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亞有許多島國,其中有一個很不起眼,誕生只有十幾年的年輕國家,這個國家與中國頗具淵源,就連其貨幣上都保留有中國漢字,中國也是第一個與其建交的國家,這個國家就是新生的國度東帝汶。
東帝汶位于努沙登加拉東端的群島,西與印尼西帝汶相連,南隔帝汶海與澳大利亞相望,是世界上最窮的國家,大部分物資都需要靠外國援助,東帝汶由于經濟文化的極其落后,農業(yè)方面還大量采用刀耕火種的方式,為了幫助這個新生的國家,中國曾捐贈上百臺拖拉機和資金援助,隨著這些年東帝汶發(fā)現大儲量的石油和天然氣,人民的生活也逐漸由貧窮走向富裕,有人推測,他們很有可能就是下一個文萊。
16世紀前,帝汶島曾先后由以蘇門達臘為中心的室利佛逝王國和以爪哇為中心的麻喏巴歇王國統(tǒng)治,16世紀開始后,東帝汶相繼被葡萄牙、荷蘭,英國殖民者入侵,二戰(zhàn)時也遭受過日本的殘酷統(tǒng)治,1975年,葡萄牙開始走向民主,逐步放棄殖民政策后,東帝汶隨后爆發(fā)內戰(zhàn),期間被印尼趁機吞并,東帝汶在被數個國家奴役后,最終于2002年完全獨立。
中國與東帝汶兩國人民之間的交往具有悠久的歷史,南宋趙汝適《諸蕃志》就記載了南方大海中這個盛產檀香的地方。早在14世紀,中國就已從東帝汶輸入檀香木,善于經營的華人成為有史可查的最早來帝汶島進行貿易的商人。到了近代,中國東南沿海一帶的許多人為了經商或是躲避國內動亂,開始大量“下南洋”,來到東南亞,其中一些人由此再去澳洲和北美洲,從而在全世界留下華僑華人的足跡。
帝汶島地屬東南亞,又鄰近澳洲,也成為華人定居經商之地。到19世紀初,東帝汶已形成一個華人社會。1975年前,全東帝汶十三個縣每個縣都有華文學校,除設在帝力的是由幼兒園至到中學外,其他地方的均為小學。當時華文教育較為普遍,甚至在東帝汶的貨幣上都有華文,足見華人影響力之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