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媽媽們,不要錯過這個公眾號哦!一起收聽育兒知識! 蘭亭聲音雜志 · 親子育兒 家長如何做 才能把愛和規(guī)矩同時給孩子? 主播:冬林 編輯:蘭亭聲音雜志(ltlssywsh) 文章來源:給孩子最好的(zuihao8888) 現(xiàn)今社會,孩子的教育問題已經(jīng)成為現(xiàn)代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成功與否關系到中國下一代的前途命運,關系到一個國家未來的前途和命 運。 愛孩子,他很快沒有規(guī)矩, 管孩子,他很快感覺到父母不愛他。 怎么辦?一愛就亂,一管就死! 針對愛和管的問題,家長應該如何做呢? 用愛的方式去給孩子規(guī)則,孩子才能感受到規(guī)則是愛的一部分;用懲罰的方式去給孩子規(guī)則,孩子感受到的是恨,而不是規(guī)則。這就是這幾次家長會交流的一個重點——替代懲罰的方法。 生活中,“懲罰”已經(jīng)成了很多家長最常用、最愛用的殺手锏了,的確很好用,也很省事,似乎身邊所有的家長都是這么做的。那么,大家都認可的選擇就一定是最科學的嗎?當然不是,只是因為這是大家最無奈的選擇,除了這“招”我們的確想不出什么好“招”了,這里要告訴您一些可以代替懲罰的好方法,供您參考。 對于懲罰的認識 1、懲罰給孩子帶來的感受:敵意、仇恨、抗拒、罪惡感、沒有價值感、自憐; 2、孩子在懲罰中會把精力分散到如何報復家長上面,錯失了對自己不當行為的反悔以及思考修正錯誤的機會。不利于孩子發(fā)自內心地認識錯誤,改正錯誤; 3、懲罰作為一種行為是會被孩子效仿的,“以強欺弱”會成為他面對問題的處理方式。 4、孩子受到的懲罰,會減輕他們對錯誤行為的內疚感,他們認為“懲罰”可以抵消他們的“罪行”,可以心安理得地重復自己的錯誤; 5、專家認為一個孩子應該經(jīng)歷自己不當行為所帶來的自然后果,而不是受罰。讓他感到,在一個相互關心的親子關系中,是沒有懲罰的。 那么代替懲罰有哪些好方法和技巧呢?下面我們就給大家介紹一下這些技巧和一些案例參考。 1、轉移注意力:把孩子對“問題”行為的注意力轉移到幫助家長做事或者有趣的事情上: 這條適合:不太嚴重或者偶然性的問題 比如:孩子在超市里隨意拿貨架上的商品 反例(家長):“你再亂拿,看你爸爸來了,怎么收拾你!” 正例(家長):“寶貝,你來幫我挑三個最紅的蘋果吧!” 2、明確表達強烈不同意的立場(但不攻擊孩子的人格),讓孩子了解問題本身的影響: 這條適合:行為的后果比較嚴重,需要及時予以糾正、明確態(tài)度的問題 比如:孩子在超市里跑來跑去 反例(家長):“你太魯莽了,晚上不許看電視!” 正例(家長):“我不喜歡你這樣!小孩在過道亂跑會干擾別人購物!” 3、表明你的期望:對于已經(jīng)發(fā)生的錯誤不過分追究,并表明對孩子下次行為的期望 這條適合:問題影響不大,屬于主觀上非故意的行為 比如:孩子把從家里帶出去的玩具弄丟了 反例家長會說:“你怎么又把玩具弄丟了,以后不許你帶玩具出去了!” 正例家長會說:“我希望你能保管好自己的玩具,下次能讓它和你一起回家!” 4、提供選擇:提供給孩子合理的、且我們能接受的選擇,給他被尊重感,而不是被強迫感。 這條適合:行為相對頑固,但有可替代的選擇的問題;也可以用于引導孩子開始某種行動的建議。 比如:孩子在超市里跑來跑去 反例(家長)會說:“你再亂跑,我就不帶你回家了!” 正例(家長)會說:“齊齊,別跑!給你個選擇,你要么好好走,要么坐在購物車里,你來決定。” 再比如:孩子在看電視不愿意洗澡。 反例(家長)采取的方式是:“趕緊洗澡,你再不過來,我就關電視了!” 