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教條,不追捧,獨立思考,融會貫通。沒有最好的教育方式,只有最適合。在這里,身在德國的媽媽愿用心與眼睛為大家分享德國教育先進理念、育兒知識以及德國孩子的真實成長經歷。讓您在透視中西方教育差異的同時,學會為每個獨特的孩子量身定做最適合的教育。
'把棍子放下!我數到三,你再不放下,今天晚上別想吃飯了!'
“快去睡覺了,再看電視的話,我就把電視給扔了!”
“停!你再不停下的話,我讓你有好果子吃!”
“不許哭!再哭的話一個星期都不準出去玩!”
“你要是不好好收拾你的玩具,我從今以后都不給你買玩具了!”
“你不把飯吃完的話,我就不喜歡(愛)你了!”
'你再亂跑,警察要來抓你了!'
生活中,你是否也有被孩子氣得發毛,忍不住威脅孩子的時候?我相信,這樣大大小小的威脅,多多少少每天都會上演。
問題是這樣做真的對孩子有好處嗎?分兩種情況看看。
對于有屈服傾向的孩子來說,很多時候,還真的會奏效,一威脅孩子,他們就立馬中計了,乖乖就犯。有的父母對這招屢試不爽,用上了癮。
但經常對孩子使用威脅是會降低孩子的自尊自信和妨礙獨立人格的形成的,到頭來養成了唯命是從的性格。這顯然不是我們希望看到的最好結果。
還有的父母,自己情緒管理不好,一看到孩子不按照自己說的做,就大聲對孩子發號施令,不允許自己的權威被挑戰,無意識地在孩子身上發泄情緒,尋求“贏”的快感。其實,即使我們贏了孩子又怎樣呢?
如果一個孩子TA所做的事,不是為了服從父母,就是為了討父母開心,那TA的人生是多么悲哀,永遠也無法活出自己,內心里可能還藏著恨、矛盾和迷茫。
還有一種天生就有反抗精神的孩子,威脅就更不是好的策略了。這類孩子面對威脅會越挫越勇,你越是威脅TA,TA就越想挑戰你的底線,死磕到底。
舉個例子。虎媽蔡美兒曾經在接受NPR采訪時描述過一段她教育小女兒Lulu的故事,某天她嘗試教3歲的Lulu練琴,女兒不愿意按她說的做,一邊發火一邊重重地亂敲打琴鍵,蔡美兒為了讓女兒聽話,威脅她說:“你看外面下著雪多么冷,你要是再亂叫,不按照我說的做,我就把你丟到外面去!” 通常這種威脅對她的大女兒都挺有用的,但對Lulu呢?3歲的她看了媽媽一眼,自己打開門走到了外面(沒穿外套)。
看到女兒這一叛逆的舉動,蔡美兒慌了,完全沒料到Lulu根本不怕她的威脅。很快輪到她求女兒進來了,可是Lulu不屑地搖搖頭,表示就不進來。最后蔡美兒不得不用熱巧克力和蛋糕來討好女兒,懇求她進來......
對于不那么容易被威脅震懾到的孩子,威脅的結果往往是,父母自己給自己打臉——由于父母根本做不到他們口中所說的威脅,最后孩子占了上風,父母不得不尷尬退讓。這樣食言的次數多了,孩子就會越來越不把父母的威脅放在眼里,行為上也會越來越叛逆,父母想管教也是一次比一次難。
無論是對有屈服傾向的孩子,還是對有反抗精神的孩子來說,空洞的威脅都沒有好處,還會破壞親子關系,讓孩子心靈上與我們疏遠,對我們失去信任。而信任卻是一切良性親子互動的基礎。
聰明的父母可以怎么做呢?
