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文化已經并將繼續對網絡科技時代的教育和青少年的健康成長產生巨大的作用。信息網絡時代的教師和教育工作者,必須充分了解這種新型的文化形式,不斷加強自身的素養,才能更好地進行教育、教學和科研工作。所以,在網絡文化的環境下,教師和教育科研工作者應該具備以下一些基本的網絡文化素養:
1、敏銳的文化判斷能力
作為信息時代一名合格的優秀教師,首先應該具有敏銳的文化判斷能力。因為在網絡時代里,網絡資源庫里儲藏的信息實在太多,有些西方國家會借助網絡傳媒,宣揚他們的文化價值思維方式,通過網絡,對我們進行文化滲透;而且在網絡世界里,還散布著各種消極的、頹廢的文化,它們借助網絡,不斷向青少年涌來。這些西方的文化以及那些消極頹廢的文化,很容易對青少年產生不良影響,因為青少年辨別是非的能力還不強,但是對各種各樣的事物又充滿好奇。他們喜歡冒險、刺激,很容易被這些文化所影響,從而使心靈受到污染,最終背棄倫理道德,形成扭曲的人格。因此,信息時代的教師應該具備一雙慧眼,具有敏銳而正確的文化判斷和選擇能力,識別網絡中各種文化的真假、美丑與惡善,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網絡文化意識,使學生免受那不良的、消極文化的影響。
2、強烈的社會責任感
我們的教師擔負的責任是培養下一代新人,培養我們未來社會的創造者。誰掌握了未來,誰就是未來的主人!我們要想在未來的世界占據堅實的地位,則在培養我們未來社會的創造者――青少年的工作上下一番苦功,因此,信息時代的教師,應該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在上面所說的楊林一例中,記者曾問教師到底有沒有責任,楊林的班主任兼學校領導向記者強調學校沒有責任。當記者隨后問一位老師是否上網時,他說他不上網。我認為這雖然不能責備學校,但學校還是具有一定責任的,正如順德一中“先得化學資源網”里專欄評論的教師所說:“互聯網是一個寶藏與荊棘毒刺、豺狼虎豹共存的原始森林,青少年對可能遇到的危險沒有絲毫預知能力和保護能力。教師上網就是上崗,因為網盲不可能知道自己的學生在網上將會遇到什么。”13所以,網絡科技時代的教師應該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應該要經常上網,積極主動地去認識網絡里虛擬而又真實的生活形式,為青少年的健康成長站好崗,為培養具有健全思想品德和富有創造力的未來社會創造者盡自己的責任,奉獻自己的力量。
3、強烈的網絡社區參與意識
網絡文化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互動性,互動就要求參與。要想成為網絡時代一名合格的教師,則還應該具有強烈的網絡參與意識。因為只有參與,教師才能了解網絡,才能認識網絡文化的各種表現,也才能了解青少年學生在網上的各種活動,從而預見青少年在網上碰到的各種危險,采取適當措施來預防各種不良現象的發生。而且,這種參與能力還需伴隨有一定的藝術性,因為一般來說(尤其是學生認為),教師和學生是處于不同的團體,就像兩個局域網是出于不同的防火墻之下一樣,這當中免不了會有一些不必要的溝痕。就像上面所提到的哈爾濱三中的“網上之家”學生網站里所出現的情況一樣。如何消除這些溝痕,如何安全越過這兩道防火墻,那么教師在參與學生社區活動時則應該具有一定的藝術性,讓他們真正感覺到你是他們當中的一員,覺得你是維護他們的利益的,從而全心地接受你,既尊重你,又對你無話不說。這樣教師的參與活動才會有效。教師積極參與網絡社區的各種活動,通過參與論壇、聊天室等欄目,以平等的身份去和青少年自由地進行交流,給他們答疑解惑,進行正確輿論引導。教師也可以定期針對一些現實問題,在網上開展一些專題講座,或者創建一些相關專題網站,從而擴大網絡文化教育影響,在全社會掀起一股網絡文化教育潮流。
4、創造性思維與創新能力
要想成為網絡時代一名合格的教師,則還必須具有創造性思維和創新能力。因為教
師面對的是我們未來社會的創造者,承擔著培養他們、正確引導他們發展的重擔。當今世界的教育中,師生關系已經發生了巨大變化,教師的權威將不再建立于學生的被動與無知的基礎上,而是建立在教師借助學生的積極參與以促進其充分發展的能力之上。14“教師的職責現在已經越來越少地傳遞知識,而越來越多地激勵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職能以外,他將越來越成為一位顧問,一位交換意見的參加者,一位幫助發現矛盾論點而不是拿出現成真理的人”15。所以,網絡時代的教師應該具有創造新思維與創新能力,這樣才能思想開明,采取正確的教學方法,當好學生學習的顧問、學習的參與者和積極的引導者,培養學生的創造意識和創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