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你真的“會買”銀行理財產品嗎 | 手把手教你
導讀
今天就來扒一扒銀行理財。畢竟我們每次去銀行柜臺辦業務都會被推薦買一些看起來收益好,保本風險又低的理財產品。 但是動腦子想一下就知道是不可能的啦。
如果是真的,還用得著里面的柜員極力推薦么?早就像余額寶一樣,全民出投了。
很多人覺得銀行理財就是信譽的代表,似乎銀行就可以等同于“絕對安全”。
在購買銀行理財產品時,會自動默認只要是銀行出售的產品,就是銀行自己“生產”的,風險不會太大。
拿銀行的實力和品牌做背書,謬誤聽起來也像真理。
今天,就拿銀行理財產品說說事兒。
1. 區分產品投向
一般,銀行在售的理財產品通常分為三種:
第1種:銀行自己設計和推出的產品,由于銀行風控能力強、管理正規,此種產品一般具有保障性;
第2種:銀行購買的結構性理財產品,收益波動比較大,尤其在股市波動的情況下,風險也比較高;
第3種:銀行代理產品,這類代銷產品種類非常多,投資人一般難以判斷,其中絕大多數以信托類產品。
標粗的是第三類產品,這是陷阱頻發的領域,投資者陷巨虧維權艱難的報道屢見不鮮。
陷阱就在于有些銀行售出的此種產品是員工與社會人員勾結私自銷售的代理產品,一般承諾預期收益高于銀行正規發行產品的2-3倍。
一旦出現違約,投資人要想找銀行承擔責任就非常困難。
涉事銀行會撇清關系,而投資人只能自認倒霉。
區分代銷的產品,一個很明顯的特征是,合同上蓋的公章,不是銀行的,而是第三方機構,比如信托、基金公司等等。
案例
上海市民俞女士在某銀行網點理財經理的推薦下購買了一款收益率高達11%的“理財產品”,100萬元起售、利息按季度支付。
這位理財經理與俞女士相識十多年,俞女士毫不猶豫地投了200萬元。
并被口頭承諾產品僅針對VIP客戶,保證保本保息,俞女士通過網銀轉賬進行購買。
之后,先是利息違約,產品到期后竟被告知本金也全沒了。
事后在案件處理過程中發現,網銀轉賬憑證顯示收款方為上海某投資管理中心。
合同上的落款蓋的也是該投資管理中心的章。
事實上,不少投資者在簽署合同時并沒有留意這份合同并非出自銀行。
根據賬戶倒查,投資者實際購買的是一家基金公司銷售的產品。
這款有限合伙產品主要投向江西九江的一處房地產項目。
項目從2014年下半年起就開始爛尾,目前開發商已經撤走,基金公司正在聯系其他接盤方。
對此,涉事銀行表示,這款產品與其無關,稱“并非銀行的理財產品也不是銀行的代銷產品”。
律師說法
合同上沒有銀行署名,從表面來看,銀行似乎跟此事無關。
但假如沒有銀行內部人員默許或‘幫忙’牽線,要想在管理嚴格的銀行網點內,堂而皇之推銷理財產品,甚至拉客戶簽約,絕非易事。
近年來,受傭金回扣誘惑,一線銀行客戶經理做‘私單’已不是個別現象。
之前銀監會還專門開展過大面積排查,但因事后舉證困難,最后只有極少數投資者能維權成功。
2. 了解投資風險
不少投資者即使已經購買了銀行理財產品,也還是搞不清產品的類型和結構。
其實產品的類型和結構的不同意味著產品的風險性不同。
追求穩健、固定收益率的投資者,一般建議買銀行自營的、非結構性的產品。
非常簡單的一種判斷方法是,如果合同上寫著資金被投向銀行間市場、交易所市場債券,資金拆借、信托計劃、票據等等,就是非結構性的;
如果上面寫著投向黃金、股票、外匯、基金、商品、信貸、指數等等的,就是結構性的。
買結構性銀行理財,收益波動性較大,而且不確定,到期有可能僅僅拿回本金,甚至虧損。
另外,商業銀行出售的理財產品,在說明書和合同里,會用一些簡單的符號來劃分風險。
由于缺乏統一標準,各個銀行用的符號不同。
比如,R1級至R5級;
阿拉伯數字1級至5級;
漢字一級至五級;
PR1級至PR5級;
一顆星至五顆星;
字母A至E等。
總體而言,基本是分為五個風險等級:
點擊圖片放大看哦
反正,在不考慮風險性的前提下,理財收益肯定是越高越好。
所以拋開風險談收益,和耍流氓并沒有實質區別。
既然買的是銀行理財產品,看中的自然是低風險,那么風險級別在R3以上的,就要謹慎一些了。
其實在高冷的銀行業中,80%的業務依靠20%的中高端客戶來支撐。
因此銀行一般只針對這20%的中高端客戶提供良好的理財服務,而剩余的80%客戶卻很難享受到這樣的服務。
銀行理財的高門檻不單單體現在起投金額(即銀行理財產品的最低申購額,目前最低申購額為5萬元)高,往往還需被動承擔各類費用。
比如支付給各戶經理和銷售人員的銷售服務費、支付給銀行和理財管理人員的托管費及管理費。
就連買賣交易的手續費都有很多名堂,認購費申購費贖回費。
銀行自己人都有可能傻傻分不清楚就算了,更惱人的是各銀行收費比例差異很大,甚至制造霸王條款。
合同里某個角落寫上“浮動收益產品超過預期年化收益率的最高部分,作為銀行的管理費用”。
這就意味著,在不太美好的大環境下,獨具慧眼的你幸運得把錢投到了一個好項目,超額收益部分卻被銀行拿走了(cry)
信息不對稱的虧只有投資人自己擔著。畢竟水深套路多,你還能掰扯過人家銀行?
主編微信:18665375796,歡迎添加探討投資理財知識! 版權、建議、投稿:3002873196@qq.com 互推聯系:QQ 3002873196 商務合作:QQ 3002800824
快年底了,2017最佳賺錢窗口期來了!
2017還有兩個月就結束了,每到這時候,想賺錢、會賺錢的人都特別開心,因為一年一度的賺錢窗口期又來了!
那么對我們普通人來說,怎么趁著這個機會賺錢呢?關注暴財經,教你怎樣在這個即將到來的最賺錢的窗口期狠狠賺它一大筆錢,回家過個開心年!