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一本書
各位慈懷讀書會的讀者們,大家好。
歡迎來到我們的每天一本書欄目,我將用一篇文章的長度,來向您講解書中精髓。
今天,我們要一起讀的書是《斷舍離》。
這本書的作者是山下英子,她生于東京,畢業于日本早稻田大學文學部,是一名雜物管理咨詢師。
她在大學期間開始學習瑜伽,并通過瑜伽中的“段行,舍行,離行”參透了放下心中執念的修行哲學:斷舍離。
隨后以這種概念為基礎,將這項修行視為整理技巧,落實于日常生活,并提倡應用。
從2000年起,山下英子在日本各地舉行斷舍離講座,引起日本各大媒體的競相采訪,掀起了一輪又一輪的全民斷舍離的熱潮,令斷舍離成為當今社會的流行話題。
作者在這本書中對“斷舍離”進行了一個詳盡的解釋,看完這本書就可以全面透徹地了解斷舍離這一門修行哲學,通過對日常家居環境的收拾整理,讓你改變意識,脫離物欲與執念,從而過上自由舒適的生活。
幸福快樂的秘訣是什么?每個人心中都會有不同的答案。
在很多人看來,幸福就是能夠不斷地擁有一些東西,等這些東西積累到了一定程度,那么,自己的人生就會圓滿快樂了。
所以,我們不斷地去買衣服,把衣柜里塞得像一個要爆發的小宇宙;碰上打折或者促銷活動時,我們瘋狂地去囤積食物與生活用品,把自己的家堆成一個雜貨鋪。
我們的愛情似乎有些變質了,可又舍不得去放下,寧愿委曲求全,讓自己低到塵埃里,去迎合那份來自愛情的蔑視。
可是,就這樣不斷地去獲取與擁有,我們真的感到幸福快樂嗎?
打開衣柜,面對著各式各樣的衣服,你感到些許失落:糟糕,又沒衣服穿了。
買的食物和生活用品被你冷落了好久,包裝上都落滿了灰塵。
你忘記了這句話:“秋刀魚會過期,肉罐頭會過期,連保鮮紙都會過期。”等發覺時,你會嘆息道:好可惜,還沒開始用就過期了,真浪費啊。
連愛情都不會天長地久。在即將褪色的愛情里一昧妥協,心會累會受傷,更無幸福快樂可言。
人生不僅僅是做加法,還需要做減法。要想讓自己過得幸福快樂,不妨給自己的人生來一場“斷舍離”。
通過“斷”,丟掉負面的思考認知模式;通過“舍”,拋棄牽絆你前進的事物;通過“離”,放下對幸福的執念。
接下來,我們一起走進《斷舍離》,讀取其中的精華。
什么是斷舍離?
斷舍離這三個字聽起來鏗鏘有力,剛接觸這個概念時,很多人都會產生疑問,究竟什么是斷舍離?
我們先把斷舍離這三個字拆開來講:
“斷”是指斷絕自己不需要的物品進入自己的家門。
購物時要反復思量,再三確認一下這件物品是不是自己要添置的必需物品,對自己是否合適。避免把無用的物品買回家。
“舍”是指舍棄家里沒用的破爛或是不用的物品。
在收拾的過程中,仔細判斷這個物品對當下的自己是否合適且必需,如果判斷為無用物品,就把它贈予別人,賣掉或者扔掉。
“離”是指脫離對物品的執念,讓自己的身體與心靈都處于一種自由自在的空間。
綜合來講,斷舍離就是在收拾物品的過程中去整理自己的內心的雜亂無章,從而發現自我,認清自我,讓人生更快樂更舒適的一種行為技術。
很多人會從狹義上去思考,把“斷舍離”與整理收納術混為一談。實際上二者有很大的區別。
首先,二者的目的不同:整理收納術只是著眼于怎樣保管物品,怎樣把房間收拾得干干凈凈。
而斷舍離的目的是在整理物品的過程中去整理自己的內心,從而遇見真實的自己,走出更好的人生。
其次,二者的主角不同。整理收納術是以物品為主角,圍繞著物品這個中心去進行整理收納。拿一次性筷子來舉例,如果你認為筷子可以使用,扔掉會很可惜,這就是把物品作為主角的一種思維方式。
斷舍離則是把當下的自己作為主角。“當下的自己”包含了兩個維度:我與物品之間的這條關系軸與當下這條時間軸。
進行斷舍離時,必須要基于關系軸和時間軸這兩個維度來對物品進行選擇與取舍。
只有對當下的自己合適且必需的物品,才被允許留在自己的空間里。再拿一次性筷子來舉例,如果你認為“現在我要用,所以它很必要留下來”,那么筷子就是符合正確時間軸和關系軸的物品。
很多物品占據你的空間已久,卻毫無用處,說明這些物品是關系軸或者時間軸錯位的產物——我們要么把時間軸放在了過去或者未來,要么關系軸放在了物品或者他人身上。
為什么有些人無法進行斷舍離?
