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術的層面來講比較簡單,就是知之真切篤實處即是行,行之明覺精察處即是知。知行循環,實踐出真知,真知需實踐,知而不行,只是未知,行而不知,亦是假知。
從法的層面來講,通過禪宗頓悟法門直入本心見性(靈魂與真我),達到心定極靜的境界,事事物物上不亂其心,猶如一塊巨石投入水中,撲通一聲,不見波浪,不見水花,水面仍平靜的像一面鏡子,物來則應,物去不留。
此時再往下修有兩個危險。1.頓悟見明覺心,容易走出世路線,內圣無法外王,走入玄虛而蕩。2.頓悟,內力不夠,在外在知識、本能習氣欲望里無法明辨真我假我,習氣私欲,走入'情識而肆'狂禪的境地。頓悟后需要漸修,漸修路徑(明明德,止于至善,止-定-靜-安-慮-有所得),這邊是曾子的七證心法。當然漸修也需要名師點化頓悟,兩者相輔相成才不會入魔道。
以上便是天泉證道錢德洪與王汝忠的核心論道,一個是禪宗頓悟直入本心修煉法門,一個是《大學》曾子七證心法修煉法門。而王陽明給的答案是:利根器的人我教他頓悟法門,普通人我教他漸修法門,兩者需相咨為用,不可偏執一方。(可惜后來其弟子為領悟王陽明此一節之要,多為走偏)
從道的層面來講,只可意會,不可言傳,不立文字,以心印心,明心見性便是道。
記下王陽明的四句教:
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慧能法師有一偈來證道:何期自性,本自清凈;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