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一本書
各位慈懷讀書會的讀者們,大家好。
歡迎來到我們的每天一本書欄目,我將用一篇文章的長度,來向您講解書中精髓。
今天,我們要一起讀的書是《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
在你的身邊,或許會有這樣一群人,他們不僅在事業上運籌帷幄,雷厲風行,愛情和家庭也經營得風生水起。在這個動不動就“北上廣容不下肉身”,人人都覺得壓力山大的時代,他們卻感覺毫不費力,一路開掛,各個方面都安排的妥妥帖帖。外人感覺奢望的事情,在他們看來也稀松平常。可謂是妥妥的“人生贏家”。
同樣是人,差距為何如此之大呢?《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或許可以給你答案。
那究竟是哪七個習慣,讓你和高效能人士區分開來呢?一起來看看。
《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的作者斯蒂芬·科維擁有哈佛大學工商管理學碩士和楊百翰大學博士學位,被《時代周刊》列為“25位最有影響力的美國人之一”,也被稱為“學術思想大師”和“人類潛能教師”。他教人“捕魚”,幫助了數以百萬計的人經歷卓有成效的人生。
而讓他廣為人知的《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一書更是傳奇。自1989年首次出版以來,已在全球銷售超過2500萬冊。其音頻版本更是成為美國出版歷史上第一本銷售超百萬冊的非小說類音頻書籍。
《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一書的目的是通過 一些習慣,使你成為一個高效的人。通過這些習慣,他提出,我們不是依賴別人,或是試圖完全獨立,而是通過有效地與他人合作來學習如何更有效。
接下來,讓我們一起走進《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這7個習慣分別是:1.積極主動;2.以終為始;3.要事第一;4.雙贏思維;5.知彼解己;6.統合綜效;7.不斷更新。
積極主動
柯維說,“如果我們想改變局面,首先必須改變自己。而要想有效地改變自己,首先必須改變我們的認識。”其中,積極和消極就是認識的兩種表現。
那什么是積極主動呢?柯維說,積極主動這個詞的意思不僅僅是采取主動。作為人類,我們還應該對我們自己的生活負責,要具有主動性和責任心來使事情發生。
這種責任心是,我們不應把自己的行為歸因于外界的環境、條件或條件反射,而是自己有意識選擇的產物。
傷害我們最厲害的,不是別人所做的事情,也不是我們自己的錯誤,而是我們對這些事情做出的反應。
在你自由地選擇了一種反應時,你也選擇了隨之而來的后果。
柯維在本書中還舉了著名猶太精神病學家維克托·弗蘭克爾的例子。
弗蘭克爾本來認為人的孩提時代發生的事情,將決定人的性格和個性,你對此基本無力改變。
但后來他被監禁在納粹死亡集中營,除了妹妹全家都慘遭殺害,自己也遭受了無數的嚴刑拷打和凌辱,甚至不知道哪天將去往毒氣室。
直到有一天,他赤露著身子,獨自呆在一間小房間里,開始意識到他后來所謂的“人類最后一個自由”——抓他的納粹分子奪不走的自由。
于是,他開始在腦海里進行各種各樣的想象,想象獲釋后如何給學生們講課,講授他通過受刑學到的教訓。
就這樣,他從思想、情感和道德上,使用記憶和想象,行使了他那小小的、初期的自由,直到這種自由越來越大,一直到他比抓他的納粹分子有更多的自由。
于是,后來他成為他周圍的人、甚至某些看守的一個鼓舞。他幫助別人在痛苦中尋找意義,在監獄生活中尋找尊嚴。
他還提出,“對待錯誤的積極主動的做法是,立刻承認錯誤,改正錯誤并從中吸取教訓。以使錯誤不對下一刻產生影響,我們又有了力量。”
以終為始
第二個習慣是以終為始。高效能的人懂得設計自己的未來。他們認真地計劃自己要成為什么人,想做些什么,要擁有什么,并且清晰明確地寫下來,以此作為決策指導。
因此,“以終為始”將確保自己的行為與目標保持一致,并不受其他人或外界環境的影響。確立目標后全力以赴,就是我們所說的在正確的時間做正確的事,并把事情做對。
所以,你首先應該搞清楚你的最終目標是什么,明確自己的個人使命是什么。這就是你的價值觀和人生觀。
然后你的一切行為應該是緊緊圍繞你的最終目標的實現去做,這就是自我領導應該貫徹的原則。
于是,柯維提出了以正確的原則為中心的習慣,這應該成為你的行為的準則。
如何找到自己的正確原則呢?柯維建議通過擴大眼界的方法。而擴大眼界最好的方法,就是發揮想象力。
他說,人們往往在遇見一些重大變故的時候,例如心愛的人去世、重病、經濟打擊和嚴重災難時,會退一步回顧自己的生活,提出這樣一些嚴峻的問題:“什么是真正重要的?我為什么要干現在所干的事情?”
