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HS能源研究機構近日發布煉油銷售市場專題報告指出:當前國際大石油公司收縮煉油業務,而國家石油公司則在擴張煉油能力。
IHS
數據顯示,全球有約45個國家石油公司(NOC)擁有煉油業務,占世界原油餾分能力40%以上,按照目前勢頭若不出意外,未來10年這個占比將達到45%。2005年以來,在全球煉制能力凈增長中,NOC占了95%,但這一增長集中在少數公司,其中最大的10個公司就占了NOC的70%,過去12年他們的能力增長了80%。這些公司已不僅是NOC中的巨頭,而且有的成為世界頂級煉油商。按餾分能力排位,世界最大的10個煉油商中有6個是NOC,前三名中就有兩個,即中國石化和中國石油。
NOC的發展戰略差別很大,對此IHS分了3類:一是維持現狀型(Cruise control),主要局限在國內市場,幾乎沒有增長和投資;二是內在改善型(Home improvement)主要限于國內市場,但投資增加煉油能力,或改善資產組合;三是內外拓展型(Expansionary),參與國內外市場,并打算在多個市場發展。(三類NOC特點詳細分析見文尾)
對于任何一家公司而言,要分清他們宣稱的目標和產生的實效, NOC尤為如此。如委內瑞拉國家石油公司(PDVSA),10多年來一直聲稱要斥巨資發展煉油項目,而實際卻毫無結果,即使維持現有資產經營也麻煩不斷。相對而言,PDVSA的國際資產盤子不小,在美國就有3家煉廠。然而公司負債累累苦無良策,用不了多久,在美國的子公司就可能被出售,或被債權人剝奪。所以,PDVSA就是“維持現狀型”的NOC。
與之截然不同的是科威特石油公司(KPC),過去兩年中,KPC出售了兩家國外煉廠,關閉了3家國內煉廠,但向另外兩家國內煉廠投資數十億美元,一座能力為61.5萬桶/日的國內煉廠正在建設中,同時KPC正以合作方式建造幾個亞洲煉廠,其中一座今年就可竣工。
多數國家石油公司壟斷或主導著國內市場。總體上,NOC的煉油能力90%配置在本國市場,由于NOC一直優先安排國內擴張,過去10年這一比例還略有上升。實際僅有6個NOC在積極謀求煉油業海外發展,多數NOC最近才開始向國外擴張。
沙特阿美和科威特石油公司是第一批收購海外煉油資產的NOC,當然還有委內瑞拉國家石油公司和利比亞國家石油公司,有趣的是,這些NOC主要看好歐美,而不是其他發展中國家,而且往往與國際石油公司(IOC)結伴。PDVSA和利比亞NOC仍持有海外資產,然而由于國內問題,過去10年海外資產一直在縮水。與之相似,巴西國家石油公司(Petrobras)也因內外問題,為保國內業務而放棄了國際發展。
就在委內瑞拉國油、巴西國油和利比亞國油收縮國際業務的同時,一批新公司正在進入國際市場。特別是俄羅斯天然氣工業公司、中國石油、俄羅斯石油、中國石化,過去10年在收購海外資產,與第一批NOC走國際化路線不同,這些公司更看重發展中國家。雖然還有一些NOC選擇歐美機會,但大多正在非洲、亞洲和中東發展。當前多數新建項目,他們選擇同支配著新興市場的其他NOC合作,而不是與國際大石油公司合作。
例如,沙特阿美已與馬來西亞國油和印尼國油簽訂協議,要入股這兩家公司的煉廠項目。科威特國油同樣參與了中國石化和阿曼石油計劃的煉油項目。不久前,俄羅斯石油和印尼國油簽訂了TurbanⅡ煉廠合作協議。國家石油公司與國際大石油公司的合作風向已變,過去幾年,NOC與國際大石油公司的兩大合作項目(BP與俄羅斯石油的Ruhr Oel,殼牌與沙特阿美的Motiva)已不了了之。
在可預見的未來,雖然NOC將是煉油能力增長的主引擎,但擴張速度肯定要放慢。受2000~2014年需求增長激勵,NOC提出并建立了幾十座新煉廠,其中有的是收購外國資產的國際分支。2005~2015年期間,NOC總體擁有的煉油能力增加了40%。
此后鮮有新項目提出,很多以前提出的項目也被悄無聲息地擱置了。IHS估計,2015~2025年期間,NOC的煉油能力將僅增加11%,這個估計可能有點保守,但可以肯定的是,未來10年NOC的煉油能力增長速度要比過去慢得多。