很多人的住處堆滿了物品,看上去一片凌亂,住在這樣的場所,就像一條鯰魚被困在了滿是淤泥的水池里,無法自由游動。
而且整個空間充斥著一種自卑,否定的能量。這種負面能量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你的內心,讓你感到窒息和壓抑。
這樣的住所已經嚴重影響了自己的身心健康,可為什么就是沒有辦法去進行斷舍離呢?
一方面,這是受社會環境的影響:當今社會是個物欲橫流的社會,商家花費很大的力氣去研究消費者心理與推銷的技巧,目的就是為了讓我們不顧一切地大買特買。比如他們會定期進行打折促銷的活動,這正好應了顧客的撿便宜心理。
其次是自身原因。家里堆滿破爛的人,可以分為三種類型:逃避現實型,執著過去型和擔憂未來型。
逃避現實型的人由于某些原因不愿意呆在家里,他們會找各種各樣的借口減少在家的時間。
顯然他們并非很忙,只是不愿意面對家庭問題以及家里亂糟糟的環境而已,久而久之,他們就會陷入一種惡性循環。
執著過去型雖然生活在現在,卻活在過去,他們總是留戀從前的時光,對一些過往用品如相冊,獎杯等有種執念。
這是因為他們把感情轉移到了物品身上,從而觸發了不想扔的機制。
擔憂未來型的人喜歡過度囤積面巾,保鮮膜等日用品,尤其是遇到打折促銷的時候。他們要確保物資充足,以此來保證未來不會陷入困境。
有些人符合其中的一種類型,也有些人是幾種類型的混合,通過這個分類可以更加客觀地認識自己,從而更順利地進行斷舍離。
如何進行斷舍離?
斷舍離說起來很容易,可真正實踐起來并不輕松,這需要覺悟和勇氣。
進行斷舍離,首先要打開突破口,要集中于一點開始收拾,比如從整理錢包或者一個抽屜開始。
在收拾之前,要先思考一下,我想通過斷舍離得到什么?然后選擇一個你最想突破的場所。
如果想得到健康和安全,可以從臥室,廚房,洗手間這些生存的基本場所開始。
如果想改變內在的自我,可以選擇自己在意的場所,比如塵封已久的收納箱等。
如果想改變運勢,可以從玄關,臥室開始收拾。
如果你不擅長收納,可以先從不分類的場所入手,如只放鞋子的鞋柜,只放食物的冰箱等。
總之,要集中于某一個場所,擠出時間并完美地去完成這個任務。這樣就可以打開收拾的突破口,激勵自己進行下一步。
接下來,要學會扔東西。以自己為主角對物品進行取舍,把不用的物品進行垃圾分類。
在扔東西時,要對物品說“對不起”,對自己說“沒關系”。通過語言把自己內心的情緒充分表達出來,會讓你更快地調節自己的心情。
整理收納的時候,要盡量去掉物品的蓋子和橡皮筋等,讓東西一下子就可以拿出來。這樣可以去掉多余的動作,減少把東西拿出來或者放進去的壓力。
把T恤,內褲等卷成筒狀,盡量不讓它們散開,讓物品“立”起來,因為這樣看起來會有一種自立,自由,自在的感覺。這種理念可以影響到你的潛意識,也讓你慢慢變得自立,自由,自在。
在進行斷舍離時,最重要的方法是“三分法”。拿廚房來舉例,廚房里的物品可以分為食材,烹飪器具,餐具三大類。而餐具又可分為盤子,容器,杯子。杯子又可以細分為玻璃杯,茶杯,西式杯這三類,以此類推下去,會越分越細。
不斷地重復三分法,可以讓物品變得井然有序,全部落在你的掌控之中。
斷舍離里還有一個有趣的“七五一總量限制原則”。
