支宗親各支祖公及夫人塑像,右邊是廣行忠孝善事,兩側依次陳列著歷代珍藏的龍頭祖牌,如同“家譜”。
祠聯,包括堂聯、楹聯、門聯等。通過對聯形式,將姓氏的來源、發祥地、祖先的居住地、名諱字號、官位以及祖先的嘉行懿事等內容,用言簡意賅的語言進行的藝術再現,以達到不忘祖先、不忘故土、不忘根源的目的。
五、祠堂管理
祠田族產,是全族的公產,大多由族內各界人士募捐義贈,也有的是族內某人的遺產或賢達受封爵、賞賜田產的一部分,祠田多寡不一,有些宗族富甲一方,祠田廣達數千畝之多,它主要用途之一是用來賑災恤族、救濟本族貧苦族人,它是古代社會福利保障的一種初級形式,重在從物質經濟上團聚族人。
祠堂通常多由族長負責祠堂的常年管理。其管理的事務:一是負責田產管理,大多數宗族祠堂均有田產、冊嵐(個別規模大的祠堂還擁有店家或商業)。二是負責祠堂房屋維修護理、祠堂內設施的的管理,諸如祭祀器具添置、維護等,及有關宗族的公共物品的保管。三是負責祭祀及族中公共活動組織,每當年節或本族重要的紀念活動,議決族中大事等。
完整的管理設置通常由:
宗長——主全族事;宗子——管祭祀;宗正——宗長協理:宗司——掌倫紀;宗直——處理糾紛;宗史——掌宗族史;宗課——掌經濟:宗干——助宗長辦具體事;宗守——宗祠管理;祠丁——守祠人。
六、祠堂祭祀
1、牌位產生。牌位,是經族人協商后遴選族中有名望的先人制作成牌位。牌位一般是一個上有尖頭(或半圓形)下有底座的站立木制盒子(或牌子),正面寫有牌位人的姓名。內容如韓公某某,背面寫生卒年。有遠遷外地的支族需設立祠堂時,應將總祠中所有牌位仿制,否則不能建祠堂,還要每年前來總祠祭祀先人。平常牌位都放入祠堂專門設置的神櫥里,待有祭祀活動時將牌位請出放到供桌上,有的祠堂常年供奉牌位或族譜。
2、日常祭祀。名門望族,一般常年供奉祖宗牌位。每月每天香火不斷,有專門的續香燒紙。而普通百姓家祠堂,多為過年節時祭祀祖先。除夕這天把祠堂整飭一新,將先人的牌位從神櫥中請出來供奉直到過了元宵節,元月十六日再將牌位收進神櫥。另外,有的宗族祠堂設有專門祭祀日。如果有總祠和支祠,祭祀時本族人丁則先參與支祠祭祀,而后到總祠祭祀。
3、祭祀禮儀。在祠堂舉行祭祖儀式,以春祭和冬祭最為隆重。于三日前灑掃桐堂,鋪設潔凈,以照誠敬。族眾于祭日的清晨務必風雨畢集,不少宗族禁止婦女孩童入祠與祭。祭祖在祠堂“享堂”即大廳進行,族眾應依照輩分列隊。簡單的程序是:儀式前推舉主持人、主祭人、場地布置。按序入祠后,主持人致辭并宣布開始。祭祀議程有請神位、神像、進供品、上香、上酒、誦讀祭文、鞠躬叩拜、辭神;祭祀時.主祭一人,長抱馬褂。襄祭二人,立于左右。誦(司儀)呼:眾向前走三步,揖、跪。呼:叩首、再叩首、三叩首。襄祭持酒爵給主祭,主祭放于案,立于左右。誦呼:起、平身復位,眾起立退三步立于原處,反復三次,此為三跪九叩首之大禮。然后讀祭文、宣讀家規家訓等。各環節配有一定的鼓樂。
祭祀禮品:各祠堂有所不同,如有的祠堂規定:祭筵一席,杯筷十二雙,熟香半斤,半通燭一對,四兩燭一對。茶食十六色,葷肴十碗.小食十六色,三牲一副,高藁五柱,果盒一具,蒸卷五碗,小饅頭五碗,總飯二碗,風糕五碗,大饅頭二碗。茶湯各十二盞,錫箔六塊,楮帛十提,千香三股,百鞭一串,雙聲廿個,鼓手五名,極盡鋪張,祭祀隆重。
