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才能使決斷及時、明確呢?應注意掌握以下十點,概括起來為“十要十戒”:
1、要博采眾議,戒主觀武斷。
決斷就其形式來看,是領導者個人的決心。但從決斷的內容和過程來看,除了運用自己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外,應盡量多聽聽各方面的意見,博采眾家之長,以彌補自己知識和經驗的欠缺,使自己定下的決心更加正確。
決斷過程中的博采眾論,方式方法是靈活多樣的。一般說來,當你回答下屬請示的時候,只須在他提出的幾個方案中進行選擇,比較其得失正誤,從中作出最佳抉擇。當然,在實際工作中,下屬請示某些經常遇到或必須馬上處理的問題時是沒有方案的,這時就要共同商量解決。
在決斷過程中,領導千萬不能主觀武斷。因為一個人的知識和經驗受客觀條件制約和主觀努力影響,不可能達到無所不通、無所不能的程度。領導者的知識和經驗總是有限度的,適用范圍也是有限度的。而領導處理的問題又是無限的。用有限的知識和經驗去決斷無限的問題,難免發生錯誤。在決斷各種問題時,常犯的錯誤,一是只注意自己可能成功的一面,而忽略可能失敗的一面;二是只見有利的一面,而忽視有害的一面; 三是只注意自己的主觀意見,而忽視他人的意見。所以 ,要廣泛聽取群眾的意見,特別要強調,對于來自基層的同志, 對職級較低的干部,領導者絕不能搞人微言輕。
2、要權衡利弊,戒好大喜功。
領導者作任何決斷,都要權衡利弊。兩利相較取其大,兩弊相較取其小,做到不以小利害大利,不以小局害大局,不以眼前害長遠。領導者在權衡利弊時要做到:①一定要保持清楚的頭腦,做到情況明、事實清,不能被一些假象所迷惑;②不以個人好惡作決斷,不做一廂情愿的事,不搞好大喜功;③要拋開私心雜念,不得以個人得失論危害,不憑個人利益作決斷。
3、要順勢而斷,戒逆理而為。
古代兵法上說:“智者順勢而謀”,“因勢而動”。這里說的“勢”,是指事物的情勢、發展趨勢和其它客觀條件,就是說在決斷時要順應和利用事物的發展規律。諸葛亮對孟獲為什么要七擒七縱呢?那時中原人稱兩湖、兩廣少數民族為蠻夷,由于歷史原因,蠻夷人對中原人懷有戒心和仇恨。諸葛亮深知“征人必征心”的道理,在與孟獲交戰中,不單單為追求軍事上的勝利而殺了孟獲,七擒七縱,使孟深受教育,感恩戴德。反之,和殺孟獲,勢必引起蠻夷的仇恨和抵抗,導致劉備南北受敵,不得安寧。七擒七縱,就是順應當時的形勢,順應交戰雙方的心理規律,使孟俯首稱臣,達到劉備稱雄西蜀的目的。可見,順勢而斷,才能收到預期的效果。逆理而為必然會失敗。
4、要是非分明,戒模棱兩可。
一個高明的領導者的智慧表現在回答部屬問題時,能肯定那些是正確的,哪些是錯誤的;對事物的理解上,入木三分,精辟深刻。現實生活中,有的領導者是非不明,并非因為水平不行,而是因為私心太重,怕擔責任。在回答下屬請示時,顯得很客氣,很謙虛,而說些模棱兩可的話,可左可右。對下屬的意見,說這也不錯,那也可以,“你考慮的有道理,但也還有些不足,你回去再整一整,有道理你就做,道理不足就看看”等等。或者說:“你看著辦吧,”使下屬無所適從。這種決斷雖然找不出什么錯誤,但不管用。而這種不管用的決斷就是最大的錯誤。
5、要斷之在獨,戒疑慮重重。
領導者在做決斷時,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有自己的見解,能夠憑借自己的知識與經驗,通過自己縝密的思考,作出獨立的決斷,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拿得起放得下。特別是在集體討論重要問題時,主要領導者要分析綜合,善于作決斷。這需要,一是要有智慧,二是要有勇氣。對大多數領導來說,問題不在智慧和才能上,而在于是否有勇氣,有魄力。