像櫥柜,衣柜等看不見的空間,要遵循“七成收納原則”,不能全部塞滿,要有三成的留白。
這三成的留白空間將成為物品進出的通道,會讓人產生一種想收拾和整理的心情和欲望。
而在看得見的收納空間里,比如玻璃柜等,要遵循“五成收納原則”,如果超過五成,會嚴重影響美觀和心情。
對于裝飾性空間要采用一成收納原則,也就是要盡量少地放東西。
比如說,有很多幅畫,都很漂亮,但如果把畫貼得滿滿一墻,看起來就會感覺雜亂不堪,失去美觀。
如果減少畫的數量,一種高級的品味感就會油然而生。
斷舍離的意義
和慧小姐在廚房進行斷舍離的工作時,把不適合自己的不銹鋼餐具全部處理掉了。不可思議的是,她卻把便利店盒飯上贈送的塑料勺子擺滿了整個抽屜。
收拾衣服的時候也是,她把過時的廉價裙子都收入了垃圾袋,最后還是舍不得扔掉,又一件一件地從垃圾袋子里取出來。
為什么對這些便宜又沒有用途的廉價產品戀戀不舍呢?
物品可以映射出未知的自己,通過物品可以反映一個人的真實價值觀以及思考問題的方式。
通過斷舍離進行物品的篩選,可以帶來自我察覺,重新認識自我進而提升自我。
當和慧小姐開始直面這種不可理喻的心態時,她發現自己潛意識里很敬畏那些高價,奢侈的物品,感覺自己只能配得上那些廉價物品。她發現了自己潛在的問題——嚴重的自我貶低。
這時,就應該有意識地進行自我改變,如何改變自己,決定了自己的人生。
這種改變最初體現在物品的世界里,如果與物品形成更好的關系,一切都會隨之發生改變。比如說,可以試著讓自己使用高于自我形象的物品,等使用這些物品時發覺不安感已被舒適感代替時,說明自我形象已經提高了。
通過斷舍離提升了自我形象之后,就能找回對自己的信任,慢慢地,你會發現,周圍人對待你的態度和方式也會自然而然地產生變化。
從這個意義上來講,斷舍離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你的人際關系。
總之,通過斷舍離,可以奪回被物品占用的空間和能量,會讓你的身心發生翻天地覆的變化,這些會讓你放下“擁有”的執念,放下過去的自己,讓你肯定自己,相信自己,充分發揮自己的潛能。
于此同時,那些看不見的時間也在悄悄變化,慢慢地,你就會擁有一個全新的自我和不一樣的人生。
以上就是這本書的精華,不知道在讀完這本書之后你會有怎樣的感受,那么不妨先讓我說說我的感悟吧。
當你無助時,當你困惑時,當你失落時,可能不是因為你擁有的太少了,而是因為你放不下的太多了。
必要時,可以跟自己的房間,跟周圍的生活以及自己的感情,來一場真正的斷舍離。
在斷舍離的進行曲中,去盡情地享受與物品難能可貴的短暫相遇,讓每一件物品都能在恰當的位置綻放它們的美感。
在斷與舍的交替里,放下對物品的執念,讓自己達到輕松自在的“離”人生狀態。
讓自己在斷舍離的修行中,不斷地發現自我,提升自我,從此遇見更好的自己。
以上就是我們今天慈懷讀書會每天一本書的全部內容,這是慈懷讀書會每天一本書的第十六本書。
因書明理,以慈懷道,關注慈懷讀書會,每天讀完一本書,把自己活成你喜歡的樣子。
*文:提拉沒有米蘇,慈懷讀書會每天一本書簽約作者,北方女子,喜讀書,愛寫字,用筆收錄一切美好。公號:提拉沒有米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