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地理標志產品保護范圍是云南省西雙版納州、普洱市、臨滄市、保山市等11個州市所屬的639個鄉鎮。這四大茶區位于云南省西部和南部邊陲,分布在瀾滄江兩岸,與緬甸、老撾等國家接壤。主要在瀾滄江中、下游的西雙版納州、普洱市、臨滄市一帶。
在云南四大主要產茶區中,保山市茶區緯度最高、平均海拔最高、氣溫最低、日照最少、雨量最少。與其他三大茶區相比,除曬青茶外,昌寧縣亦生產滇紅-昌寧紅茶。目前,保山市所生產的曬青毛茶普遍不受重視。茶質仍然十分厚質飽滿,適度管理與正確制作,仍十分具有開發價值,還有不少栽培野生茶區并沒有完全開發,但這也意味著保山市普洱茶發展的潛力十足。
保山市
保山市,漢朝時稱“永昌郡”,于2001年6月由保山地區撤地設市改制,位于云南省西南部。與大理、臨滄、怒江、德宏相鄰。西邊、南邊與緬甸交界。市人民政府駐隆陽區。
保山市:轄2個縣級區(隆陽區、高黎貢山旅游度假區)、1個縣級市(騰沖市)、3個縣(施甸縣、龍陵縣、昌寧縣),市人民政府駐隆陽區。
保山市也是云南“滇紅”及普洱茶的重要產地,1986至1987年,昌寧、騰沖、龍陵三縣被列為全國首批優秀茶基地縣和國家出口紅茶商品基地縣。全市有10萬畝無性系良種茶葉基地,15萬畝無公害茶葉生產基地。
據調查,在騰沖市古永、龍陵縣鎮安、昌寧縣茍街、保山市瓦窯以及高黎貢山自然保護區有成片的古茶園和散生的野生茶樹。
保山市野生古茶樹、古茶樹群落分布在隆陽區(德昂舊寨、大中寨、擺落塘、幫隴村、老營西河杉林果寨楊柳茶山);騰沖市蒲川鄉;龍陵縣鎮安小田壩;施甸縣關擺馬村,仍有300乃至800年以上的栽培型大茶樹。野生茶樹群落和古茶樹的垂直分布在海拔1200-2400米,以1640-2200米居多,樹齡在百年以上的古茶樹面積1.5萬畝。
保山市已發現茶祖植物2個茶系,5個茶種。野生茶中以大理茶種和滇緬茶種為主,栽培茶種以普洱茶種和茶種分布較廣泛,勐臘茶種在瓦渡鄉有少量分布。
隆陽區:轄4個街道(永昌街道、蘭城街道、河圖街道、永盛街道),4個鎮(板橋鎮、漢莊鎮、蒲縹鎮、瓦窯鎮),10個鄉(金雞鄉、辛街鄉、西邑鄉、丙麻鄉、瓦渡鄉、水寨鄉、瓦馬彝族白族鄉、瓦房彝族苗族鄉、楊柳白族彝族鄉、芒寬彝族傣族鄉)。
隆陽區古樹茶園主要分布在板橋、瓦窯、瓦渡、芒寬、蒲縹、漢莊、瓦房、瓦馬、蘭城等。
騰沖市
位于云南省西部,地處保山市西部,政府駐騰越鎮,東與隆陽區相連,南與龍陵縣、梁河縣接壤,西與盈江縣、緬甸聯邦共和國毗連,北與瀘水縣相鄰。市區距省會昆明606公里,距緬甸密支那200公里,距印度雷多602公里,是中國通向南亞、東南亞的重要門戶和節點。
騰沖市:轄11個鎮(騰越鎮、芒棒鎮、和順鎮、固東鎮、滇灘鎮、猴橋鎮、界頭鎮、曲石鎮、明光鎮、中和鎮、荷花鎮),7個鄉(馬站鄉、北海鄉、清水鄉、五合鄉、新華鄉、蒲川鄉、團田鄉)。
騰沖市古樹茶資源,其中一株樹高7.7米,對幅2.5米,干徑29.3米,樹型喬木,葉片長寬17.5*6.6厘米。主要形態特征:葉橢圓形、葉面光滑、葉質厚,葉色深綠。芽毛稀少,芽色微紫,平均花徑4.8厘米。子房有毛,柱頭5裂。
按住'二維碼'識別進入商城
騰沖高黎貢山
位于保山、騰沖、瀘水三市、縣的交界處,騰沖高黎貢山北段位于西藏自治區境內,稱伯舒拉嶺,山體作北偏西走向。進入云南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后,稱高黎貢山,呈南北走向,平均海拔約3500米。其中,以北段較高,海拔4000米以上,尾端約2000余米。