1. 耐心解釋。
給出解釋永遠是第一步,耐心地告訴孩子你為什么要求TA這么做或不這么做,讓孩子感覺到你給出的不是自私粗暴的命令,而是有道德和邏輯支撐的行為準則。
要孩子收玩具,因為玩具扔得到處都是下次很難找到,別人不小心踩到了會受傷。
要孩子不要打人,是因為這樣會傷害到別人,也可能由于別人的反擊而傷害到自己。
讓孩子成為一個聽話的人,并不是我們養育的目標。把理由解釋給孩子聽,是為了讓孩子明白,做對的事情比聽話更重要,正是我們一遍一遍的解釋幫助孩子建立起了是非判斷體系,形成TA自己的道德觀和是非判斷,從而從內心自發做出符合道德和社會規范的行為。
悠悠媽曾寫過紀律和規則的區別,其實紀律就是被動的聽話,即使大人是錯的也要無條件遵守,這里面并沒有涉及孩子自己的道德判斷;而規則是主動的去遵守,因為相信是對的事情,所以愿意去做到。
2. 給予孩子明確期待和后果,并說到做到
在原則性問題上,從一開始就說清楚后果。比如開車要坐安全座椅。告訴孩子如果想坐車出行,就一定要坐安全座椅,這事關生命安全,沒有討價還價的余地。孩子如果不坐,那我們就在車里等著,甚至可以拿出一本書裝模作樣的看起來,以此傳遞信息:你什么時候坐好安全座椅,我什么時候才開車。
去餐館吃飯之前就可以告訴孩子,不要在餐館內大吵大鬧到處跑動,這樣會打擾到別人,也可能會撞翻服務員手上端的盤子引來危險,如果做不到的話,那只好離開餐館。到了餐館,如果孩子真的不聽勸,那我們也必須說到做到離開餐館。
有人問,這不算威脅孩子嗎?你可以把它理解為威脅,但這個威脅是在合理可操作范圍內的,可算作自然結果——離開餐館是為了保護孩子安全(以免撞翻盤子),也是從道德方面考慮為了不妨礙其他客人用餐。孩子必須學會為自己的行為承擔后果,所以父母設定合理的后果來管教孩子的行為是有必要的。
如果因為種種原因做不到帶孩子離開餐館,那就不要用這條來威脅孩子。說到做到很重要,前面說了,食言的話以后只會越來越難。
3. 給孩子一個大大的擁抱,告訴TA'我愛你'
這招是我自己發明的啊,但是每次用都很有效。其實,我們想要孩子做什么,他們不配合是常事,要真的什么都配合那才是不正常了。
就連洗手這種小事悠悠都經常不配合,一回家就想拿東西吃,被我要求先去洗手,死活不愿意,還氣得跺腳,哭了起來。嘖嘖,不就是晚一分鐘吃嗎?哎,孩子眼里芝麻點小事也是天大的事,媽媽攔著她吃東西就是在拒絕她當下的需求啊!
二話不說,我蹲下來抱住悠悠,把她的頭放在我的肩膀上,輕撫著她的頭說:“寶貝,媽媽愛你。” 等孩子情緒穩定下來后,再繼續:“我知道你肚子餓了,想吃東西。不過要先洗手你是知道的,半分鐘就洗完了,快點和媽媽一起洗吧。”
由于小孩子很容易把大人的拒絕與不愛聯系在一起,所以,通常我在對悠悠說不或者不能滿足她要求的時候,都會先告訴她“媽媽愛你”,這是在第一時間讓孩子知道,雖然媽媽拒絕了你的請求,但是我對你的愛是一直都不變的,然后再解釋拒絕的原因。通常孩子在得到擁抱和聽到“媽媽愛你”后,情緒已經能平復很多。
4. 保持淡定和積極的態度
無論什么時候,保持淡定和積極的態度都比發脾氣有效。我為什么現在很少對悠悠發脾氣了呢?因為我發現發脾氣對孩子大吼大叫根本不管用,我一吼,孩子哭得更大聲,更不配合我了。看到孩子那張受到驚嚇的臉,事后總是后悔自責不已。
而當我轉換策略改用淡定和積極的態度對待孩子的問題,發現很有成效后,現在的我是越來越少發脾氣了。
悠悠不想刷牙的時候,我就用迂回戰術。手里拿著牙刷,也不急著逼她刷牙,先表揚一番她今天的表現:
有比威脅更好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