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印(又稱私印)是中國璽印藝術中的一個重要門類,具有很高的實用價值和藝術欣賞價值。姓名印不僅是書畫家必備的文房用具,也是篆刻家藝術生涯中不可或缺的創作題材。
一、姓名印的種類與功用
(一)姓名印若按內容劃分,可以歸為狹義和廣義兩種類型。狹義的姓名印,包括姓名、字號、別署。廣義的姓名印,包括姓名+籍貫(如“廣陵孫氏”“安吉吳俊卿”“吉林徐氏人月”等),姓名+年齡(如“蛻閣八十歲后作”“月色女八十三以后作”“爰公七十以后作”等),姓名+用途(如“俞旦手拓”“魯庵印泥”“曼翁篆隸”“人月買得”“茂森畫印”等)。
蕭嫻(蕭嫻作)2cm*2cm
(二)姓名印的功用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憑信(常用于書畫作品、文件簽署、信函、合同等);
2、鑒定真偽;
3、檢驗印藝(雅俗、高下);
4、顯示身份(修養、地位);
5、婚嫁賀禮;
6、裝幀設計(常用于圖書的封面和封底以及微信頭像等);
7、辟邪(以金銀玉質印章為佳)。
(三)姓名印與閑章(詞句印)的價值對比
總體來說,姓名印的實用價值和文獻價值高于閑章(姓名印承載著印主的諸多文化信息);閑章的收藏價值和經濟價值(亦即市場價值)高于姓名印;姓名印和閑章的藝術價值基本相等(一說閑章略高于姓名印)。
武中奇印(武中奇作)2.3cm*2.3cm
二、姓名印的用字規則
姓名印是書畫家的重要憑信,也是其作品不可缺少的一個組成部分。故此歷代書畫家都十分重視自己姓名印的選擇與使用。許多優秀的篆刻家不僅重視閑章的創作,而且也十分重視姓名印的創作。在他們遺留下來的篆刻精品中,姓名印就占有相當大的一部分。例如清代蔣仁的“蔣山堂印”,鄧石如的“鄧石如字頑伯”,吳昌碩的“缶廬”,黃牧甫的“丁文蔚”。近人齊白石的“胡若愚印”,簡經綸的“大千”等等不一而足。
據我數十年的學印經驗和體會,篆刻作者如欲刻好姓名印,必須遵循下列幾項基本規則。
(一)書風統一協調。入印文字或大篆(甲骨、金文、古匋文、古璽文、古幣文),或小篆(秦刻石、權詔),或繆篆(漢金文、碑額、磚文)、簡帛書等。如遇既定入印文字中有個別缺失者,需夾雜不同時代的文字,必須經過"印化"(藝術處理)后方可使用。
艾青(陳大羽作)3cm*3cm
(二)布局端莊優雅。姓名印代表著印主的“形象”,理應做到易于識讀、美觀大方。姓名印的布局當以平正安穩為主,切忌造作、野怪。
(三)字法正確無誤。中國古文字(篆書)是篆刻藝術的主要表現對象,也是其賴以生存的根基。姓名印的入印文字與其他類型印章的創作要求一樣,都需要做到“正確”“優美”“新穎”。從嚴格的意義上來說,姓名印作為個人的憑信,它對入印文字的要求比閑章還要更高一些。我們在刻姓名印時如果文字出了差錯,就如同替人改名換姓,那就容易觸犯人際交往中的大忌與底線。
阿羽(王一羽作)2.5cm*3.7cm
我在姓名印的創作中遇到缺失文字時,通常是釆用以下三種辦法來解決。首先是通假法(從略);其次是遷移法。印中缺失文字可借用相應時代其它載體的文字,如甲骨文所無之字,可從金文中找出相同文字代之,金文所無之字,可從甲骨文、古璽文、古匋文及古幣文中找出相同文字代之;第三是拼合法。印中的缺失文字,既無通假字也無遷移字可用,在不得已的情況下只好釆用偏旁部首拼合(組合)的辦法加以解決。此法是依據《說文》從小篆、隸書、楷書(繁體)中依次找出與所缺的相同文字進行拼合。“拼合法”其實就是業界長期以來爭論不休、屢受部分印人和古文字學者詬病的“造字法”。