斷之要獨和獨斷專行有著本質的區別,區別的根本標志在于決斷之前是否有民主精神;不要疑慮重重,是說領導者在決斷時要堅決果斷,敢于拍板。三思而后行是必要的,但這不同于顧慮太多、猶豫不決。這里有三種情況:①在決斷時看起來想得很周到,各種細微末節全都考慮到了,然而在翻來覆去的考慮當中,把關鍵的,有決定意義的東西淹沒了,沖淡了,結果抓了芝麻丟了西瓜。②在決斷時顧慮太多,猶豫不決,往往坐失良機,追悔莫及。③在決斷時主意不定,反復無常,不但使下屬無所適從,而且禍害無窮。所以,在決斷時,該拍板的時候一定要果斷拍板。
6、要顧大抓本,戒瑣碎過細。
領導者要抓住那些帶根本性、全局性的東西。顧大抓本有兩層意思:一是要抓大事,不要婆婆媽媽地什么事情都想抓,都想管。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如果都抓,什么都管,就會造成大事抓不住,小事抓不完。二是當領導必須有超脫的風度。要做到這一點,需要努力提高領導者本身的素質。學會運用矛盾的方法,弄清什么是矛盾中的主要方面,抓住了主要矛盾,抓住了矛盾的主要方面,就能夠抓住事物的根本。
7、要深思熟慮,戒草率匆忙。
要盡量做到對所決斷的事情有透徹的了解,把利弊得失都考慮清楚,然后再做決斷。“三思而后行”。深思熟慮的標志就是看是否抓住了問題的根本,是否掌握了事物的本質和規律。謀中的深思還應該和斷中的緩處結合起來,處理問題要果斷、迅速,這無疑是正確的。但果斷、迅速不等于草率、匆忙。在很多情況下,采取緩處的辦法也不失為一種高明的方法。
思想政治工作中有一個“冷處理”方法,實際上就是緩處。緩處有幾個好處:①避免矛盾激化。如屬下發生嚴重過失,心理非常恐慌時,就要進行冷處理,過急就會激化矛盾,擴大事態程度或改變問題性質。②等待時機成熟。有的問題,當時處理條件不夠具備,處理完了很可能會留下后遺癥,可采取緩處的辦法,以等待時機成熟。③有利于把事情辦得更好。緩處能夠給領導者留有充分考慮的時間,在這樣的情況下,就可以把問題想得更細更周到些,避免某此失誤,以便問題處理的更圓滿。
不要草率匆忙,是說處理問題時要冷靜,要考慮周密,不要急躁,不要盲目蠻干。“忙中有錯”,人處在激情狀態下,思維的容量變窄了,思維的深度遠遠不夠,“寧靜以致遠”,沉著冷靜才會深謀遠慮,就是這個道理。
8、要善擇時機,戒過遲失機。
機會對一個決斷者來說十分重要。機不可失,時不再來。毛澤東在《抗日游擊戰爭的戰略問題》中指出:“領導者的聰明不在懂得靈活使用兵力的重要,而在按照具體情況,善于及時地實行分散、集中和轉移兵力。種善觀風色和善擇時機的聰明是不容易的,惟苦虛研究,勤于考察和思索的人們可以獲得”。領導者在選擇時機要做到以下三點:
①要持重待機。要決斷某件事,一定要認真研究該事件的各個要素,在諸多矛盾當中把握主要矛盾,再在影響主要矛盾的各個方面把握住主要矛盾方面。掌握了這些情況以后,還要看解決該事件的主客觀條件是否具備。條件不具備時,一定要慎重從事,不要匆忙決斷,可采取等待時機的辦法,至少要等到解決主要矛盾和主要矛盾方面的條件已成熟。
②要當機立斷。條件已經成熟或基本成熟,或者在等待時機的過程中出現了良好的時機,就要毫不猶豫地下定決心,作出果斷處置。錯失良機,反而把事情搞得更難處理。“當斷不斷,反受其亂”。
③要隨機應變。需要決斷的事情,其主客觀條件總是在發展變化的,已經決斷了的事情,也可能在執行過程中情況發生重大變化,這種時候,要求我們隨著時機和情況的變化而變化,作出比較符合實際的處置。
9、要留有余地,戒處置過頭。
在決斷時,要留有一定的余地,不要滿打滿算。因為情況不明、判斷不準或可能情況會發生了某些變化,需要進行某些修正或更改。留有余地,修正起來較容易,否則更改或修正起來就比較困難。特別注意決斷時不要過頭。
10、要標新立異,戒墨守成規。
決斷藝術的生命力在于它的創造性。創造性思維必須有新意,敢于想前人所未想,做前人所未做的事。標新立異建立在科學的基礎上,要切實可行,不能搞花架子。我們講不要墨守成規,并不是反對運用過去經驗。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