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人初始的生活起居狀態是一種平面風格,席地而坐,擇地而臥,身體受力重心不離“地面”,是以謂之“平面”起居方式。這種起居方式也傳給了日本、朝鮮?!?/p>
與“平面”相對的,是西方人的“立體”起居方式——即身體重心離地,以椅、凳作為支撐工具。我們今天的中國人早已習慣坐著椅子、伴著高高的桌子生活,其實這本是“胡式”的起居方式,胡式起居與中國文明結合,博大之下或許亦多少有著原生文明的失落。
自椅子從西域傳來之后,中國人的起居方式,就漸漸由平面變為立體,由席地而坐變為垂足高坐。至于這種變革始于何時,有說南北朝,有說唐代,有說宋代。
中國人從席地而坐到習慣垂足坐椅,其過渡時間在五代至北宋比較可信。因為任何一種舶來品要在全社會普及是需要時間的,尤其對于古代緩慢的社會進程。如果把西式坐具傳到中國的時間當作中國人席地時代的結束,顯然是錯謬。
其實在很早的時候,一些異域坐具如胡床、胡凳就曾伴隨著佛教而來到過中國,這最早可追溯到東漢,但這些東西在中國一直屬于另類,未能融進中國的整體社會生活文化之中,對中國人的生活方式影響不大。直到后來椅子的舶來和普及,才真正改變了中國人自古以來的席地之風。
而大規模使用椅子始于宋朝,這基本成為共識。中國最早的椅子應該來自西亞,唐代應該已經有了這種東西。但椅子最初是作為奢侈品存在,僅流行于宮廷和貴族的府上,老百姓一般是享受不到的。在今天看來,說椅子也是奢侈品也許有些不可思議。但只要想一想,那時的人們長期以來在地上生活慣了,對于平民老百姓而言實在沒必要在居室里增添這么一個多余物件,而且也缺乏來源渠道。
終唐一代,椅凳并沒有影響、改變大部分人的生活習慣。此系古代社會進程緩慢的原因,加上唐朝的社會、經濟模式仍然是趨向封閉、保守的士族門閥制,也勢必造成上流社會的文化不可能太快地進入下層社會。資料表明,唐代的室內仍以席為主,人們的主流坐姿仍然是席地而坐。
需要一提的是,席地坐不一定就是正坐,還可以盤腿坐,盤腿坐古人稱胡坐。很長時間里,胡坐被華夏禮儀看作失禮的表現(胡坐,顧名思義即胡人的坐姿),而正坐才是華夏古人的標準坐姿。
五胡亂華以后,北方為少數民族統治,想來胡坐在中原就“堂而皇之”了。不久少數民族接受漢文化,但不知有無接受與傳統漢族禮制緊密相關的正坐,至少后來的隋唐由于是漢族政權,應當有所回歸。
到了五代時期,胡坐就已經相當普遍,雖仍舊是坐“地”,“平面”式起居并無大變,但已為日后在椅子上生活做好了過渡性準備——因為盤腿坐可以看作是居于正坐和坐椅之間的“折中”形式。
關鍵的革命發生在宋朝。宋朝社會,隨著市民階層的崛起,中國進入平民時代,市井的活躍,經濟的繁榮,使椅子終于在全社會普及開來,以至上至皇家,下至平民,都坐到了椅子上生活,中國人的起居方式終于發生根本性變化——從“平面”變成了“立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