祭祀結束,多數宗族都在祠堂中設宴,這叫享胙或飲胙,入座時不能顛倒尊卑長幼之序。享胙時,有些宗族還具體規定r菜肴每桌十樣和每席只派酒兩壺,飲酒習:許超過互小盅,飲胙后向族眾分發胙肉、饅頭之類,這叫散胙或稱“散福”,年高德昭或有功于族的族男子,以及守節的寡婦等,能得到“增胙”的獎勵.而違反了家法族規者則會受到暫時的直至永遠的“革胙”之罰。
規模較大的祭祀議程比較復雜:有祭天祭地(向天神地神敬香、敬酒,面北面南三跪叩首)、迎神禮(省牲、獻帛,行四拜禮)、參神禮(瘞毛血、獻茶、.獻匙箸、.獻果品,行四拜禮)、初獻禮(獻炙雞、獻炙魚、獻炙肉,行四拜禮)、亞獻禮(獻炙肝、獻炙腸、獻炙肚,行四拜禮)、讀祝文、終獻禮(獻炙藕、獻炙筍、獻炙丸,進湯饌、進茶盞,行四拜禮)、辭神禮(闔戶、侑食、.噫歆、視膳,行辭神四拜禮,然后焚魂帛、焚祝文)。
4、祭祀祝文。讀祭文:過去往往都有固定的祭祀祝文。有官祭和家祭兩種。
(1)祭祖文
維公元二零零九年歲次已丑古十月十五日宜祀之辰致祭
承代韓氏子孫及闔族人等謹以香帛、清酒、剛鬣(liè,獸類頸上的長毛)柔毛德禽、果盒時供庶饈之儀,致祭于始祖、列祖靈位之前跪而祭曰:
蓋聞天地生人,固無不朽之身,
人之承天,貴有不朽之德。
念吾祖功德無量,
創業垂統,百世流芳,
光前裕后,積厚流光;
云山蒼蒼,江水洋洋,
先祖之德,山高水長;
祖宗之業,福蔭盛隆,
佑耕獲利,食足衣豐,
佑吾顯揚,輩輩榮光,
瓜瓞振振,子孫盛昌。
慎終追遠,宏恩浩蕩。
祖宗大德,涕零感慷。
音容雖遠,典范猶在。
祖宗功業,千古傳承。
先祖令德,萬古長青。
禮重報本,精神永存。
家業繁榮,后嗣昌盛。
人才濟濟,生活豐盈,
恩斯情斯,綿綿深長。
同宗同心,以孝以享。
虔誠永奠,俎豆常新。
賜茲祉福,惠我無疆。
偉哉壯哉,萬世永昌!
清酒饈饌,略表微忱。
先祖有知,伏惟尚饗 。
二零零九年十月十五日
(2)2016年世界韓氏祖祠祭祖圓譜大典祭文
維公元二零一六年十月二十二日,秋高氣爽,人和景明,第六屆世界韓氏懇親大會于山東省日照市隆重召開,海內外韓氏子孫謹遵古制家禮,敬備少牢饋食,高奏鐘鼓雅樂,恭祭于我韓氏受氏始祖并列祖之靈。其辭曰:
中華堂堂,民族皇皇。
赫赫韓氏,萬祖肇創。
黃帝族系,桐葉封唐。
周室血脈,事晉阜昌。
戎御大夫,馳騁疆場。
食邑韓原,開基初光。
克昌厥后,長發其祥。
戰國稱雄,諸侯為王。
三千春秋,祖澤綿長。
允文允武,定國安邦。
法家非子,帝王崇尚;
信公扶漢,國士無雙;
休公勇諫,大唐良相;
百代文宗,昌黎郡望;
琦公安宋,晝錦開堂;
世忠衛國,忠武蘄王。
歷朝歷代,王侯將相。
祖功宗德,萬古流芳。
佑啟后人,繼序不忘。
枝繁葉茂,播遷八方。
孝思不匱,春露秋霜。
國內海外,家興族旺。
宗親聯誼,四海同暢。
人文傳承,百花齊放。
總會引領,分會擔當。
建館統譜,式序倫常。
文化立園,開來繼往。
報本反始,建祠筑堂。
慎終追遠,敬立神像。
俎豆馨香,冬烝秋嘗。
懇親盛會,六屆共襄。
同宗同心,以孝以享。
賜茲祉福,惠我無疆。
偉哉韓氏,共輝祖光!