我們在古文字書法和篆刻創作中,經常會因個別或少量文字缺失而束手無策甚至面臨中斷創作的尷尬情況。對于偏旁部首拼合的“造字法”,古文字學者和印人觀點相左由來已久,總之是既有贊成者,也有反對者。據我的了解,對于“造字法”持贊成態度者,絕大多數是以篆刻創作為職業或以篆刻創作為主攻方向的印人(也有部分著名古文字學者和兼擅篆刻的書畫家);對于“造字法”持反對態度者,主要是部分古文字學者和兼擅篆刻的印學家。事實上,利用偏旁部首的拼合方法來解決入印文字缺失的問題,是近代以來許多古文字學者、書法家、印學家和優秀印人從長期的藝術實踐中總結出來的一種古文字的應用技法(亦即“變通”的方法)。
云孫篆書(石學鴻作)2.3cm*2.3cm
姓名印在創作中,遇到個別入印文字的缺失可否釆用“通假”與“拼合”的辦法,拙以為要視受印對象而定。如果受印人是行家或書畫收藏愛好者,即可采用“通假”,反之則從俗采用“拼合”。例如,給行家作姓名印“王蕙”,可刻成“王恵”(以下類此);“張添”可刻成“張沾”;“董輝”刻成“董煇”;“倪兵”可刻成“兒兵”(見《漢印分韻合編》);“沙斌”可刻成“沙份”。反之,可按楷體刻成“王蕙”“張添”“董輝”“倪兵”“沙斌”。值得提醒的是,“拼合法”只是在萬不得已的情況下所采用的一種“變通”策略,切不可濫用此法,任意妄為。
姓名印的用字,還有一點也是必須提示的,即盡量使用常見且被古文字學界釋定的字,不寫或少寫冷僻字和有爭議的字。
蛻閣八十歲后作(秦士蔚作)9cm*9cm
三、姓名印的章法與邊欄設置
姓名印在歷經2500多年的發展過程中,以其字法奇異多變,形式豐富多彩而屹立于中華藝林。古代姓名印的章法(羅福頤在《古璽印概論》中稱其為“文字排列方式”)主要特色是依據印章的形狀(方、圓、長方、扁方、?圓等)、書體和字數多寡而布局。除此之外,古代的印工為優化章法和豐富印面(藝術)效果,還竭力變化印章的邊框形式(如白文印的無邊、增邊、單邊、雙邊等),增設各種界欄(如日、田、目 等)。姓名印的印邊變化與界欄的設置并不是隨意而為的,它是章法設計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如果運用得當,可為作品增色,提高藝術效果。反觀當今印壇,有不少作者的朱文和白文姓名印的邊框、界欄的設計與運用就顯得十分陳舊單調。
宋文治印(宋朗作)2.3cm*2.3cm
姓名印家族中有一種“朱白相間”印式,現在幾乎已經絕跡,實在有些遺憾。大約在上世紀七十年代的后期,我曾在省美術館看到著名畫家宋文治先生的作品中使用了一方朱白相間姓名印(宋文治印)。這是一方回文印,“宋”“治”為白文,“印”“文”為朱文。后來得知此印為著名篆刻家宋朗先生所作。宋文治先生的這方朱白相間印給我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朱白相間的印作具有很髙藝術性,它即有色彩變化,又能起到章法的平衡作用,鈐在作品之上趣味橫生。刻治朱白相間印,雖然有一定的難度,但只要我們經過仔細研究,掌握其規律,就一定能夠刻出滿意的作品。
筆者30年前曾在《書法報》上發表過一篇題為《姓名印雜談》的短文。有感于當下印壇對姓名印的創作尚缺乏足夠的重視,一些書畫家的常用印質量堪憂。今又就此話題拉雜寫了幾點粗淺的認識與體會,不妥之處,敬希批評指正。
二〇二〇年六月十六日
于長虹唫館
蘇金海,1952年生。江蘇南京人。字博生,號河西外史。室名坦易樓、盋山精舍、長虹唫館。現為中國書法家協會篆刻委員會委員、西泠印社社員、南京印社副社長、江蘇省甲骨文學會副會長、江蘇甲骨印社社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