多數NOC在當地下游市場擁有支配地位,據IHS對35個主要NOC的調查,有24個在當地煉油行業處于主導地位(擁有60%以上的餾分能力),這其中有17個是直接壟斷或接近壟斷。在中國和俄羅斯,沒有單一NOC主導下游市場,而是由多個國家石油公司集體支配市場。不被單個或多個NOC支配煉油市場區域有,阿根廷、馬來西亞、印度,以及中國臺灣地區。不過由于地方保護,這些“非主導”NOC在各自市場享有強勢地位。
NOC在當地煉油市場的特權地位使他們的品牌在零售市場也享有特權。調查顯示,有8個NOC在煉銷兩個市場實行壟斷,僅16個NOC主導或壟斷零售市場,其余19個NOC中,14個在零售市場擁有強勢地位;3個NOC沒有零售分支機構,但主導或壟斷本國的批發市場。
“內外拓展型”的NOC僅有6個,即中國石化、中國石油、沙特阿美、俄羅斯石油、俄羅斯天然氣工業公司、科威特石油。這幾個公司的煉油能力約占NOC總能力45%,過去20年NOC能力增長的三分之二來自這幾個NOC,它們也是尋求國際化發展僅有的NOC。
當前,這些公司的國際化程度大相徑庭,國際化方向各異。沙特阿美、科威特石油和俄羅斯天然氣工業公司擁有國際煉油資產多年,中國石油、俄羅斯石油和中國石化只是近期才向海外發展。從地理分布上看,俄羅斯石油和俄羅斯天然氣工業公司的重點在歐洲和獨聯體國家,沙特阿美和科威特石油主要聚焦亞洲,不過沙特阿美有意向美國發展。中國石化和中國石油興趣多元化,突出的表現是向非洲發展。
為了加強在國際市場的經濟和政治影響力,這些公司擴張煉油能力有兩個顯著動機。俄羅斯石油、科威特石油和沙特阿美主要為了擴張下游業務,使豐富的上游資源增值。例如,沙特阿美現有約310萬桶/日權益餾分能力(若算上非權益能力達540萬桶/日),是世界第五大煉油商。然而公司去年原油平均產量為1000多萬桶/日,相當一大部分產量直接銷售沒有煉制加工,科威特石油和俄羅斯石油也有類似情況。沙特和科威特國內煉油投資有助于地方經濟多元化,并能屏蔽原油價格下跌。
與之不同,中國石油和中國石化原油產量均低于煉油能力,中國經濟已在調整中相對多元化。政府希望公司保障本地油品需求,盡量減少對進口的依賴。國際化發展的部分原因在于為中國煉廠多余產品尋找終端市場,同時在區域貿易中擴大影響力。兩家公司甚至要向價值鏈下端延伸投資,爭取更有利的國內陸位。
多數NOC主要或完全聚焦國內市場。2014年下半年起油價下跌,使一些NOC放棄了國際化打算,集中精力經營國內資產。巴西國油是最好的例子,公司不僅放棄了擴張計劃,而且主動剝離國外資產。受商品價格暴跌和腐敗丑聞導致的成本上升打擊,2015年以來,巴西國油將4個國外煉廠出售或關閉了3個,剩下的一個美國得州Pasadena煉廠,加工能力10萬桶/日,贏利狀況最好。由于巴西國油需要現金且重點轉向國內,很可能要為這座煉廠尋找買家。
“內在改善型”NOC的煉油能力增長速度不及“內外拓展型”NOC,2009-2017年期間,前者增幅30%以上,后者增幅43%。“內在改善型”NOC的情況差異很大,一般而言,中國和印度的NOC在執行發展計劃方面最成功。尤其是印度的3家公司(印度石油、巴拉特石油、印度斯坦石油),2009年以來加工能力增加了40%,還有一些醞釀中的項目。同期,中國海油的煉油能力翻了兩番,當然仍不及中國石化和中國石油。
與上述公司不同的是巴西國油和墨西哥國油,兩公司竭力要完成國內煉廠投資計劃,過去幾年已取消或推遲了幾個主要項目。為了得到亟需投資,兩公司開始邀請外國公司收購煉廠股權,分攤項目融資負擔。
與“內外拓展型”NOC類似,“內在改善型”NOC的動機一是要權益原油產量增值,二是要保障本地需求。一般而言,亞洲和拉美NOC主要在后者,而中東NOC主要希望權益原油供應增值。
“維持現狀型”NOC幾乎沒有什么投資計劃,多數公司是因為公司內部或政府的問題。“維持現狀型”NOC所在國往往受經濟困難或內部動蕩困擾。當然,有的公司由于已能滿足本地需求,因此下游投資并不優先,有的公司的原油產量已經與公司煉油能力形成一體化。
IHS分析指出,當然不是說這類公司沒有煉油業擴張計劃,然而計劃頂多是樂觀愿望,至少在當前不大可能有投資計劃付諸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