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田勘
近日,“新疆塔克拉瑪干沙漠里出現眾多湖泊”的消息廣受關注,網上有了“重現樓蘭綠洲”的猜測。對此,中國氣象局烏魯木齊沙漠氣象研究所副所長姚俊強指出,此類“沙漠湖泊”大多會在季節內通過蒸發、滲漏等形式消失。其他專家也得出類似結論,認為目前要在塔里木河下游重現古代的樓蘭綠洲并不現實。
根據烏魯木齊氣象衛星地面站監測資料分析和巴州氣象局實地調研,網上熱傳“沙漠湖泊”實際上是當地暴雨、自然滲漏和下放的生態水形成的積水。積水還未滲透進沙漠,所以在低洼處形成了看上去像是湖泊的景象,但不久就會消失,所以不能算作湖泊。
那么,曾經的樓蘭綠洲是否在今天永遠難以復蘇或重建呢?回答這個問題其實首先要樓蘭綠洲是如何消失的,對此已有很多研究給出了答案,概括起來便是:開墾荒地-大量用水-水源減少撂荒-風沙入侵-綠洲廢棄成沙漠。
樓蘭古國位于羅布泊西岸,也位于塔里木河下游。地理走向為,一是塔里木河北河下游注入孔雀河,孔雀河下游注入羅布泊;二是塔里木河南河下游注入臺特馬湖,多余的水再注入羅布泊。因此,古樓蘭綠洲位于塔里木河水系的最下游,是塔里木河北河和南河兩河的終端,塔里木河河水的多與少決定了樓蘭綠洲的興盛和消亡。
另一方面,樓蘭綠洲在古代其實也與塔克拉瑪干沙漠的干旱氣候并行不悖。塔克拉瑪干沙漠地形封閉,形成了氣候干旱,大氣降水顯著減少的特點。而塔里木盆地的植被是以耐旱、耐鹽和耐沙化的灌木和草本為主,主要植被為蒿、藜、麻黃等。至少2萬年以來,此地就是荒漠氣候環境。
塔里木河流域是新疆最早的農業區,又是清朝之前歷代中央政府在西域的屯田基地。從西漢開始,樓蘭地區的屯田開墾就形成慣例,此后歷經東漢、魏晉、隋唐和宋元明清,這樣的屯田開墾一直不斷。第一階段的荒地遍墾使當地的植被系統被破壞。第二階段,中、上游開發農田大量用水,造成河流缺水,以至斷流。過度開墾造成土壤干旱和風蝕,使得地表植被難以恢復。
記取樓蘭綠洲的教訓,就要思考人類活動如何與自然環境共享資源。自然界的水資源由三個系統組成——大氣降水、地表水以及地下水。在樓蘭地區大氣降水較少,主要的水源是地表水,如河水和湖泊。由于人類農業生產用水消耗了水資源的絕大部分,分配給植被的水源就不斷減少。
現在,恢復樓蘭綠洲也并非不可能,因為自然可能給予人類機會,而且社會發展也并非需要大量屯田墾荒。自然氣候變化有南疆西北暖濕化的現象,而且也偶爾會讓新疆的降水增多,如烏魯木齊氣象衛星地面站監測資料顯示,5月上旬南疆大部山區積雪較歷年同期偏多,而9月中旬相對偏少4-8成;8月,南疆區域平均降水量較常年同期偏多105%,特別是喀什地區10個縣市季降水量較常年偏多49%-216%。這也是為什么會出現“沙漠湖泊”的原因。盡管“沙漠湖泊”會消失,但如何利用值得探索。
其次,如今當地屯田墾荒已經減少,因而農業對地表水的利用會大量減少,這也提供了一個機會,可以專注于植樹造林,尤其是栽培適宜當地生長的蒿、藜、麻黃和胡楊等。通過長期和不懈的努力,樓蘭綠洲重現也并非沒有可能。如果真有那樣一天,樓蘭綠洲也將成為人與生態共存共生共贏的又一典范。
責任編輯:陳琰 SN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