而正例(家長)會這樣說:“你是愿意現(xiàn)在洗澡、一會兒講兩個故事聽,還是現(xiàn)在看電視,洗澡后沒時間講 故事。你來選吧!” 5、告訴孩子怎樣彌補自己的失誤。 這條適合:由于無知而導致的失誤,需要補充孩子相關常識的事件 比如:孩子用水彩筆畫畫時,把沒蓋筆帽的筆放在沙發(fā)上,染了一大片顏色。 反例(家長)會說:“你看看你干的好事,以后別用水彩筆了!” 而正例(家長)會說:“看沙發(fā)都花了,以后用完筆就把筆帽蓋起來,放在桌上!” 6、采取行動:對于反復建議多次的問題仍然沒有改正,可以采取適當?shù)男袆印?/span> 這條適合:相對嚴重的原則性問題,特別是“屢教不改”的問題,需表明正確的原則 比如:孩子在吃飯的時候反復玩弄桌上的物品 反例(家長)管教的方式是:“你再不專心吃飯,就干脆別吃飯了!” 正例(家長)會說:“寶貝,專心吃飯!”,數(shù)次勸說未果,可以把桌上附近的東西拿遠,說:“吃飯時候應該專心,吃完飯你可以隨便玩這些東西。” 7、 讓孩子體驗錯誤行為的自然后果: 這條適合:孩子存在一定的主觀意識的行為,即“明知故犯”的行為,需要承擔因此引起的后果 比如:孩子在都是油的餐桌上玩小汽車 反例(家長)會說:“別在上面玩,都是油!聽見沒!是不是要我沒收才行!” 正例(家長)會說:“桌子上還有很多吃飯灑的湯和油,把小汽車都弄臟了,你要負責把它們洗干凈!” 針對特別頑固且不易改正的習慣,家長們還可以采取相對復雜的措施: 比如:孩子晚上總想玩耍、說話,不愿意睡覺 第一步:討論孩子的感受和需求。 如:坐在一起,問問孩子睡覺前都喜歡做什么? 第二步:說出你的感受和需求。 如:告訴孩子媽媽每天上班很累,需要早點睡覺、得到休息。 第三步:一起討論解決問題的方法,把所有的想法都寫下來(不帶任何評論)。 一邊討論,一邊將雙方所有的想法逐一記錄,讓孩子有受尊重感和參與決定感,更利于提高孩子日后行動的主動性。 如:(孩子)聽三個故事、看會電視、翻跟頭、十點睡覺…… (家長)一個小時的游戲時間、九點上床后可以聊會天、九點半準備睡覺…… 第四步:挑出哪些建議你們接受,哪些不接受,哪些需要付諸行動。(家長也應給予適當?shù)淖尣剑瑫雍⒆又鲃拥淖尣? 如:分別在各自能接受的方法上“打勾”,不能接受或者想去掉的方法上“打叉”,在雙方達成共識的方法上畫“五角星” 第五步:找到大家都同意的解決方法,總結達成共識的意見,雙方共同努力完成。 如:我們都同意每天八點半到九點自由活動,可以講兩個故事、九點半睡覺(可以寫在紙條上,貼在冰箱上) 這里要提醒家長注意的是: 當我們發(fā)生沖突時,不要把精力用于彼此的對抗,或者擔心誰輸誰贏。而是把能量和精力放在解決問題上,尋找一種方法,讓我們的個人需求都得到尊重; 其次在氣頭上時,暫時不要開始“解決問題”,當自己足夠冷靜時再開始。再科學的語言技巧如果是叉腰瞪眼下說的都是不會有效果的; 第3,挑選建議時,不要評價“主意不好”、“那不行”,而是記錄每個想法,讓想法得到尊重; 第4,當一個計劃執(zhí)行一段時間后,貫徹不下去,可以選擇回到老路,也可以選擇再做計劃; 第5,如果孩子不愿意坐下來商量解決問題,可以用便條方式表達我們的想法:這點(適合相對較大的孩子) “親愛的,我想聽一聽關于….的問題,你是怎么想的?你是不是覺得……,我覺得…..,請告訴我你有什么解決方法,我們都能接受。愛你的爸爸”等等 懲罰原本是以讓孩子改正問題為目的,卻常常最終成為我們發(fā)泄自己情緒的借口,我們痛快了,可是孩子卻受傷了。多一些對孩子的尊重、會多一份孩子對您的尊敬,讓我們一起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