高黎貢山旅游度假區(潞江鎮):轄29個村民委員會(壩灣村、叢崗村、芒柳村、張貢村、丙悶村、芒棒村、新寨村、莫卡村、禾木村、香樹村、石梯村、芒顏村、頓東村、邦隴村、芒旦村、新城村、庫老村、東松村、筲箕村、赧亢村、白花村、百花嶺村、芒合村),3個農場管理委員會(潞江農場、新城農場、知青農場)。
昌寧縣
位于云南省西部,于1933年由保山永昌、順寧鳳慶析置設縣,取兩地名后一字為縣名。東連鳳慶縣,西接隆陽區、施甸縣,南與永德縣隔河相望,北鄰永平縣、漾濞縣、巍山縣。
昌寧縣:轄9個鎮田園鎮、漭水鎮、柯街鎮、卡斯鎮、勐統鎮、溫泉鎮、大田壩雞飛鄉、翁堵鎮);鎮4個鄉(更戛鄉、灣甸傣族鄉、珠街彝族鄉、茍街彝族苗族鄉);兼轄2個農場(灣甸農場、柯街華僑農場)。昌寧縣人民政府駐田園鎮。
昌寧紅茶昌寧縣特產,2015年06月19日,國家質檢總局批準對“昌寧紅茶”實施地理標志產品保護。
昌寧紅茶產地范圍為云南省昌寧縣田園鎮、漭水鎮、大田壩鄉、柯街鎮、更戛鄉、勐統鎮、溫泉鄉、雞飛鄉、翁堵鄉、耈街鄉共10個鄉鎮現轄行政區域。
經中國科學院茶葉研究所對昌寧茶樹品種及種質資源鑒定,昌寧茶葉厚而質軟,葉芽茸毛多,水浸出物大于45%,含氨基酸2.87%、咖啡堿4.29%、茶多酚32.31%,均高于其他產茶地區的水平。用這種原料制作昌寧紅茶,條索肥碩緊結,香氣甜香濃郁,是世界紅茶中的極品。
昌寧縣境內仍保存著20余萬株古茶樹,其中部分樹齡達千年以上,是名副其實的“千年茶鄉”。
昌寧縣古樹群落有:沿江村羊圈坡野生古茶樹群、沿江村茶山河保家洼子古茶樹群、漭水村黃家寨古茶園、聯席村芭蕉林野生古茶樹群、聯席村破石頭栽培型古茶樹、新華村石佛山古茶樹群、楊柳茶山、德昂寨古茶園、五峰山。
主要古樹群落有六個(漭水鎮三個、田園鎮一個、溫泉鄉二個)
漭水鎮(沿江村羊圈坡、沿江村茶山河保家洼子、漭水村黃家寨)
位于云南省昌寧縣中部,東北方隔瀾滄江與臨滄地區鳳慶縣、大理州永平縣相望,東南方與本縣的達丙右甸兩鎮接壤、西方與大田壩鄉相連。
1、漭水鎮沿江村羊圈坡野生古樹樹群。此地海拔2340米,古茶樹群分布較集中,100多米地坎上有基部直徑40多厘米以上大茶樹20株,株距3米左右,屬大理茶。
2、漭水鎮沿江村茶山河保家洼子野生古茶樹。此地海拔2348米,有野生“紅褲茶”“報洪茶”群。
3、漭水鎮漭水村黃家寨栽培型古茶樹群。此地海拔在1840米,此地古茶樹群分布面積達100畝,其中較古老茶樹400多株相對集中,樹齡在500年以上。
溫泉鄉(聯席村芭蕉林、聯席村破石頭)
地處昌寧縣南大門,鄉政府所在地小橋集鎮,連接保山市和鳳慶縣的云保公路穿境而過。與鳳慶、勐統、翁堵、達丙相連。
4、昌寧縣溫泉鄉聯席村芭蕉林野生古茶樹群。此地古茶樹群分布面積較大,茶樹基部直徑60厘米以上的大茶樹有1000株以上,其中最大茶樹高15米,基部莖圍2.85米,樹幅6米*6米,屬于大理茶。
5、昌寧縣溫泉鄉聯席村破石頭栽培型古茶樹。此地屬栽培型古茶樹群,其中最大一株高5.8米,樹幅5.1*5.4米,基部莖圍2.6米,基部有四個分枝,小喬木批張型,葉色綠,茸毛多。屬普洱茶,當地人稱原(袁)頭茶,是云南作為茶樹原產地的見證之一。
據國家“茶樹種質資源系統鑒定評價”研究結果,該茶樹茶多酚、兒茶素含量高,制茶品質優,香氣高。
田園鎮(新華村石佛山)
位于昌寧縣城,于2005年5月由原右甸、達丙兩鎮合并而成,地理呈山區、半山區、壩區三個梯次分布。
6、田園鎮新華村石佛山古茶樹群。海拔2140米,古茶樹群分布面積較大,其中有較大古茶樹5株,最大一株茶樹當地俗稱“柳葉青”,樹高1484厘米,基部莖圍382厘米,樹幅6米*8.4米,1997年7月,西南農業大學劉勤晉教授到實地考證該茶樹屬大理茶亞系栽培型古茶樹,樹齡在1000年以上。
按住'二維碼'識別進入了解
昌寧縣境內茶樹品種資源十分豐富。野生型古茶樹、茶園主要有箐茶和包洪茶。
