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效能閱讀
之前寫過一篇文章《為什么讀了這么多書,卻依然說不出一二》。在這篇文章里,我根據采銅的講座總結了自己的一些想法:
同樣是讀書,同樣的時間,我們普通人可能讀過就忘了,而為什么牛人卻能把書中知識和自己的經驗串聯,為他所用?
關于這個問題,我嘗試在上面這篇文章里做了解答。然而,還有引申出來的兩個問題,文章沒有解決:
讀了那么多書,卻說不出一二。但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大多數人可能根本沒多少時間來讀很多書。而是買了很多書,讀過的卻沒幾本。怎么解決“買書”和“讀書”兩者的不平衡?
文章介紹的是探索式閱讀。就像探索迷宮一樣,我們不能毫無章法地探索,要有自己的探索目標,按圖索驥。同樣的道理,放在讀書上,就是要選擇好自己的閱讀書目,用適合自己的方法來閱讀。那么如何找到合適的閱讀書目呢?
如果以上這兩個問題沒有解決,我們面臨會是讀書少,讀書慢的低效能閱讀。
在這個講究高效率的時代,我們非但要追求說得出一二,而且要講究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快速的構建出自己的知識體系,快速地應用到自己的生活和學習中。否則,即使我們能夠說出來個所以然,但如果每次都是慢半拍,那最終的結果很可能是事倍功半,眼睜睜地看著被別人超越。
要解決上述兩個問題,就需要我們跳出低效能閱讀的框架,轉變思維模式,進行更加高效能的閱讀。
高效能人士怎么讀書?
最近在國外著名的獨立攥稿人網站Medium.com(注:已被block)上,我讀到一篇很有意思的文章《The Way You Read Books Says A Lot About Your Intelligence, Here's Why》。我一口氣讀了二遍,還覺得不夠,于是我就想把它的內容梳理出來,便于日后隨時檢視自己。
在文章中,作者邁克爾·西蒙斯調研了身邊數十位高效能人士的讀書方法,包括身價數十億美元的企業家以及在多個領域都有杰出表現的斜桿青年。經過調研,邁克爾發現,這些人之所以能夠保持高效能閱讀,并不是他們有什么超凡的能力,而是因為在思維模式上和我們普通人就有本質的不同。
最簡單的,像如何看待買了那么多書卻讀不完的問題,如何充分利用碎片閱讀等等。思考這些問題的角度不同,給他們帶來的產出也和普通人相差甚遠。
本文旨在梳理邁克爾·西蒙斯的這篇文章。在了解邁克爾的這篇文章之前,先介紹一下他本人:
作者邁克爾·西蒙斯是一個教授學習之法的老師,也是連續創業成功的企業家(Serial Entrepreneur ),同時有是暢銷書作家,福布斯雜志,財富雜志,時代周刊以及HBR的攥稿人。
簡而言之,他就是在多個領域都獲得突出成就的人物,用個時髦的詞來描述他就是斜杠青年。
邁克爾在文章里總結了高效能人士的在讀書上的六個思維模式。對于我們想提高自己的讀書產出和效率的人來說,非常有幫助。需要說明的是,本文講的思維模式針對是非虛構類書籍的閱讀,對小說這類的虛構類文學可能并不適用。
高效能讀書的思維模式之一:
把買書當成做試驗
在進入這個思維模式之前,先來看一張圖:
沒錯,這個就是我書架的一角。目前這個比我還高的書架上已經堆滿了書。但我真正全部從頭到尾,完完整整看完的恐怕就只有那幾本小說。剩下的非虛構類書籍,有的看了大部分,更多的只看了小半部分,還有的只翻了幾頁。
不知道是否有人會像我一樣,看著書架上這些用真金白銀買來的書,卻沒有書盡其用,完整地看完,心理頓生愧疚。暗自許諾下次再買書一定要看準再買,不要再浪費了。
可是,在邁克爾的文章中,
之所以把買書比作做試驗,是因為科學試驗做得越多,就越可能發現改變世界的突破性科技。那些最卓越的科學家和成功的企業都是毫不吝嗇在試驗上投入的成本。買書也是一樣,最成功的那群人在知識方面的投入也從不吝嗇,會不斷地購買他覺得對自己有益的書。
高效能讀書的思維模式之二:
碎片閱讀
首先它們是免費的。這些免費的碎片信息可以讓你在買一本書前最大化地了解書的內容。充分利用這些碎片信息,你每一次買書的“試驗”就有更大的成功率。