壯哉韓氏,萬世永昌!
嘉禮敬祖,伏惟尚饗。
(3)新祭祖文
天地悠悠,乾坤朗朗。
泱泱韓氏,源遠流長。
一代始祖,創族安邦。
列祖列宗,拓業輝煌。
詩書傳家,進達賢良。
教忠教孝,維常維綱。
種善養德,覃敷四方。
立規制范,基固本強。
要濃葉茂,蘭桂騰芳。
族盛家榮,奕世永昌。
吉日敬拜,酹酒一觴。
緬懷先祖,宗恩浩蕩。
承前啟后,開來繼往。
薪火相傳,初心勿忘。
撫今追昔,勵志遠航。
自強不息,團結力量。
子孫感恩,薄酒馨香。
三牲奉祀,列宗共享。
四海同祭,五洲祈祥。
敬慰拜告,伏惟尚饗。
5、祭祀程序:
祭祀共分九個儀程,即迎神、奠玉帛、進俎、初獻、亞獻、終獻、撤撰、送神、望瘞等。
祭祖程序如下:
主持、禮賓進入崗位,做好祭祖準備,負責組織整個祭祖活動。祭祖者恭臨殿前:祭祖團選一名代表為主祭人,帶領全體陪祭人員列隊進入祭祖區。宗親祭祖典禮開始。全體肅立(所有祭祖人員向前跨半步,脫帽、鞠躬、肅立)。主祭人一人換紅色唐裝。
祭祀開始,祭者班齊,陪祭者序立,主祭者就位。
(1)奏樂 樂隊奏“祭祖樂曲”
(2)鳴炮 (鳴炮十八響)。
(3)擊鼓 (擊鼓十一響代表全世界七大洲四大洋韓氏族人)。
(4)鳴鐘 (鳴鐘十響代表全世界一億多韓氏同胞)。
(5)引贊:詣盥洗所、浴手、凈巾。
(6)通贊:參神。
(7)拂塵 (由執事拂塵)。
(8)上香(由四名禮賓帶領眾祭祖者醒香、捧香、納香、行叩拜禮)。
(9)行三獻禮(禮賓先生行禮、樂工奏樂)。行初獻禮,詣酒樽到神位前,就位、跪、上香、受爵、酹酒、祭酒、奠酒、奠爵、叩首、起、復位。行亞獻,進炙肝、進割肉、進時食,詣酒樽到,神位前,跪、進饌、受爵、酹酒、祭酒、叩首、起、復位。通贊詣香案前,跪,讀祝文,叩首、起、復位。行終獻禮。
(10)撤饌、點茶、告禮成。
(11)辭神、焚祝文、望燎,送神。
七、祠堂對聯
1、神龕聯
祖德流芳思木本,
宗功浩大想水源。
樹發千枝根共本,
江水源同流萬派。
祖德振千秋大業,
宗功啟百代文明。
敬恭明袖則篤其慶,
昭穆列祖載錫之光。
休言別族與宗族,
但道吾翁和若翁。
二姓合龕對聯
2、余慶堂聯
余地有亨泰,慶盛多吉祥。
土產無價寶,地生有道才。
土能生萬物,地可發千祥。
3、氏族聯
毋忘根本,繼承先志。
佑啟后人,飲水思源。
百年樹德,奕代流芳。
繩其祖武,佑我后人。
昭假烈祖,佑啟后人。
蒸嘗勿替,祀事孔明。
心誠則靈,意虔便安。
奉先思孝,敦族言歡。
孰事有恪,明德維馨。
春秋匪懈,繼序不忘。
仁義禮智信,忠孝節德行。
萬葉薦余慶,千齡光本支。