箐茶于1981年發現在,街水爐阿干梁子原始森林內,方圓百畝面積內分散出現,一般樹高700厘米-800厘米,樹幅300厘米×500厘米,胸徑8厘米-10厘米,葉形橢圓,葉色綠,葉質薄軟,葉面微隆起,芽有多層鱗包裹,葉面積71厘米。
包洪茶屬大理茶種類,在大田壩鄉與漭水鎮相聯界的獅子塘梁子原始森林中,分布的野生古茶資源,其中最大的一株高1000厘米,樹幅600厘米700厘米,胸徑15厘米。栽培型古茶樹、茶園主要品種有大理茶、騰子茶、昌寧大茶(漭水原頭種)。
騰子茶分布在漭水大竹林大丫口、右甸新城瓦谷箐等地,發芽早,最大植株高860厘米,樹幅700厘米×800厘米,樹干基部直徑約100厘米,芽葉茸毛多,葉深綠,春節可采茶祭祖。
昌寧大茶分布在漭水黃家寨、黃家大洼、碓房箐等地約10余畝。樹高800厘米-1000厘米,樹幅500厘米×600厘米,胸徑55厘米,超大葉型,葉深綠,強隆起,芽茸毛多。
大理茶分布在田園鎮新華村石佛山古茶樹群落,在《茶樹原產和》一書中已有記載距縣城5千米左右的田園鎮新華村石佛山,海拔2080米,平均氣溫15℃左右,生長的古茶樹分別以1、2、3、4、5編號,最大的一株編號為1號,其樹冠大,分枝多,且分枝部位低,葉呈柳葉型,當地人稱為“柳葉青”。編號為2號的一株屬喬木型,樹干直立,葉呈桶圓型,品種屬大葉種。編號為3號和2號一樣,編號為4號的即為《茶樹原產地》一書中所記載的。編號為5號適宜制綠茶。
1號古茶樹,為大理茶亞系中葉種。樹高1484厘米,基部莖圍382厘米,基部直徑135厘米,一級分枝高度130厘米,分枝5杈,一級分枝最大直徑50厘米:二級分枝高度153厘米分枝10杈,最大直徑119米,樹幅為1180厘米×1066米。
2號古茶樹,樹高1186厘米,基部莖圍2415厘米,一級分枝高度106厘米,分枝5杈,取大直徑為38厘米;二級分枝高度84厘米,樹幅730厘米×730耳米。
3號古茶樹,樹高1176厘米,基部莖圍132厘米,一級分枝最大圍徑88厘米,一級分枝高度38厘米,樹幅700厘米×700厘米。
4號古茶樹,樹高820厘米,其部莖圍118厘米,分枝較密,新梢葉質柔軟,葉面有光澤。
5號古茶樹,樹高1330厘米,幅630厘米,干徑80厘米,樹型喬木型,樹姿直立,葉片長13厘米×4.7厘米。主要形態特征:葉呈桶圓型,葉面平,做葉主脈微紅。花徑平均48厘米,花瓣9-11片,子房多毛,柱頭5裂,果呈扁球型,果徑3厘米,適宜制綠茶。
龍陵縣
位于云南省西部,隆陽區東南。縣政府駐龍山鎮。地處滇西大理、臨滄、保山三地結合部,屬保山地區,于1933年由永昌(今隆陽區)和順寧(今鳳慶縣)析置設縣,兩縣各取一字而得名,蘊含昌盛安寧之意。
龍陵縣:轄3個鎮(龍山鎮、鎮安鎮、勐糯鎮);7個鄉(龍江鄉、臘勐鄉、碧寨鄉、龍新鄉、象達鄉、平達鄉、木城彝族傈僳族鄉)。
龍陵縣古樹茶資源,其中一株樹高18.2米,樹幅5.8米,干徑123厘米,數型喬木,樹資直立,葉片長寬13.3*6.6厘米,葉橢圓形,葉厚有光澤,葉色深綠。芽葉茸毛稀少。花大,平均花徑5.8厘米,花瓣11片,子房有毛,柱頭5裂。
施甸縣
位于云南省西部滇西南邊陲,怒江東岸,保山市南部,東隔枯柯河與昌寧縣接壤,南以勐波羅為界與臨滄市為鄰,西隔怒江與龍陵縣相望,北連隆陽區。縣政府駐甸陽鎮。
施甸縣:轄5個鎮(甸陽鎮、由旺鎮、姚關鎮、太平鎮、仁和鎮);8個鄉(萬興鄉、擺榔彝族布朗族鄉、酒房鄉、舊城鄉、木老元布朗族彝族鄉、老麥鄉、何元鄉、水長鄉)。
施甸縣古樹茶資源:茶園面積主要分布在南部山區,姚關、酒房、萬興三鄉鎮茶園面積占全縣茶園總面積的70%以上,產量占80%以上。
如果您覺得此文章有價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