其次,它們的形式多樣。一本書的碎片信息包括文本、音頻,視頻,這些形式可以讓書的吸收更好地融入到你的生活中,比如你上下班的時候或者等待排隊的時候。
最后這些碎片信息有著非常高的信噪比。換句話說,就是這些碎片信息以精簡的形式去除了各種贅言,讓你直達核心思想。
當然,碎片閱讀并不是說隨意去抓取各種信息,它也要講究方法:
收看媒體對作者的采訪。往往在一次采訪中,記者或者主持人都能代替你提出最犀利的問題,從而挖掘出更多的有價值的信息。
觀看作者的演講。包括但不局限于TED,Googe,或者大學演講。因為每次演講,作者都會揀他最好的想法和書中最打動人的故事來講。
在亞馬遜或者其他購書網站上了解關于這本書的1星,2星,3星,4星和5星的評論。這些評論讓我們快速的了解各類人群對此書的評價,從而判斷此書是否適合自己。
閱讀書的第一和最后一章。每本書的首尾兩章經常包含了書中最有價值的內容。此外,每章的首末兩段也是整章中的概括。這些章節我們常常可以通過各種讀書APP就能看到。
高效能讀書的思維模式之三: 把未讀的書當成自己無知的提醒
在求知上的謙遜雖然不能給我們帶來直接的好處,但它的價值也是顯而易見的——它讓我們更加清楚我們的無知,在日常生活中保持勤勉,并且和他人和諧相處。
不要把私人圖書館當成一個自我標榜的附屬品,要把它當成一個檢索工具。那些沒讀過的書比讀過的書有價值多了。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的知識會不斷增加,但未讀的書籍也會增加,它們會一直盯緊你,讓你不敢懈怠。
高效能讀書的思維模式之四:
讀更好的書而不是好書
讀書的每一刻,你都應該用在你所知道的世界上這個領域里最好的書籍上,但是一旦你發現其他更有趣或者更重要的書,你覺得要先拋開當前的這本書。這是讓讀書獲得最大受益的最佳算法,任何其他算法只會削弱你的收益。
生命如此短暫,而好書又太多,但同時我們也要小心:不要因為一本取了各嘩眾取寵的名字的書,而輕易把手頭這本書給拋開了。
高效能讀書的思維模式之五:
紙質書的存在可以激發你更多的靈感
作者邁克爾的導師兼生意伙伴Eben Pagan喜歡把書架看成是各種智慧的播放清單:
你書架上最重要的書就是那本你還沒讀過的書。那本可能改變你一生的書,你可能還沒到讀它的最佳時機??赡芤荒旰螅?0年后,一個機緣巧合,你就從書架上拿起來,讀到它。
前面的那個億萬富翁帕崔克·柯里森也說過同樣的話:
另一件我認為同樣重要的事就是閑置書籍。當某人給我推薦一本書時,我經常會買來...然后閑置它。所以在我的廚房,臥室,到處都是書。
經常會令我驚訝的是,其他人同時也會推薦這本書或者書中的一些觀點,那正好這本書就在你身邊,我就會想起來,那我真該看看這本了!
又或者是其他地方引用了這本書,比如你讀了一篇文章引用這本書的觀點,你也會有拿起這本書的欲望。
所以,我還喜歡紙質書的部分原因是,它們呆在你周邊就有點像在你的想象空間里開辟了一小塊疆域,不知道什么時候就會激發你的靈感。
高效能讀書的思維模式之六: 像讀雜志來一樣讀書
像讀雜志一樣讀書是一個非常巧妙的比喻。你想,當我們拿起一本雜志的時候,就算沒有一頁不拉的從頭讀到尾,我們也根本不會因為漏掉那塊內容而愧疚。相反的,我們只是快速找到自己敢興趣的或者和自己最相關的那部分,然后慢慢地品讀。這個思維模式的強大之處在于:
寫在最后:
讀書的目的并不是讀完多少本書
之前提到說未讀的書和讀過書具有同樣重要的作用,但并不是號召大家去買一堆書囤積在家里。高效能人士和只是簡單囤積書籍的人,從表面上看,這兩類人的家里都堆滿了書,但其實這兩類人有著本質的不同:
高效能的讀書者會學習如何學習。換句話說,他們會研究怎樣投入閱讀的時間產出最大化。
高效能的讀書者在找到他所需要的思想和知識后就會立即付諸行動。他們深知理論知識的價值來自它的應用。
如果你也能遵從這三個原則,那你完全沒有必要因為讀不完書架上的書而深懷負罪感;而且當你拿起一本書來的時候,你也沒有必要一定要從頭到尾逐字逐句讀完。
最后請記住:膚淺的閱讀者只是以讀完多少本書評判自己的閱讀成效,但高效能的閱讀者卻是通過閱讀之后的產出來評判自己的閱讀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