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是一個雇傭的時代。老板帶領一個團隊,經營一家企業。
今天,我們進入到了一個“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時代,合伙人和眾籌制是未來的主流形式。
※ 通過兩家企業認識合伙人時代
看一家大家熟悉的企業:蘋果公司,總部位于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庫比蒂諾。2014年,蘋果品牌超越谷歌,成為全球最具價值的品牌。
《財富》發布了最新的世界500強排行榜,蘋果公司名列第一名。時光回到1976年,喬布斯成功說服沃茲在裝配機器之余跟他去推銷,他們的另一位朋友羅·韋恩(RonWayne)也隨后加入其中,三人在1976年4月1日組建了蘋果電腦公司。30年時間過去,雖然喬布斯已經不在人世,但蘋果企業依然正常運轉,因為在喬布斯的背后,有“九大虎將”,他們是一個合伙人團隊。
再來看看小米公司。小米公司2015年的年營業額接近800億元,員工人數上萬。小米公司的創始人雷軍在創辦小米之初,用了很長的時間去找合伙人團隊。最終5個“海龜”加3個“土鱉”,一起組建了一個非常強大又有凝聚力的創始人團隊。
老板學會駕馭股權
對內可以用明天的利潤來激勵今天的員工;
對外可以進行股權融資和股權眾籌,將社會財富為自己所用。
看看全合伙人股權布局有哪些死局?
※ 股份平分:合伙人股權布局的第一大死局
企業股權布局的第一大死局,叫作“股份平分”。
股份平分的概念,舉個例子來說:今天您和朋友合伙開了家公司。朋友說:“我們股份應該怎么分???”您心想,在中國,大家都要講義氣,于是說:“咱倆各占一半。”這就叫“股份平分”。
三個股東,各占1/3;四個股東,各占1/4……這樣的股權結構,和“兩個股東各占一半”一樣,都叫作“股份平分”。
“股份平分”式的股權結構,對企業有什么危害呢?
小米的雷軍,在創辦小米企業以前,也創辦過一家企業。這家企業是跟三個同學一起創辦的,當時誰也不太清楚股權應該如何設計,最后大家經過協商決定:每人各占25%,也就是四個股東各占1/4。
結果,一連串的問題出現了:因為股份占比一模一樣,在企業里沒有人說了算。
企業的總經理非常被動。大家總是認為,企業出現的一切問題都是總經理的問題。
最終,換了兩輪的總經理,大家發現企業的諸多問題還是沒有解決。最后,因為股權設計出現問題,公司倒閉了。
在第二次創業也就是在創辦小米的時候,因為有了前車之鑒,雷軍吸取了經驗教訓,持有小米企業67%以上的股份,據稱他要保證自己對小米的決定權和領導權。
創業之初,我們一定要跟合伙人講清楚,不管出于哪種角度、哪種因素的考慮,企業里面的股份一定不能平分。
※ 唯一股東:合伙人股權布局的第二大死局
企業股權布局的第二大死局,叫作“唯一股東”。
什么叫作唯一股東?就是說作為企業的創始人,你個人擁有企業100%的股份,或者是夫妻兩人共同占有企業100%的股份。
這樣的一個股權架構,表面上看,你完全擁有這家企業,你是企業的主人,所有的員工、所有的團隊,都在為你打工,但是從股權的角度來分析,就會讓你大吃一驚。
企業是誰的,誰就會操心,既然你擁有100%的股份,那么就不會有人替你操心,你有的只是不操心的員工,只是混保底工資的一群人,這樣的企業,肯定發展不起來。
股權設計有三條生死線,其中一條是“67%”。67%意味著企業的股東占有企業2/3以上的股份。當你占有企業2/3以上的股份時,你就在法律上擁有了絕對控股權。
實際上,100%和67%的股份占有在本質上沒有任何區別。老板沒有必要把這33%緊緊捏在手里。
※ 小股東稱霸:合伙人股權布局的第三大死局
企業股權布局的第三大死局,叫作“小股東稱霸”。
在企業當中,有這么一種情況,雖然某個股東占的股份比例很少,但是這個企業里他說了算。
我們舉例說明。一家知名企業,剛開始的時候有兩個股東,兩個股東沒有平分股權,其中一個占51%,擁有相對控股權,另外一個股東擁有剩余的49%。
后來,隨著企業發展壯大,迫切需要一位技術人才。新加入的這位技術人才也希望拿到企業的股份,跟兩個股東一起創業。這個時候,大股東和二股東經過商議,每人拿出2%的股份即總計4%的股權轉讓給小股東,就是這位新加入的技術人才。
這樣一來,大股東的股份從51%降為49%,二股東的股份從原來的49%變為47%,三股東占有4%。
按道理說,三股東的股份比較少,在企業的分量比較輕,是個小股東。
可是,一旦大股東和二股東發生矛盾出現糾紛時,情形就不一樣了。
大股東和二股東找到三股東,希望他做中間的裁判,這時候你就會發現一個驚人的事實:二股東47%的股份,再加上三股東4%的股份,正好是51%,而大股東的股份則是49%。
結果,這樣的一個股權架構,最終導致企業里面老大和老二說了都不算,而是小股東說了算。
誰去聯合小股東,誰就會占有控股權。所以,這樣的股權結構非常危險。我們把這種小股東綁架大股東的現象叫作“小股東稱霸”。
在一個企業當中,股份多說話不一定有分量,因為股份的分紅權和表決權是可以分開的。
※ 按資入股:合伙人股權布局的第四大死局
企業股權布局的第四大死局,叫作“按資入股”。
接下來我給大家講一個3個老板合伙開咖啡廳的故事。這個咖啡廳剛開始運作時,需要創業資金100萬。他們有三個股東,其中老大投入了50萬元的資金,老二投入了30萬元的資金,老三投入了20萬元的資金。
通常情況下,合伙人會按照彼此投入企業的資金進行股份比例的分配。他們三個人也是按照這種方法來分配的。老大投入50萬元就占50%的股份,老二就占30%的股份,老三占20%的股份。
在你看來,這樣的股權設計合理嗎?
按理說,這樣的股權分配方式似乎很合理,但之后不合理的事情馬上出現了。
這家咖啡廳的老大,不僅投入了50萬的資金,整個咖啡廳的管理運營還都得由他出面解決。他每天在咖啡廳全職工作,就連周六日也不休息。
老二和老三呢?他們只是開始創業時投入了一筆資金,之后就很少去咖啡廳了,也不參與具體的經營,最多就是年底過去拿分紅,拿股權的投資回報。
時間久了,老大心里特別不平衡。從出資的角度看,大家應該按照532的比例來分,但從另外一個角度考慮,一家企業不應該單單按資金投入分配,還應該按人力貢獻分配。人力不僅僅是一種資源,更是一種資本。
老大是100%地操心,他應該100%地占股,老二老三只是出錢,并沒有出力,所以這種股權結構設計完全不合理。
企業家在跟別人合伙創業時,不僅要根據資金投入分配占股比例,還要考慮人力貢獻因素,最終結合各方面綜合因素確定所有合伙人的占股比例。
精神未完,期待關注明日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