他在書中也舉了一個日本人的例子。不過,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必須經歷這樣一場大病以后才能反思人生。
柯維說,如果你積極主動,你就不必等待環境或者其他人為你創造擴大眼界的經歷。你能夠有意識地自己創造。
怎么去創造呢?就是發揮你的想象力。
去假設你們只能活到年底,將如何度過。
一旦人們開始認真考慮什么是他們生活中最重要的,他們真正希望成為什么樣的人,真正希望做什么,他們就變得非常虔誠。他們開始從比較大的角度考慮問題,而不只是限于今天和明天。
要事第一
當你意識到要培養自己積極主動的性格以后,在你明白應該以正確的原則為中心以后,你接下來應該做的事就是習慣之三:“把最重要的事放在第一位”。
柯維說,有效的管理就是把最重要的事放在第一位。領導決定什么是“最重要的事”,而管理則是每時每刻每天把它們放在第一位。
為了論證他的觀點,柯維寫道:“我最喜歡的文章之一是格雷的《成功的共同點》。
他用畢生的精力尋找所有成功者具有的一個共同點。不是工作努力,運氣好,或者善于處理人際關系,盡管這些都很重要。而是把最重要的事放在第一位。
格雷說:‘成功的人有做失敗者不愿做的事的習慣。他們也不一定喜歡干,但是他們的喜好服從于他們目標的力量。’”
雖然“效率”這個詞出現的頻率最高,而更加重要的實質性問題是“效果”,即我們匆匆忙忙、快馬加鞭地干了以后,是否能達到我們的最終目標,這才是真正重要的問題。
不然,就像很多人成天為生活忙忙碌碌,在成功的階梯上奮力攀登,卻發現梯子靠錯了墻。這樣我們每走一步就會向錯誤的地方接近一步。
為此,柯維發明了“時間管理表”。他把我們的日常活動按照緊急/不緊急、重要/不重要來劃分成以下四種:
第一種是既緊急又重要的事情,如危機、緊迫的問題、限期逼近的項目;
第二種是很重要但不緊急的事情,如預防、計劃、建立關系、認識新的機會;
第三種很緊急但不重要的事情,如臨時插入的事,一些電話、郵件、報告、會議,直接而緊迫的問題;
最后一種是既不緊急也不重要的活動,如瑣碎而忙碌的工作、消磨時間的娛樂活動等。
我們中的大部分人都在做著第三、四種事情(不管是否緊急,它們都不重要)。這樣的人基本上過著不負責任的生活。
但如果集中于做既緊急又重要的事情,它就會變得越來越大,甚至主宰了你,讓一個又一個的大問題來把你擊倒、壓垮。
只有把主要精力放在“重要但不緊急的事情”才是卓有成效的個人管理的核心。
雙贏思維
柯維的第四種習慣:大家都可以是贏家。
在人際交往中,無非就是贏和輸的各種組合。
但無論是贏/輸,還是輸/贏,在一個相互依存的關系中,如果我們不能雙贏的話,從長遠來看,那就要兩敗俱傷,所以,其實只能是雙輸。
因此,只有雙贏才是唯一可行的選擇。
因為,雙贏是一種在人際交往中尋求互利的精神和心態。
雙贏把生活看作是一個合作的舞臺,而不是一個角斗場。
他們在人際交往中不斷尋求互利,以達成雙方都滿意并致力于合作的協議計劃。
他們忠于自己的感受、價值觀和承諾;有勇氣表達自己的想法及感覺,能以豁達體諒的心態看待他人的想法及體驗;相信世界有足夠的發展資源和空間,人人都能共享。
那么,要如何做到雙贏?
要想做到雙贏,有3種品德特征必不可少。
首先是真誠。我們要對自己及他人做出并遵守承諾,這樣才能建立起相互信任的基礎。
第二種品德是成熟。當一個人有勇氣表達他的情感和信念,同時也能體諒他人的感情和信念,他就是一個成熟的人了。
最后一種品德是豁達的心態。他們欣賞別人的獨到之處、主見和主動精神。
他們愿意同他人分享聲譽、承認、好處和權力,其結果必然帶來相互關系發展的可能性、創造性和新的第三種選擇。
總之,雙贏來自真誠的品德、成熟和豁達心態。它是高度信任的關系的結果。沒有雙贏的程序就沒有雙贏的結果。
知彼解己
在人際溝通中,“了解他人”與“表達自我”都是不可缺少的要素。
他的第五個習慣:“知彼解己”其實就是研究溝通方法的。他說,溝通是生活中最重要的技巧。除了睡覺,我們大部分時間都在進行溝通。
按照柯維的說法,真正意義上的溝通,是進行心靈上的溝通,只有這樣的溝通才能改善你的人際關系,光憑技巧是不行的。
怎樣進行真正意義上的溝通呢?
