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子在學校跟同學鬧別扭了,回家了還在生氣,母親沒有問到底是怎么回事,而是對他說:“兒子,看你心情不好,媽媽帶你去看電影吧!”
兒子說:“不想看。”
她說:“那咱倆去打羽毛球吧?”
兒子說:“不去,沒心思!”
她又說:“那吃冰淇淋去吧,我回來看到樓下商場新開了家哈根達斯。”
兒子說:“好吧!”
母子倆吃了一通冰淇淋,回來的路上,兒子問媽媽:“你是我親媽嗎?別人家的老媽知道兒子跟別人打架都會大罵一通,你不罵我還帶我又是吃又是玩的!”
媽媽一看兒子的心情緩了過來,便笑著對兒子說:“你是我的親兒子呀,我心疼,看不得你心情不好哇。現在怎么樣,還難過嗎?”
兒子說:“好多了。”
直到這時候,這位媽媽才切入正題,跟兒子討論打架的事情,不過并沒有指責孩子,而是就事論事,跟兒子約法三章。這位媽媽說,她那一軟招非常好使,因為她的兒子不吃硬招,而且她發現,家長軟下來的話孩子壓根就逆反不起來。先調整情緒,再解決問題。一個孩子在情緒激動的時候,講道理是沒有用的,粗暴的指責更是會火上澆油,不僅于事無補,還會導致親子關系惡劣。
十幾歲的孩子常會情緒激動,動不動就發脾氣,但你仔細分析,每一次的行為和情緒后面都有一定的正面動機。當我們家長能夠接受孩子的情緒,并想辦法去疏導,孩子就會覺得自己被家長理解和接納,親子關系便會進一步融洽。關系好了,我們再來解決問題或者糾正孩子的行為,就會容易得多,這時候所謂的“聽話”也就不是問題了。
從事教育工作多年來,我常常和家長交流關于孩子的教育問題,發現許多家長都是忙于工作,或是讓孩子上各類興趣班、補習班,用良好的物質生活讓孩子享受優秀的教育資源,這無可厚非。但是更重要的是,如果孩子缺乏與家庭的溝通,就容易讓孩子長大后養成敏感脆弱的性格甚至極度缺乏安全感,這也不利于孩子在社會上生存。父母是孩子的榜樣,每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優秀成長,那么家長就不能忽視自身的引導作用,不要一味命令孩子,這樣才能讓孩子感受到意義,以及自我約束。今天老師就給各位家長整理了23點如何與孩子相處的方法,希望對大家有所啟發。如果您還有更多關于孩子的問題想要和老師交流,可以通過文末的方法找到老師。
由于篇幅的關系,今天的學習內容就先和大家分享到這里,如果大家需要更多學習資料(有PDF高清版本,可直接下載打印),通過以下號碼找到我,您將在朋友圈看到更多優質學習資料。
“ boxue56 ”
老師還可根據多年的教育經驗,幫助您的孩子解決學習中的困難,從而提高孩子的學習興趣以及學習效率和學習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