衣冠陳俎豆,禮樂薦馨香。
恭敬節讓明禮,語默動靜其誠。
子孫亦以為序,昭穆不失其倫。
福星高照棟宇,禮樂幸來紫閣。
富貴貴在創業,幸福福于勞動。
本支百世不易,蒸嘗萬古如斯。
元吉光耀在上,福祿繁榮來成。
樹發千枝葉落根,
水流萬派歸大海。
子孝孫賢世澤長,
祖宗功德流芳遠。
勤奮儉樸承祖訓,
忠信孝悌育后裔。
春露秋霜啟后昆,
木本水源承先澤。
樹發千枝葉落根,
水流萬派歸大海。
宗功丕著鐘麟趾,
祖澤長綿起鳳毛。
一脈源流先世澤,
滿堂醞釀太和春。
敬恭誠則篤其慶,
昭格明戴賜之光。
澤及后裔典萬古,
姻怡鄉黨俎千秋。
保民子而民歡樂,
寧爾裔則爾熾昌。
聰聽祖考之懿德,
思貽父母以令名。
惟籍葵忱修俎豆,
敢憑明德薦馨香。
乃圣乃神監有赫,
維宗維袒啟無疆。
匡扶民物昭千古,
燮理陰陽障一方。
祖功宗德流芳遠,
子孝孫賢世澤長。
雨順風調四時無害,
民安物阜一視同仁。
必有豐年人耕禹甸,
貽爾多福家戴堯天。
祖則無私無為善長,
宗能秉公師作明神。
是訓是行贊乃祖武,
有典有則貽劂孫謀。
禮以待人恭以致昌,
優然見位愾然聞聲。
有德可久有功可大,
致愨則著致愛則存。
保障一方功昭禾麻菽麥,
興隆四序德遍動植飛潛。
靈通本乎聰明山川并壽,
顯應由于正直人物增輝。
人至上圣賢書可耕可讀,
德為繩祖宗恩當報當酬。
德葉南離飲食烹調有賴,
廚稱東道善惡彰昭無私。
萃子孫于一堂序昭序穆,
祀祖宗于百代報德報恩。
燮理陰陽不過替天行道,
參贊化育無非代地施恩。
創業維艱今世莫忘先世德,
守業不易前人還望后人賢。
百族重四民士農工商各歸本業,
兩房源一脈伯叔兄弟須念同胞。
何須溯趙錢孫李周非一脈正宗,
實只求工農商學兵能五體同心。
仲光滔華振志萬承有元堂世運,
和平忠美瑞深開業積德并傳朝。
高天厚地獻奇星斗圖書山水畫,
光宗耀祖垂訓衣冠禮樂圣賢言。
廣承祖德啟迪千年敬愿宗功永紀,
勤儉家風源流萬代惟期后世榮昌。
宗祠對名山左青龍右白虎祥瑞上騰萬丈焰,
門前環古水襟東江袖西洲彩練直涌百川雄。
祖遺世澤長新禮樂詩書先哲燕冀須發揚光大,
宗留家聲勿替衣冠文物后裔蟬聯要繼往開來。
尊祖敬宗豈專在黍稷馨香最貴心齋明而躬節儉,
光肖裕后誠惟是簪纓炳赫自當家禮樂而戶詩書。
幾十年積德累仁用宏堂構命之敬命之愛以燕以冀惟曰曾孫有慶,
數百載烹葵烹棗以潔蒸嘗俾爾識俾爾昌孔時孔惠實憑先祖是皇。
——來源:河北沙河市韓新民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