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文化是漢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的民俗文化。福文化歷史悠久,與中華民族共命運,是中華民族的基因文化。幾千年來她蘊含著中華民族全體百姓對幸福生活的向往,對美好未來的祝愿。伴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文明的變遷與發(fā)展,如今已全面滲透到了人們從物質到精神的各個方面,她在人們心中的信念已經(jīng)超越了民族、宗教、社會、地域、時空等范疇,她所折射出的是我們整個中華民族的生活觀念及價值觀。可以說,福文化是對中華民族影響最遠、影響最廣的民族主流核心文化。
一年一度的春節(jié)的主旋律就是福文化。新春佳節(jié),人們貼春聯(lián),舉行各種祭祀活動,娛樂活動,家家戶戶都要在門窗上、墻壁上、家具上以及大缸小壇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人們走親訪友,互相拜年祝福,祈愿國泰民安,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四季平安。實際上就是一次全民族的福文化活動。
福文化的核心就是‘福’字。‘福’字怎么講?
《說文解字》“福,佑也。從示,畐聲。”“示,神事也。”
羅振玉:《增訂殷墟書契考釋》:“(福字甲骨文)像兩手奉尊于示前。”以上就是古代對福字的詮釋。
《尚書·洪范》:'五福:一曰壽,二曰富,三曰康寧,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終命。'這種解釋,把福的形式和內容具體化了。福在中國文化中的含義,不僅僅是物質滿足,主要是精神層面上的追求和滿足
以上的解釋,就是福字的基本概念。
對‘福’的詮釋,各種哲學流派,不同的宗教教義都有各自的觀點,內容是浩繁的。
這里主要講一講‘福’字字形的演變與歷史發(fā)展的關系。
縱觀歷史,我們可以看到,每當國家統(tǒng)一,社會安定,政治經(jīng)濟高度發(fā)展的時期,必然會帶來文化的發(fā)展和繁榮。文字演變是社會變革的縮影。
原始社會是沒有文字的,原始人是結繩為字。
傳說黃帝時命倉頡造字。實際上,漢文字的造字過程是一個漫長的歷史時期,它的創(chuàng)造者也是一個浩瀚的群體。而倉頡應是一個特定時期的象形文字集其大成者。
上古的歷史都是傳說,傳說有很大的演繹性。中國比較確切的編年史,是從公元前841年開始的。那一年發(fā)生的重大事件是“國人暴動”。
秦以前的甲骨文、金文、籀文及流行于六國的文字統(tǒng)稱為大篆,其字體形象各異,是因為國家分裂的原因。
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在多方面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如:統(tǒng)一度量衡,車同軌,書同文等。
秦始皇命丞相李斯將以前的的文字進行整理,在大篆的基礎上,進行簡化和改革,取消其他的六國文字,創(chuàng)制了統(tǒng)一的文字書寫的形式,這種文字歷史上,稱為小篆。它一直在中國流行到西漢末年(約公元8年)。 中國文字發(fā)展到小篆階段,逐漸開始定型(輪廓、筆劃、結構定型),象形意味消弱,使文字更加符號化,減少了書寫和認讀方面的混淆和困難,這也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次運用行政手段大規(guī)模地規(guī)范文字的產(chǎn)物。
小篆的代表作是《泰山刻石》,分兩次鐫刻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登泰山封禪后,命李斯撰寫,后刻石留存。續(xù)刻部分是在公元前209年,胡亥登位第一年。
公元前202年,劉邦稱帝,吸取強秦滅亡的教訓,采取黃老無為的治國方針,與民生息,輕徭薄賦,重農(nóng)抑商,發(fā)展經(jīng)濟。對匈奴采取和親政策,對外減少戰(zhàn)爭。在內政和外交的所有方針政策上,韜光養(yǎng)晦,以恢復國力。
他的繼任者,也都延續(xù)他的方針政策。漢文帝二年和十二年分別兩次'除田租稅之半' ,文帝十三年,還全免田租。同時,對周邊敵對國家也不輕易出兵,維持和平,以免耗損國力。這就是輕徭薄賦的政策。漢文帝生活十分節(jié)儉,宮室內衣服沒有增添,衣不曳地,車類也沒有添,帷帳不施文繡,更下詔禁止郡國貢獻奇珍異物。因此,國家的開支有所節(jié)制,貴族官僚不敢奢侈無度,從而減輕了人民的負擔。
文帝即位不久,就廢止誹謗妖言之罪,使臣下能大膽地提出不同的意見。秦代以來有所謂'秘祝' 之官,凡有災祥就移過于臣下。文帝前十三年下詔廢除并且聲明:百官的錯誤和罪過,皇帝要負責。次年,他又禁止祠官為他祝福。
經(jīng)過文帝和景帝的治理,公元前一世紀左右,漢朝出現(xiàn)了高度繁榮的景象,史稱’文景之治’。《史記》這樣記載:“京師之錢累巨萬,貫朽而不可校。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于外, 至腐敗不可食。”
就在這樣的有利形勢下,漢武帝劉徹登基當了皇帝。他憑藉前輩所創(chuàng)造的物質基礎,進行了反擊匈奴的戰(zhàn)爭準備。他三次分別派衛(wèi)青、霍去病、李廣反擊匈奴,徹底摧毀了匈奴的元氣,解除了中國北方的威脅。
在這種歷史背景下,漢朝的文化得到了巨大的發(fā)展。(未完待續(xù))
圖&文/ 林善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