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知其然和知其所以然”的探求與整體思維方式的構筑
老子所說的“道法自然”,傳統哲學提出的“氣一元說”、“陰陽五行學說”、乃至中醫的經脈論、脈象論等,它們都是系統的理論。其目的就是要追本溯源了解事物的本質,其實質就是系統思考,它是對事情本質的探索和整體思維方式。古人所講的“見樹不見林”的諺語就是提醒世人關注全局的重要性。組織和人類社會都是一種系統,是由一些微妙的,息息相關的因素所構成的有機整體。這些因素通過各不相同的模式和渠道相互影響,“牽一發而動全身”就是這個道理。系統思考的修煉就在于擴大人們的視野,讓人們“見樹又見林”。關鍵所在就在于看出“杠桿點”,亦即可引起結構重要而持久的點。一旦找到最佳的杠桿點,便能以小而專著的行動創造最大的力量。它的藝術在于看穿復雜背后引發變化的結構。它決非忽視復雜性,而是要把許多雜亂片段結合成為前后一貫的“故事”,明白指出問題的結癥,以及找出持續有效的對策。
二、“創雖利,不利不斷,材雖美,不學不高,故學然后知不足”與自我超越的實現
孔子的一生可謂是“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提倡“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他認為一個人思想道德的修養,是個人成長的學習修煉。儒家所追求的是人格的完善,所謂的“為己”、“為人”,其內在的旨趣就是達到理想的境界;也注重“內圣”的追求,用“仁”、“知”等來修己,提高自我的道德修養。與其相似的是道家的“逍遙”的追求,要求人們擺脫各種名韁利索的束縛回復本性,這也是一種自我修煉。現代社會要發展自我就必須把他當作一項修煉,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著手:(1) 建立個人愿景。我們每個人都會有目標,但這些不一定是愿景,這些目標只是我們的次要目的,而不是我們的終極目的,我們要把焦點放在真心追求終極目的上,而非放在次要目的上,這是自我超越的基石。 (2)保持創造性張力。它是愿景與現實的差距所形成的張力,它會讓人產生紓解的趨向,以解除差距。自我超越的精義促使學習如何在生命中產生和延續創造性張力,不讓它降低愿景,反而使愿景變成行動的力量。(3)看清結構性沖突。許多人甚至極為成功的人士,卻有某些根深蒂固的、與自我超越信念相反的成見。這些信念往往是隱藏在意識的底層,是對自己行動限制的想法。
三、“日三省吾身”與心智模式的改善
中國傳統文化是一種倫理本位文化,有所謂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等三綱領、八條目,它們都是立倡并躬行的人本主義,即先端正自己的心態,再判斷別人。正如《列子》書中有一個故事說有一個人遺失了他的斧頭,懷疑是鄰居家的小孩偷的,便暗中觀察他的行動,怎么看都覺得他的一舉一動都像是偷斧子的人。當后來他在自己家中找到了遺失的斧頭。他再看到鄰居的小孩,便怎么看都不像是偷他斧頭的人了。為何同一個人的看法會有如此天壤之別呢?因為他認為小孩偷斧頭這樣一個心態已經根植于心了。新的想法無法占據他的腦海。用現代的說法就是他的心智模式是一塵不變的。現代組織的管理也是一樣的,總是以一種老的想法來揣摩不斷變化的世界,這終究是會被世界所淘汰,所以我們需要不斷的學習來改善我們的心智模式。
四、“上下同欲者勝”與共同愿景的建立
孫子認為,兵家的制勝之道分“五事”、“七計”即將“主孰有道”放在首位。“道者,民與上同意也,可與之死,可與之生,民弗詭也”。彼得圣吉提出的第二項修煉即為共同愿景。共同愿景只是一個想法,是人們心中一股令人感召的力氣,是組織中人們所共同持有的意象。它創造出眾人是一體的感覺,并遍布到組織全面的活動,而使各種不同的活動融匯起來。它對學習型組織是至關重要的,因為它為學習提供了焦點和能量。在缺少愿景的情形下,充其量只會產生“適應性學習”。只要當人們致力于實現某種他們深深關切的事情時,才會產生“創造性學習”。如果沒有共同愿景,就沒有學習型組織,而建立共同愿景,首先要鼓勵個人愿景,就如歐白恩所講的“我的愿景對你來說并不重要,唯有你的愿景才能鼓勵你自己”。因為個人愿景也是共同愿景的表現,只不過多了點個性來強調自己的特點。當你把越來越多的個人愿景放在一起時,其共性就會越來越明顯,提煉其共性就成為共同愿景。
五、“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與團隊學習的形成
在中國人的傳統觀念里面,“和諧”是非常強調的一個層面。“君子以和為貴,和氣方能生財”,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極為重要的思想范疇,它的立足點在于社會的穩定與協調,并直接影響著中國人的思想方法和處世觀念。“和諧”還有另外一個層面的意思,就是要求人們傾力合作,精誠團結。團結就是力量,只要上下戮力同心事業自然就會興旺發達。所謂的“人心齊,泰山移”就是這個道理。孟子也提出要把“仁心推己及人”,要保持人與人之間的和諧關系,以達到群體安定的協調。由此看來,先哲們的思想與現代的“團隊”意識似乎有異曲同工之妙。現代的團體學習是發展團體成員整體搭配與實現共同目標的能動的過程,它是建立在發展共同愿景這一項修煉的基礎上的,也是建立在自我超越的基礎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