柯維首先強調的是品德。他說,假如我發現你在使用某種技巧,我就會感到你的虛偽,你在耍手腕。
其次,柯維主張傾聽的最高級狀態應該是“移情傾聽”,而不是簡單的積極傾聽。
“移情傾聽”的目的在于理解別人。不僅是用耳朵,更重要的是用眼睛和心靈來聽。
在這里,柯維特別指出,移情不是同情。
移情傾聽的實質是要你全面、深刻地理解那個人。
只有真正去理解,才能滿足他心理上的生存的需要——被理解、被認可、被證實和受到欣賞。
而這正是人除了肉體上的生存需要之外的最大的需要。
當一個人這個至關重要的需要得到滿足以后,你就可以集中精力地來施加影響和解決問題。這在企業里,也非常適用。
統合綜效
下面讓我們來介紹柯維的習慣六:“協作”。
柯維說,我們在前面提到的一切習慣,都是為創造協作的奇跡做準備的,協作是創造性合作的原則。
協作的本質在于重視差異——尊重差異,依賴力量和彌補弱點。就是整體大于部分之和。是1+1>3,甚至還要多。在自然界當中,協作無所不在。
例如,一種植物單獨栽種,不如把它同其它植物混合栽培成長得更茁壯,對土質的改善也更有好處;
又比如兩根木頭捆在一起,它們所能擔負的重量大大超過各自所能承擔的重量的和;
一個男人和一個女人的結合就能產生一個新的生命。
所以也才有了“生態”。而協作作為一個有效的正確的原則,是所有習慣的成就頂峰,也可以創造奇跡。
協作的精髓在于尊重分歧——人與人之間在精神上、感情上和心理上的分歧。
而最高層次的協作式交流,意味著1+1可能等于8、16,甚至1600。它不是一個交易,而是一種變革。它不僅使雙方都得到想要的東西,同時能增強雙方的關系。
不斷更新
柯維的第七個習慣:不斷更新,即不斷成長。即保存和增加你擁有的最大資產:你自身。
柯維說,我們一生所能進行的最有力的投資——是對自身的投資。
當我們提高了自己(這具體指的是思考、學習、創造和適應的能力),你就取得了真正的經濟獨立,從根本上實現了自己的經濟安全。它不是擁有財富,而是擁有了生產財富的力量。
那么,如何進行對個人的投資,如何進行更新呢?這里要從4個方面入手:身體、精神、智力和社會與感情。
在身體上要照顧好自己的身體,使她得到均衡的營養和足夠的休息,并經常鍛煉。
在精神上,要確立與堅持價值觀和不斷的學習與反思。經常地按照自己的價值觀反省自己的行為,堅定自己的信仰,加強執行自己的價值觀的決心。
在智力方面,提升的最好方法就是閱讀、想象、計劃和寫作。而最根本的智力就是反省自己的人生目的和人生道路的能力。
而在社會與感情上,表現為我們同自己和他人之間的關系,要獲得感情上的個人安全感。
當上述四個方面你都做到了,你就會獲得真正的快樂和健康。
在這四個方面的不斷提高,螺旋上升,從一個高度走向另一個高度,也就是第7個習慣:不斷更新,均衡發展,就為其它六種習慣創造了環境條件,正是它使其它習慣成為可能。
這就是《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這本書的主要內容,讀完這本書我對工作,學習都有了全新的認識。
我認為,高效人士的七種習慣不僅在你的工作上,甚至在為改善你的生活上都提供了堅實的建議。正如在書的最后,柯維寫道:“七種習慣的產品和計劃為個人、家庭、企業、非營利組織和教育組織提供了廣泛的資源。
在我看來,如果習慣不是最好的仆人,那么習慣就是最糟糕的主人。所以我們應該拋棄舊有的觀念,把好的做法引導到良好的習慣上。
如果我們能夠有“積極主動”的態度,“以終為始”的愿景,“要事第一”的把握,“雙贏思維”的依存,“知己解彼”的溝通,“統合綜效”的協作,以及“不斷更新”的精神,相信我們每個人都能實現自己的目標,走向成功。
養成高效能人士的7個習慣,你的人生遲早會開掛!
以上就是我們今天慈懷讀書會每天一本書的全部內容,這是慈懷讀書會每天一本書的第四十七本書。
因書明理,以慈懷道,關注慈懷讀書會,每天讀完一本書,把自己活成你喜歡的樣子。
*文:沐歌,慈懷每天一本書簽約作者,出版社新媒體主編,一枚愛折騰的斜杠青年。公眾號:快樂小希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