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書法文化博大精深,歷代書法名家輩出。國人誰不想寫一手好字?但是練習書法的過程是枯燥的,能從中找出樂趣并堅持下來的,可以說都是堅韌不拔之志之士了。
每個書法愛好者大多是堅持某一字體埋頭苦練,不出效果誓不罷休。但是,書法作為一門學問,也是有常識類的知識的,我們有必要了解一下,孔乙己還知道茴字有四種寫法呢。我們不止要練字,也有必要掃盲一下。擴充一下基本知識。
書法指書寫的法度。狹義而言,書法是指用毛筆書寫漢字的方法和規律。包括執筆、運筆、點畫、結構、布局(分布、行次、章法)等內容。
例如,執筆指實掌虛,五指齊力;運筆中鋒鋪毫;點畫意到筆隨,潤峭相同;結構以字立形,相安呼應;分布錯綜復雜,疏密得宜,虛實相生,全章貫氣;款識字古款今,字大款小,寧高勿低等。
書法藝術本體包括筆法、字法、構法、章法、墨法、筆勢等內容。書法筆法是其技法的核心內容。筆法也稱“用筆”,指運筆用鋒的方法。字法,也稱“結字”、“結構”,指字內點畫的搭配、穿插、呼應、避就等等關系。章法,也稱“布白”,指一幅字的整體布局,包括字間關系、行間關系的處理。墨法,是用墨之法,指墨的濃、淡、干、枯、濕的處理。
書法的演變一般是指書法字體的演變。一般說來魏晉時期既是書體的終結期,又是書法技法的集大成期。
這里只是指是各書體至此均已成型,技法也臻于完備。此后又經過了歷代的發展,特別是唐代對楷法的進一步充實。
中國書法歷史悠久,書體沿革流變,書法藝術異彩迷人。從甲骨文、金文演變而為大篆、小篆、隸書,至東漢、魏、晉的草書、楷書、行書諸體,書法一直散發著獨特的藝術魅力。
書法又歷經了唐宋元明清各朝代名家的發揚光大,直至今天隨著印刷業的發達和媒體時代的來臨,百花齊放,百家爭鳴。
下圖中的元代的康里崾崾,冬小輝同學還真不了解,第一次聽說。
?啟功講書法說:學書法應該知道刀刻和墨跡的區別,墨跡可以看見筆墨之干濕濃淡。刀刻掩蓋了本來的效果,反映不出行筆的過程。
這里就分為了碑、帖兩派。
王羲之在筆勢論中提出了學書“五遍”的概念:“一遍正其手腳,二遍須學形勢,三遍須合似本,四遍加以遒潤,五遍每加抽拔,使不生澀。”他的蘭亭序被稱為天下第一行書。
問題來了:祭侄文稿為什么被稱為天下第二行書?
至于永字八法、讀臨摹背,就更是基礎知識中的基礎了。
以上一百題,你能做出30道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